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课艺

2019-02-18 03:55:16张美平
关键词:西学书院上海

张美平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一、傅兰雅倡议考课之动因

美国汉学家毕乃德(Biggerstaff)说:“上海格致书院最成功的事业莫过于它在1886年重组以后启动的课艺活动。”①Biggerstaff K, Shanghai Polytechnic Institution and Reading Room: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Chines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1965,No.2,p.141.1884年9月,一直主持格致书院院务的华人董事徐寿去世,书院运行陷入困境。唐廷枢、傅兰雅和担文(W. V. Drummond)等书院中西董事商议改革院务,决意聘请有着长期旅欧经历的思想家王韬出任监院,俗称山长。翌年,王韬接受邀请,准备办班以推进格致之学,“余于乙酉秋间,甫莅院事。拟进业者于庭,而治以格物致知之理,使之由浅入深,由粗以及精。”②王韬:《格致书院戌子课艺序》,出自上海图书馆:《格致书院课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页。至1887年,书院已创办11年,但由于经费短缺、中西董事不和等原因,各项事业的进展及影响力、士人参与度等颇为有限。王韬新任山长后,社会对他的主张反应并不热烈,“一时应者寥寥”③王韬:《格致书院戌子课艺序》,出自上海图书馆:《格致书院课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页。。因此,格致书院不能沿袭古代书院的做法,必须大胆创新。作为创院董事之一的傅兰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余于书院,忝居西董之列。每念及此,辄思设法振兴。”④上海格致中学、上海市格致中学校友会:《格致校史稿》(第一卷1874—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作为董事,理应为书院作贡献,以振兴格致之学。举措之一便是决定举办课艺,其用意正如徐寿所说:“傅君之意,欲与海内人士结文字缘,由文字引伸之俾进于格致。”⑤徐寿:《格致书院课艺序》,出自上海图书馆:《格致书院课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即“引导中国知识界研究西方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从而在这个中央帝国应用这些知识”[注]Dagenais F,The John Fryer Papers(Vol.Tw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傅兰雅从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和传统书院的考课中获得灵感,提出以开展有奖征文竞赛(即课艺[注]所谓“课艺”,即考课的试卷,又称“课作”“课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文。古代书院非常重视考课,考课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月课、季课等。傅兰雅、王韬等人从中获得启示,以正课(春、夏、秋、冬四季)和特课形式开展有奖征文比赛,并对优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吸引广大士子参与,扩大书院的影响力,从而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他在《格致课艺报告》中述及开展考课的动机:

课艺是以奢华的文风写作为基础的,而这方面是中国人尤其擅长的艺术……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几乎都是做文章,因此,这门延续了几个世纪的艺术,在文风、布局和选词等方面都已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这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为了在中国知识界普及西方知识,有必要利用现有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说做文章是一种促使中国上层人士阅读、思考和就实用的外国学科写作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注]John Fryer,Report of the Chinese Prize Essay Scheme,The 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88, p.100.

傅兰雅力推课艺,是利用课艺这种中国人最熟悉、最擅长的做文章方式,来吸引广大士子参与,促使包括上层人士在内的中国人进行阅读、思考和写作,从而达到传播新知识、普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

二、考课制度的实施及其特点

(一)考课制度的组织实施

傅兰雅的考课之议得到山长王韬的支持。1885年7月,格致书院重新拟定章程,决定推行考课制度。书院考课的程序是:“院内随时可出西事论题,请华士著论……诸董内特派数人,定规例、出题目、登各新报,布告众知,并阅来卷,各论品评甲乙……凡取中之卷则酬花红若干,即印成书本,随时出售。”[注]《格致书院诸董事于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议定章程》,《申报》1885年7月19日。经书院董事会讨论拟订的《格致书院拟以艺文考试章程》(简称《章程》)在翌年2月13日的《申报》上刊出。《章程》首先强调推行格致之学的重要性,称一切西学“举凡富国、强兵、开矿、理财、制械、造器无不从格致中来,而格致无不课艺兼赅并贯”。关于举办时间,课艺仿造上海求志书院章程,分为春、夏、秋、冬四课,共四次,分别在每年农历二、四、七、十月,均以朔日(即初一)为定期,散题分课,题目刊登在《申报》等媒体上。课艺交卷时间以六十日为限,然后寄回书院,再由命题者审阅,评定甲乙,将位列前三的课艺在《申报》等媒体上刊出。优者给予花红奖励,内课第一至第三名奖银十至五两不等,其余奖额多寡视卷数而定。关于参赛对象,《章程》要求无论已入或未入仕途者以及“举、贡、生、监均可投考”,只论文字优劣,不问出身高低。考课内容“仿照策问体裁,以洋务为主,旁及富国、强兵、制械、筹饷之类”[注]《格致书院拟以艺文考试章程》,《申报》1886年2月13日。。

