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霞
(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 200040)
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临床手术治疗操作水平亦不断提升,更多的疾病均可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但经此方式治疗时患者均需接受麻醉,而麻醉药物及手术创伤会对患者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尤其是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会导致其麻醉苏醒期躁动、生理功能紊乱等方面不良影响。故本次研究旨在对应用细节护理对影响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实际效果作探讨,现将报道如下:
研究中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80例纳为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为: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为28-60岁、均值为(40.82±5.76)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25-58岁、均值为(40.67±5.32)岁。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数据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各项护理操作根据临床规定实施;观察组患者亦接受细节护理:(1)麻醉前护理。麻醉前可给予患者适当剂量的镇静类药物,并为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及临床治疗方案方面知识,使患者对接下来的治疗工作有着心理准备;(2)麻醉时护理。为患者开始麻醉时多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抚,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高危患者则需依据其手术类型作对应的配合;(3)麻醉期间护理。帮助患者以去枕平卧位接受麻醉,并将其头偏向一边,高度重视患者体位被压,必要时为患者用软垫。待手术完成后依患者身体状况实施保温,通常可将室温调节为24-26℃,棉被覆盖患者躯体保暖,以加快患者苏醒。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早期对患者不断呼唤,给患者相应的指令,根据患者对指令的反应情况判断其各功能恢复情况,以促进患者早期自主呼吸;(4)苏醒期间护理。及时干预苏醒期间的患者,为其作适当的心理疏导,使其不良情绪及时改善、消失,予以老年患者更多的尊重与耐心,为其详细讲解各方面知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吸痰、拔管时务必动作轻柔,保证1次性吸痰的有效性,尽量减少相关操作次数,并避免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为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必然性,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为其建议恰当的方法缓解疼痛,必要时为患者给药镇痛,避免或者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率[1]。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x2=4.0865;见表1
表1 不良事件发生率 (%,n)
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均呈无意识状态,其自身根本不能感受疼痛感或者不适感,故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但临床上多见患者麻醉清醒后发生呼吸道异常症状,亦或者机体发生其他不良症状,对患者麻醉恢复造成相应的影响。
临床上常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该项护理模式仅注重患者病情护理,护理工作的展开被动性及机械性较强,故通常并不能获得较佳的临床护理效果。现代化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多种新型护理理念被提出并广泛应用,比如细节护理,该项护理模式强调根据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展开护理服务,注重于术前与患者积极的沟通交流,使其对接下来的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有着心理准备,亦可经此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确保手术治疗顺利展开、完成;并强调整个护理工作中穿插心理护理,为患者及时做适当的心理疏导,使患者负性情绪及时减轻或者消除,保证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身病情与治疗[2];再开始麻醉整个过程中让患者对麻醉的有效性及必要性知晓,并积极配合麻醉师进行麻醉,保证了其体内多种内分泌呈稳定状态,避免或者消除其产生负性情绪[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亦接受细节护理,通过上文方法中叙述的相关内容,使患者心理状态稳定,麻醉与手术治疗有序展开、顺利完成,并避免了患者术后发生不良事件,其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外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选择细节护理的效果明显,可保证患者以稳定的心理状态接受麻醉、手术治疗,并降低了其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