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博
“师者,人之模范也”,出于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的《法言》首篇《学行》:“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大意为,教师是能够让未萌之人祛邪向善、安身立命的根本。尽力为学,不如尽力求师,教师是人们的模范。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代韩愈也在《师说》一文中开篇见义: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9月10日,教师节。在这一天,中国城轨交通行业向行业先锋人物致敬,也就有了浓厚的师德情怀。
中国地铁起步伊始,尤其印证了这一点。整理那段峥嵘岁月时,好几位老先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不懂什么是地铁”,尤其是前苏联援助的专家撤离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地铁要建,可怎么建?时不我待,面对这样的难题,行业老前辈们并没有时间唏嘘、惆怅,他们从所有能汲取到相关知识的书籍、资料上找经验,从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中找办法,从地铁工程实际需求中找出路,可以说,中国地铁是无师自通;更要看到,中国地铁是触类旁通。
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地铁人的坚持与智慧。不盲从,更不茫然,中国地铁这条“钢铁巨龙”的昂首,洽洽是中国地铁人俯下身子劳心劳力地付出所促成。
行业前辈们的坚守是可敬的。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影响下,中国地铁事业几经起伏,期间甚至经历过长时间停滞,由此也导致人员流失情况的出现。然而,更多坚守下来的地铁人,潜心于技术研究和拓展视野,考察学习、开展实验等多措并举,把这一份份对行业的热爱和专心,转化为继续前行的能力储备。
他们的坚守是值得的。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老一辈中国地铁人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共同铸就了挥发着芳香的属于中国地铁从业者的灵魂魅力。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城轨交通行业亦无例外。老一辈地铁人的知识传承,是伴随行业发展的顺其自然。然而,这一切传承的背后,是他们突破创新的艰辛劳作,是他们自信自强的顽强拼搏。现如今,城轨交通专业体系的完善,得益于一代代老地铁人的努力,他们不计回报的知识分享,为后来者“嗷嗷待哺”的知识渴求,提供了足够丰富的“食粮”。
这是行业发展的真正根基所在。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一竿竿新生的竹子茁壮成长、奋力向上,离不开被新竹超越的老竹一步一步悉心地照料与扶持。
我们看到,在城轨交通行业,就像始终延绵向前的轨道一般,一代代从业者总是甘当支撑起后辈前行的基石,既贡献精神力量,又供给知识营养,为后来者搭好了一步步攀登的台阶。和世界同行比起来,中国地铁谈得上“小字辈”,经历了行业最初萌芽状态时的“举步维艰”,时至今日的傲然耸立,深知来之不易的前辈,没有谁会敝帚自珍,而是聚合全行业的智慧力量,众志成城,搭建起日趋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前尚要“仰视”的,如今也已经做到引领、共享。可以说,老一辈地铁人为行业的付出,相较于一条条线路和一项项“第一”,更重要的是为行业留下了足够有分量的人才和知识力量。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们欣慰地看到,纵然为行业奋斗了一辈子,已然退休的老一辈中,还有很多活跃在一线,用他们的能力、经验和见识,以及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和技术革新,继续热爱着他们的热爱。与之同时,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城轨交通的新生力量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续助力中国地铁前行的导向。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中国城轨交通的脊梁,由这50年来一代代地铁人挺起;未来的辉煌,将由更多热爱行业的接棒人照亮。
我们致敬中国地铁运营50年以来涌现出的先锋人物,既是为了铭记行业发展的不易、先辈人物的付出,更为深厚的意义却在于彰显精神内涵、指引未来方向。
致敬,以传承的名义,聚合全行业人才的力量,见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