1886年4月16日,春季课题《陈汤、甘延寿论》在《申报》上刊出,由时任苏松太道邵有濂命题,标志着格致书院考课正式启动。此后每年春、夏、秋、冬四季正课,书院分别邀请博通中西之学、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南洋大臣及两江总督刘坤一、津海关道盛宣怀、招商局总办郑观应、书院董事傅兰雅、江海关税务司裴式模(M. B. Bredon)等政、商、学各界知名人士先后为书院考课拟题。1889年,根据钟天纬的倡议,书院除正课外,增设春、秋两季特课,分别请南洋和北洋大臣命题,以“提倡多士,广开声气”[注]《钟鹤笙征君年谱》,出自钟天纬:《刖足集》,光绪年间,浙江图书馆藏,第10页。。1886—1894年,格致书院四季正课和特课(1893年止)皆正常举行,未曾中断。课艺命题有时一次一题,有时一次多题,共有18位各界俊彦参加命题,考课计46次、凡77题。命题之内容九成以上关涉西学与时务,应考人数已不可考,仅获超等、特等和一等奖励的就有1 878人次,参考者遍布全国10多个省区。王韬将历次课艺题目、命题人姓名、部分优秀答卷以及评阅人的评语、眉批,逐年汇集印行,分为十五册[注]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页。。自1895年开始,由于时局动荡,加上“对这一事业怀着极大兴趣”的傅兰雅(1896年离开上海赴美定居)、王韬(1897年去世)等人的离去,格致书院课艺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得到强有力的推动”[注]Biggerstaff K, Shanghai Polytechnic Institution and Reading Room: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Chines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1965,No.2,p.143.,逐渐没落。到1908年,其间虽有翻译家赵元益、书院掌教潘慎文(A. P. Parker)先后被推为格致书院监院并在上任后着力整顿和改革考课制度,但依然未能改变书院走向没落的命运。从《申报》刊载考课题目的情况来看,格致书院最后一次考课为1908年12月18日[注]刘明:《〈格致书院课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第25页;第25页。。

(二)考课制度的特点

考课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传统。书院考课仿效原上海江南制造局总办、上海道台冯焌光于1876年设立的上海求志书院的做法,以近代西学知识为主要考察内容的考课则以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为肇端。该馆总教习丁韪良创办《中西闻见录》,陆续刊登了同文馆的算学题、化学题、英文格物题和医学题等,并刊登了部分答卷,其中《同文馆算学课艺》由李善兰于1880年编纂出版③刘明:《〈格致书院课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第25页;第25页。。。但无论在考察形式、内容、参与者和影响力等方面,格致书院考课制度与求志书院、京师同文馆均存在较大差异,其特点归纳如下。

钱镇长知道要出问题了,立马举掌拦住牛皮糖的话头,放低声音说,管,怎么不管。我不是一来就表态叫你去卫生院么。快去吧。

作为格致书院考课制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傅兰雅不仅主持考课的组织活动,而且分别于1890年冬和1893年秋两次为书院考课命题,其命制的题目分别为《华人讲求西学,用华文、用西文利弊若何论》和《中国仿行西法,纺纱织布,应如何筹办,以俾国家商民均沾利益论》,这两道课题都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求富”“自强”总目标直接相关。两题中的一题即与语言文字有关,可见,傅兰雅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西学传播者,始终不忘作为国家富强与西学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外国语言文字。虽然考察语言知识与能力不是举办课艺活动的主要目的,但在87题书院课艺中,与语言有关的课艺有6题,占6.9%,比重虽不算很大,但也明确了外国语言文字在国家富强中的地位。现胪列三例,以见其概。

