■ 汪广丰
南京市域现状公园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类,总计714个,总面积为7846.64公顷。中心城区及六合、溧水、高淳3个副城的集中建设区范围内,现状综合公园总计52个,总面积为1434.80公顷。从面积上看,栖霞区综合公园总面积占比最高,为477.27公顷,占综合公园总面积的33.26%;全市社区公园总计73个,总面积为163.15公顷。从面积上看,栖霞区社区公园总面积占比最高,面积为43.15公顷,占全市社区公园总面积的26.45%。全市专类公园总计47个,总面积为3903.71公顷,集中分布在玄武区,面积为2651.42公顷,占总面积的67.92%。游园共542个,其中跨区6处,总面积为2344.98公顷。鼓楼区游园分布最多,共有72个,占全市游园总数量的13.28。中心城区现状公园总面积为7230.32公顷。
南京市建成区周边拥有众多生态景观佳、交通区位好的资源,有条件成为近郊非常活跃的绿色空间,然而城市开发尚未充分体现山水城关系特色,导致该类地区并未完全发挥其自身景观作用和绿色价值。
通过对可进入的公园进行500米服务半径分析,查找覆盖盲区发现,其中中心城区范围内盲区主要分布于老城、河西北、铁北、南部新城、东山东部等区域;六合副城服务半径覆盖度较高,溧水副城服务半径覆盖主要位于溧水老县城北部及东部地区;江北的桥北、大厂、江浦老镇、原高新区周边呈现覆盖不足的情况。
主城区突出表现为:一是公园整体布局不均衡。江南区域建设相对较好,但东山片区、建邺区北部、紫金山北等区域仍缺乏大公园;江北片区的公园整体建设滞后。二是公园体系整体系统性较弱,各区公园建设情况不均衡,明城墙风光带及两侧大公园建设较好,但护城河、明御沿地区联系性较弱,明城墙、滨江风光带、秦淮河(江宁)、运粮河(麒麟)、九乡河及其两侧大公园建设较好。在大公园体系上,江北片区大公园建设滞后,同时东山片区、建邺区北部、紫金山北麓区域缺乏大公园。三是游园呈现单元分布不均的情况,老城区及江北片区游园规模小且数量不足;东山片区、仙林片区游园规模较大且数量较多。特别是老城内部、南部新城、浦口区、尧化门地区缺少符合标准的中小型游园绿地。浦口、江北新区、麒麟、东山副城东部、鼓楼区北部等区域带状游园较为缺乏。
公园绿地重新建轻存量,特色品质彰显不足。大型公园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合理串联。南京市大型公园较多,目前除明城墙-秦淮河一线可以起到串联衔接作用外,外围公园绿地基本处于生态孤岛状态,体系性不足。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未得到合理展示和彰显。专类公园种类多,数量多,历史年代横跨明、清、民国,却未形成独特的展示路径,缺少体验。游园绿地新建、改造多以纯绿地或少量设施型绿地为主,在植物配置、设施特色方面稍显平庸,缺少点睛设计,城市意象营造缺乏匠心特色。
以建设山清水秀、花繁四季,“山、水、城、林、文”相交融的美丽古都为目标,通过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因地制宜进行公园布局,有序引导城市公园合理建设,实现南京市公园布局合理化、特色地域化、功能复合化。
2018-2020年,逐步提升中心城区以及副城的绿化建设水平,增加社区公园和游园,注重新城公园绿地建设,通过花卉等景观改善,提升公园特色系统。2021-2035年,继续加强生态绿地保护与建设,提高城镇绿化建设水平,基本形成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与南京“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交融”的现代空间新格局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南京“山水城林”融于一体的城市空间特色,系统结构基本合理、生态功能趋于稳定、绿地功能多元协调的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绿地系统。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确保目标期末,车行30分钟,即可达到一处郊野公园;步行30分钟,即可达到一处综合公园(服务半径2000-3000米);步行10分钟,即可达到一处社区公园(服务半径500-1000米);步行5分钟,即可达到一处游园(服务半径300-500米)。城市集中建设区公园服务半径达到95%。(历史城区1000平方米公园绿地按300米服务半径,其他地区2000-5000平方米公园绿地按300米服务半径,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按500米服务半径进行覆盖)。
