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华双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民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手术这种治疗方法比较直接,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但是由于侵入性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患者的机体健康,使组织完整性遭受破坏,手术于机体而言也是一种比较强的应激源[1]。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容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如陌生感、畏惧、焦虑,尤其是非全麻的手术患者,大部分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故而患者的不安心理更为严重,不利于手术治疗[2]。对此,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非全麻手术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特此分析了护理干预对手术非全麻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舒适度的影响。现做如下报道: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行手术治疗的非全身麻醉患者,于2017年03月--2018年03月收治。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要求;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排除慢性疼痛病史、全麻者、精神病、恶性肿瘤、癫痫、酒精依赖或药物依赖者。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8例。研究组中20例男性研究对象,18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20-66(44.3±9.8)岁;常规组中21例男性研究对象,17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22-67(44.5±9.9)。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大。
常规组应用常规化护理,即术前注意事项告知;术中体征变化的观察、静脉通道维护、落实无菌操作要求;术后安全送患者回病房等。
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具体为(1)基础护理: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了解患者病历资料以及身体情况,入室前1h,严控手术室内的湿度与温度,术中尽量避免医疗器械的碰撞,限制人流出入,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与手术相关的事情,也不要在术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2)心理护理:术前探访患者时,了解患者心态变化,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为患者寻求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让亲朋好友、家人多关心患者,以减轻患者负性情绪。以患者理解能力,为其介绍麻醉知识、手术知识。术中主动问询患者感受,营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加强肢体语言交流,若患者术中神情较为紧张,可握紧其双手,或是轻拍其肩部,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提高其安全感。(3)生理护理:手术前指导患者肌肉放松,2-3次/d,30min/次;可根据患者个人爱好、教育背景,为患者播放舒缓的轻音乐,2-3次/d,30min/次;患者入室后,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集中思想,闭上眼睛,安定心神,想象自己处于一个非常舒适、宁静的空间中,以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护理后,采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两组负性情绪,评分越高,负性情绪越严重;采用GCQ(简化舒适状况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舒适度,评分越高,护理舒适度越高。
研究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且GCQ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DS、SAS、GCQ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DS、SAS、GCQ评分比较(±s,分)
小组 小组 SDS SAS GCQ研究组 38 44.4±4.5 40.4±4.6 103.5±5.5常规组 38 55.6±4.9 50.5±4.7 72.5±11.3 t- 10.377 9.467 15.205 p-<0.05 <0.05 <0.05
手术治疗会引起应激源,导致患者心理、生理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特别是非全麻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比较突出,对患者病情改善十分不利。基于此,减轻手术所致的应激源,至关重要[3]。护理干预是现代化新型护理模式,通过预见性、主动性护理,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认知程度、改变其行为,缓解其痛苦,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身心舒适程度[4]。本文中,研究组护理后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且GCQ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这是因为通过基础护理,加强患者身心舒适度,缓解抑郁和焦虑;心理干预旨在通过健康宣教、手术知识普及等内容,促使患者行为得到改变,让患者以最佳身心状态迎接手术,便于手术顺利开展;通过音乐疗法、肌肉放松、意象引导等生理干预措施,让患者生理得到放松并处于高度舒适状态中,以减轻术后疼痛,释放不良情绪,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
总而言之,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护理舒适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