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1889年春)

傅兰雅:华人讲求西学用华文、用西文利弊若何论。(1889年冬)

李鸿章:化学六十四原质中,多中国常有之物。译书者意趋简捷,创为形声之字以名之,转嫌杜撰,诸生宜究化学有年,能确指化学之某质即中国之某物,并详陈其中西之体用欤。(1890年春)

这些课艺的命题者大都有从事洋务活动或外国语言教育的经历,对语言文字在引进西学、促进中西接触的工具性作用的认知,远超那些仅熟知“四书五经”的封建士绅。他们以自己对外文的理解,分别从利用译著学习西学的利弊(龚照瑗)和以中西语言文字学习西学的优劣(傅兰雅)、化学原质中译(李鸿章)等角度,要求应考者发表见解,这与当时中国引进西方科学和思想的迫切需要相契合。

在傅兰雅的主导之下,格致书院不仅考察应考者对西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考察他们对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根据1889年7月格致书院的《第二次格致课艺报告》,书院组织了用英文撰写课艺的活动。该报告说:“委员会决定用英文组织考课以满足中国委员的要求,应该会有大量通晓英文的中国人参加。很快将进行一项实验,由最近加入委员会的艾约瑟博士组织实施。他已答应准备三个题目并提供二十五两银子作为奖金。这些英文文章的作者当然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注]Dagenais F,The John Fryer Papers(Vol.Tw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135页;第137页。考课题目由精熟汉文的傅兰雅翻译成英文。根据该报告,1886—1889年间共有15道题目被译成英文,让参与课艺活动的士子用英文作答。例如,1889年春考课题目是《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其译文如下:In the study of Western sciences, making use of recently published translations, which are complete? Which are merely outlines? Which are of benefit? Which are useless? And which are of the most importance?②Dagenais F,The John Fryer Papers(Vol.Two),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135页;第137页。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参与考课的士人的英文水平委实不低,如钟天纬、赵元益、瞿昂来、李元鼎、朱正元和孙兆熊等,他们或毕业于近代中国新式外国语学堂——上海广方言馆和京师同文馆,或在近代中国最大的翻译机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从事西书翻译,外语水平相当高。这些人凭着在官办的外国语文学堂或翻译机构积累的外语经验和对西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比仅通过阅读译本参与考课的士人显然更胜一筹。格致书院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英文能力,而且兼顾了那些通晓英文的应考者的实际情况,让他们有机会借助课艺这一平台用英文发表见解,进一步展示学问和抱负。

3.从命题者看,大都是主持或参与洋务大业的中国官员和熟知中西文化的西籍人士。命题者经验丰富、视界宽阔、阅历深厚、知识丰富,大都来自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所拟之题高度、深度以及指向性都极其显著。命题者除了前述的李鸿章、刘坤一、盛宣怀、郑观应、傅兰雅和裴式模等人,还有南洋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荃,宁绍台道薛福成、吴引荪,布政使邵友濂,盐运使周馥,浙江按察使龚照瑗,浙江布政使许爃应,天津兵备道胡燏芬,苏松太道聂缉槻,以及登莱青道李正荣等政军商界要人。各官绅的命题次数不尽相同,有7人只参加过1次,其余11人都在2次以上;最多的是盛宣怀、李鸿章、吴引荪(各6次),其次是聂缉槻(5次),再次是龚照瑗(4次),薛福成和刘坤一(各3次),胡燏芬、傅兰雅和郑观应(各2次)。命题者中还有2人是来自英国的傅兰雅和裴式模,他们均系清政府重资引进的“客卿”,或曰“外援”。