一是合理布局城市公园绿地,强化网络联系。以南京自然山水要素为统筹,通过生态连接、生态渗透、均衡构建的方法,与城市功能相衔接,合理布局公园绿地。二是塑造差异化公园体系,注重特色塑造。凸显南京园林景观风貌,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打造系列主题公园,塑造个性特点差异化的公园体系。三是注重公园综合功能提升,实现功能复合。强调功能复合,内涵提升,以彰显城市魅力、凸显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城市防灾避险空间为基础,推进公园绿地与体育健身功能的融合,实现由传统公园的单一景观,到体现公园综合价值的转变。四是逐步推进存量公园改造,提升公园活力。对南京市现状公园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宏观评价体系(POE),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对策,提升公园活力。
一是生态连接。以“链接”为手段,通过自然生态廊道串联孤立斑块,贯通水系、增设绿岛,提升空间连接度。
二是生态渗透。以提升外围大型生态斑块向建设地区渗透。以空间镶嵌为手段,通过蔓延格局与镶嵌形态等方式加强生态向着其他类型空间的融合与渗入,促进生态系统与城市系统的耦合,推进生态网络综合功能效益的提升。依托秦淮河、运粮河、滁河、八佰河、护城河、七里河、城南河、朱家山河等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其生态空间向着城市空间的渗透、蔓延与镶嵌等空间手段,提升生态与城市的相互融合。依托自然山水等生态资源,加强生态绿地与建设空间的耦合交融,生态空间边界蔓延多样、自然延伸且向着城市建设空间的渗透,促进网络综合功能效益的提升。
三是均衡构建。通过对现状公园开展斑块、廊道密度分析,叠合人口密度、规划用地对公园使用需求度信息,形成综合使用需求密度,再筛除已经覆盖的区域,判断需求为导向的均衡性布局重点地区,成为公园布局的重要片区。加强生态绿地在城市中的均衡布局,生态绿地的空间分布紧密结合城市的使用需求,优化了公共资源的公平性与可达性,提升生态绿地的综合效率。
“一带”即长江生态景观带,包括江北和江南两侧。“三环”指明城墙公园环、绕城公路绿环及绕越高速公路绿环。其中明城墙公园环和明外郭公园环,由沿明城墙、明外郭及秦淮河等水系为脉,串联沿线大中型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组成。绕城公路环由江南的明外郭-秦淮新河、绕城公路绿环,江北的三桥生态廊道、老山森林公园、龙王山公园及八卦洲洲头湿地公园组成;绕越高速公路环由绕越高速公路绿环和老山北部公路三环绿地组成。“六廊”:结合自然生态空间分布,依托秦淮新河、江北大道等沿河沿路空间,形成城市公园与自然空间的联系廊道。“二十片”:主要指中心城区外围的风景游憩绿地形成的片区。突出山林绿地、滨水绿地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满足市民游憩和园林建设等需求。
外围通过各类型风景游憩绿地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城郊绿色空间体系;城市内部形成绿带串点的网络化绿地布局。风景游憩绿地由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其他风景游憩绿地五类组成,总面积为988.98平方千米,其中风景名胜区3处,均为现状保留,面积纳入专类公园统计;森林公园160.97平方千米;湿地公园166.20平方千米;郊野公园618.04平方千米;其他风景游憩绿地43.77平方千米。城市公园由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类组成,总用地面积12672.58公顷。规划综合公园规划3685.77公顷,占规划公园绿地总面积的29.08%;社区公园588.88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4.65%;专类公园4422.27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34.90%;游园3975.66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31.37%。
“一带”即滨江风光带,包括江北和江南两侧。“一心”是指玄武湖—钟山风景名胜区。紫金山、玄武湖两大景区具有丰厚的人文、生态、景观资源,是南京独特的城市名片。“两环”指明城墙风光带以及明外郭-秦淮新河风光带;规划明城墙风光带及明外郭秦淮新河风光带两大绿环,确立城市绿化格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串联沿线特色绿化景观资源。“三廊”指秦淮河绿廊、龙王山-桂山-灵山绿廊以及浦滨路绿廊。明城墙、明外郭是展现南京古都格局的重要载体,沿线串联了众多的山体、水体以及文物古迹。秦淮河、龙王山-桂山-灵山以及浦滨路是重要的带型开敞空间,规划依托自然山水空间形成向外放射的三条绿廊。“五轴”是指南河绿轴、秦淮河绿轴、城南河绿轴、七里河绿轴以及朱家山河绿轴。南河、秦淮河、城南河、七里河以及朱家山河作为中心城区主要的干道河流,是城市格局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带型开敞空间;规划依托干河连成生态绿轴通廊。“八片”指幕府山生态片区、雨花台生态片区、百家湖-九龙湖生态片区、仙林生态片区、栖霞山生态片区、绿水湾生态片区以及龙王山生态片区等。通过中心城区内重要的公园和风景区,凸显城市特色,展现山水名胜相交融的绿都形象。