4.从应考者看,来源分布相当广泛,人数众多。传统书院只有内课,只面向本院学生,且多为闭卷考试,是书院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注]刘明:《〈格致书院课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格致书院则反其道而行之,考课为外课,采用开卷形式,运用《申报》等媒体刊登题目及优秀课艺,吸引广大士人参与。考试人数、身份均不限制,不管有无官职、在职还是在学都可以参加。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考条件激励下,“四方风动,群彦云起”[注]《钟鹤笙征君年谱》,出自钟天纬:《刖足集》,光绪年间,浙江图书馆藏,第10页。,广大士子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人多次应考并屡屡获奖。如杨毓煇(大埔县贡生、五品顶戴)获奖14次,王佐才(浙江定海附贡生)、李鼎颐(广东南海附贡生)、许克勤(海宁州学优贡生、格致书院学生)各获奖6次,殷之辂(格致书院肄业生)、李经邦(安徽庐州府廪生)、叶翰(浙江仁和县增贡生)各获奖5次。据刘明统计,1886—1894年,获超等者有418人次、特等者683人次、一等者989人次,共2 090人次获得嘉奖,平均每年230余人次[注]刘明:《〈格致书院课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第26页;第41-46页。。目前虽尚无应考者的确切统计数字,但从获奖人数比例来看,应是一支十分庞大的应考队伍。从王韬刊刻的《格致书院课艺》296篇优秀作品中86名获奖士人的籍贯来看,江苏籍(含上海县)的应考者最多,达37人,浙江籍11人,广东籍6人,安徽籍5人。这些东南部省份的获奖者计59人,占总数的68.6%,从中可大致窥测西学传播的地理路径。这些获奖者身处中国开放最早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得风气之先,因而思想活跃,更能接受西方科学和思想。其余27人分别来自湖南、广西等15个省区,可见考生分布之广。再看他们的身份,应考士人中有贡生54人、监生3人,合计57人,占66.2%;举人5人。即已有科甲出身者共计62人,占72.1%。“据此亦可略见正途出身人士,参加格致书院考课之踊跃。且亦显示,科甲出身人士,对于当时新输入学问思想之实际承受与理解。此种事实已充分反映出知识分子态度思想之真实转变。”[注]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三、考课制度之成效及影响

“格致课艺是评判时务的大论坛,是推介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平台,是知识分子展示才华和智慧的大舞台。”[注]薛毓良:《钟天玮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第46页。在近代中国新式学堂中,借助课艺给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系统学习西学知识、展示学习效果的平台,上海格致书院是做得最为成功的。尽管京师同文馆利用《中西闻见录》、林乐知利用《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等媒体多次举行有奖征文活动,但其效果和影响力均不可与格致书院课艺相提并论。通过书院考课活动,洋务派官员也发掘了一些人才参与到洋务事业中,如钟天纬因课艺为盛宣怀所激赏并招入麾下,先协助盛宣怀创设电报事业,后又通过他进入张之洞幕府,参与汉阳铁路的创设及矿物学堂和自强学堂的监督及管理工作④刘明:《〈格致书院课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第26页;第41-46页。。这些青年才俊以书院考课活动为平台,通过阅读相关西学原著或译著,经过准备、应征和获奖等环节,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和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从事洋务事业和中西交流事业打下了基础。“偌大的考课人群其实是国家不花成本的智囊团”⑤薛毓良:《钟天玮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第46页。,这些原先因地位低下没有进言、晋升机会且极可能“终身湮没”的民间知识分子,通过书院考课而成长,获得进言、晋升和“有所展布”的机会,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和传媒等多领域作出了贡献。政界有杨毓煇(民国交通部长)、吴昌绶(北洋政府司法部秘书)和车善呈(署理黄州知府)等;科技界有张玠(湖北织造局委员,缫丝局监工)、程澹洛(江南造币厂委员)和朱正元(测绘沿海七省舆地图,完成江浙闽三省沿海图说)等;文化教育界有钟天纬(湖北自强学堂监督、创办上海三等公学等多所学校)、瞿昂来(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习)和刘富槐(浙江国子监助教)等;传媒界有赵元益等主持的译书公会及《译书公会报》、项兰生负责的《杭州白话报》⑥刘明:《〈格致书院课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第26页;第41-46页。等。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虽不能完全归功于格致书院的考课,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正是他们参与该项活动,阅读了大量的西学书籍,才能打下深厚的西学底子,在知识、人格和精神等方面获得成长并扩大了影响力,从而在所从事的事业中发光、发热。