一是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均匀分布。综合公园根据区位、资源条件、服务能力分为全市性、区域性两类。全市性综合公园一般具有独特历史或特色,可作为城市公园的代表,形成城市名片。区域性综合公园按片区均衡设置,保证每个片区居民都能享受使用。二是展现历史资源,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绿地作为特色文化的载体,不但可以起到展示作用,还具有增加城市游憩空间,丰富城市空间景观的作用,应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文绿结合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三是提升绿地兼容性,增加服务内涵 。绿地建设属于纯公益性建设,先期投入大,养护成本高,经济收效缓慢,可以通过提升绿地兼容性的手段平衡资金的投入与产出,适当增加与绿地环境相匹配的小型服务设施,完善综合公园绿地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综合公园资源价值。
一是就近性与均衡性。社区公园的作为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场所,其属性决定了社区公园应靠近居住用地。同时,为满足在不同区域的居民使用,社区公园的分布相对均衡,尽量覆盖所有居住用地。二是社区公园应具有一定的游憩和服务设施,配套公厕、管理服务用房,方便居民生活。同时考虑到老人及儿童使用,应相对安静,合理布置功能分区,植物配置,避免带刺、带毒等植物。
专类公园是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主要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及风景名胜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游乐园、儿童公园等其他专类公园。中心城区规划专类公园65处,总面积4229.29公顷。动物园要考虑方便游客、减少其对城市的干扰,动物园适宜布置在城市近郊和侧风向,水源充足、地形丰富、植被良好,具有完善市政设施的区域。植物园要以侧重科普、游览的,宜设置于交通方便的近郊为宜;侧重科研的则可设于远郊。与市区交通联系方便,避开城市污染源,应有充足的水源,满足灌溉的要求。历史名园在修缮时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执行。应设置供游人参观、人员看守和设置防火防盗的设施,增加少量必要的建筑和工程管线,但不能有损于古迹或破坏原貌。遗址公园的范围应大于遗址的保护线范围,按照保护为主,展示旅游为辅的原则设置遗址保护区、旅游展示区、设施服务区等,充分将历史遗址与现代生活休闲游憩相结合,展示和宣传历史。儿童公园规模与《公园设计规范》相协调,应大于2公顷,但也不宜过大,不宜超过20公顷,超过20公顷应分设,以保证合理的服务半径。风景名胜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以及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需要结合各自主题进行建设。
游园主要指位于除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专类公园外,相对独立的绿地,包括滨水滨河带状游园绿地、块状游园以及宽度大于12米的街旁带状游园等。中心城区共规划有游园693处,总面积2945.49公顷。滨水带状游园要强调生态性原则和亲水性原则。要根据水和现状地形等条件,确定各类水体的形态和使用要求。按照水系保护的要求,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此外,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要对河道驳岸的处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规定。沿城墙带状公园按照保护要求,划定城墙两侧一定距离为城墙保护范围(如南京规定城墙两侧各15米)严禁任何建设;城墙保护范围外侧一定距离为控制范围(如南京规定城墙两侧15~30米),以绿化为主,可建设少量、低层与公园相关的小型配套设施,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风貌要与整体历史环境相协调。沿街及块状游园首先满足居民休闲使用,包括休息设施、环卫设施,个别可设施公厕等设施,提出安全防护措施,保证使用安全;同时沿街及块状游园应充分考虑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