“格致课艺是评判时务的大论坛,是推介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平台,是知识分子展示才华和智慧的大舞台。”[注]薛毓良:《钟天玮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第46页。在近代中国新式学堂中,借助课艺给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系统学习西学知识、展示学习效果的平台,上海格致书院是做得最为成功的。尽管京师同文馆利用《中西闻见录》、林乐知利用《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等媒体多次举行有奖征文活动,但其效果和影响力均不可与格致书院课艺相提并论。通过书院考课活动,洋务派官员也发掘了一些人才参与到洋务事业中,如钟天纬因课艺为盛宣怀所激赏并招入麾下,先协助盛宣怀创设电报事业,后又通过他进入张之洞幕府,参与汉阳铁路的创设及矿物学堂和自强学堂的监督及管理工作④刘明:《〈格致书院课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第26页;第41-46页。。这些青年才俊以书院考课活动为平台,通过阅读相关西学原著或译著,经过准备、应征和获奖等环节,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和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从事洋务事业和中西交流事业打下了基础。“偌大的考课人群其实是国家不花成本的智囊团”⑤薛毓良:《钟天玮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第46页。,这些原先因地位低下没有进言、晋升机会且极可能“终身湮没”的民间知识分子,通过书院考课而成长,获得进言、晋升和“有所展布”的机会,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和传媒等多领域作出了贡献。政界有杨毓煇(民国交通部长)、吴昌绶(北洋政府司法部秘书)和车善呈(署理黄州知府)等;科技界有张玠(湖北织造局委员,缫丝局监工)、程澹洛(江南造币厂委员)和朱正元(测绘沿海七省舆地图,完成江浙闽三省沿海图说)等;文化教育界有钟天纬(湖北自强学堂监督、创办上海三等公学等多所学校)、瞿昂来(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习)和刘富槐(浙江国子监助教)等;传媒界有赵元益等主持的译书公会及《译书公会报》、项兰生负责的《杭州白话报》⑥刘明:《〈格致书院课艺〉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等。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虽不能完全归功于格致书院的考课,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正是他们参与该项活动,阅读了大量的西学书籍,才能打下深厚的西学底子,在知识、人格和精神等方面获得成长并扩大了影响力,从而在所从事的事业中发光、发热。

1893年,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发表评论,肯定了傅兰雅在促进士人学习西学、帮助外界了解清政府上层官员的思想和态度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对中国人逐渐欣赏和接受西方观念深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会注意那些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令人欣喜的进步景象,特别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经常同外国人交往的官员阶层更是如此。只要读过我们的报纸,看过高级官员为格致书院拟定的题目,就会发现这个帝国上层人物的所思所想。这项计划为官员和普通民众提供了交流的通道,激起人们学习知识的渴望,因而这项计划具有实际的好处。我们对启动这项计划的傅兰雅博士以及过去几年里帮助他对该计划保持兴趣的人们表示赞赏,他们无愧于此。[注]Editorial Comment,The 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1893, p.514.

台湾地区著名历史学家王尔敏对傅兰雅与王韬主导的格致书院考课活动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先驱工作”:“就其引导方向而言,这是格致书院举办考课之精要所在,实即傅兰雅与王韬设计考课之最大贡献。自光绪十二年起,彼等努力带使中国知识分子加速认清当前世局,以近代新思想启牖后辈青年,传播种子。此种先驱工作,正是历史上豪杰贤士之所为。傅兰雅与王韬之苦心,后世当予表彰并加仿效。”[注]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傅兰雅首倡并主导的格致课艺,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清末时期民间知识分子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与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洋务运动已深入民间,深受渴望改革、渴望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拥护,而课艺为他们施展抱负提供了平台。诚如熊月之所说:“课艺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人生前生后无大功名。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因为有了课艺,今天的人们很难知道他们曾经存在过。他们是极为普通的读书人。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课艺更具有普遍意义。”[注]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页。尽管一些课艺的创新程度有限,但这些课艺的作者关注这些论题,表明已接受学习西方知识的必要性,这与仍然占主导地位、强调八股制艺的做法形成显著区别[注]Wright D,John Fryer and the Shanghai Polytechnic: Making Space for Scienc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96, No.1, p.13.。

猜你喜欢
西学书院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6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46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襄阳市中医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办西学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