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
时下,人、故事、情感,逐渐成为大众媒体节目创作的重要内核。在追求IP化的综艺节目生产线上,不少节目在“讲故事”上耗费大量精力,形成“眼球效应”,具化为好看的数据和流量。尤其是一些主打明星牌的节目热播,与素人故事类节目的手绘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至于一些创作者略显浮躁,不愿意沉下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感知他们心灵深处的冷暖,在丰富多彩的多屏世界里,具有“小大正”特质的素人故事类节目尤为稀缺。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故事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媒体人精心采制的故事类节目可以通过PC端、手机移动端进行更快捷地传播,这也为素人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创作和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21世纪初,国内出现了大量的故事类节目,他们大多以讲述素人故事为主要内容。因为信息源和成本控制的原因,一些在其他媒体平台上播出的,具有较强故事情节和可看性的新闻专题,往往会被其他电视媒体采用,经过提炼、再加工,进一步深挖素人故事背后的价值。因为有诸多媒体外采力量的加持和背书,编辑力量的二次创作和辅助,加上擅长讲故事型主持人的讲述与表达,这些真实故事显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其传播价值被数倍放大,受众的情感共鸣被激发,因此,节目一度成为收视热点,《王刚讲故事》《传奇故事》等便是这一时期素人故事类节目的典型代表。
2010年之后,素人故事类节目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素人”概念也被细分,内容得以精耕细作,有以“家风故事”为主题的,有以“脱贫故事”来架构节目的,也有以“公益寻人”为主题的,还有以“信件”为由头开启故事的,等等。这些节目的诞生,为素人故事类节目的创作带来一股清流。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素人故事类节目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选题低俗化,创作手法单一,叙事方式套路化,营养价值低等,应引起重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素人故事类节目优化的空间也很大。而这,需要广大创作者群策群力,继续为素人故事类节目创作输送优质理念和实践经验。
对素人的故事要么挖掘不够,浅尝辄止,不得要领,置观众的关切点于不顾,要么挖掘过度,注重猎奇、煽情,将故事冲突最大化,令节目流于低俗的隐私爆料,是当前素人故事类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追求情节曲折跌宕,放大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做足人物的对立关系,有意无意地暴露人物隐私,这类问题频繁出现在城市台的素人情感故事节目中。这些节目从定位来看,是以电视媒体为桥梁,为百姓提供情感慰藉与帮助,在客观呈现的基础上,向观众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其立意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从实际运作来看,主创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很难把控好尺度和边界,甚至会引发纠纷。
上海某电视台曾接到故事主人公王某的求助,请求节目组对其婚姻问题予以调解。记者随即登门对求助人及其前妻李某、女儿做了采访。但一开始,李某是拒绝的,记者甚至在小区里拦住李某的车,卡住汽车门向李某追问,面对这样的采访攻势,李某从抵触到接受,慢慢的,也就说了一些心里话,甚至还谈起了夫妻情感纠葛产生的原因。这些话经过剪辑在节目中播出。李某认为节目公开了她的隐私,侵犯了她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便将电视台告上法庭。节目追求冲突性与故事性,对婚姻中的情感隐私的渲染,引发了纠纷。
素人故事的挖掘,挖深了,影响当事人生活;挖浅了,不好看。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节目应该有一定的价值观,回避过度挖掘隐私造成的低俗化倾向。
广泛的底层人群,是素材之源,他们需要我们去关注,去讲述。为了还原他们的坚守、漂泊和奋斗,免不了要触及素人的悲欢离合,呈现他们的苦难,消费观众同情的泪水。央视大型寻亲节目《等着我》收视表现突出,讲故事的创新手法是因素之一。但在讲述素人故事的过程中,节目也存在一些问题。
每一期《等着我》在素人故事的挖掘方面,也是竭尽全力。创作者努力在多个维度上对故事做了扩充,不同于以往几季只有一个求助人讲述故事,这一季的《等着我》让求助人的朋友、亲人也来参与。一期近两个小时的节目,通常只安排三个素人故事,“打开希望之门”之前的素人故事讲述,都非常之长,略显拖沓,有的故事甚至有故弄玄虚之感。比如寻人者屈氏兄妹心怀感恩,寻找当年资助自己的孙莉姐姐,故事围绕一本词典有渲染过重之嫌,将兄妹考上大学,完全归功于资助人的鼓励,也有牵强附会之感。
某期节目讲述被同一户人家收养的孩子后来结为夫妻的故事时,不断强调养父母的不好,但是,在引用证据说明时,却又显得牵强附会。在讲述养父母家庭过年缺少爱的氛围时,同样例证不够,过多强调被收养孩子的心理脆弱,而忽视了养父母付出的努力。故事应予客观讲述,功过则由观众评判。为了证明自己的苦难而绝口不提别人的付出和功劳,并为此链接一些牵强附会的故事,有消费苦难之嫌。
人是故事的核心。和明星不同的是,素人没有随时可以展开的叙事点,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观众审美越发挑剔的时代,人们对和自己差别不大的素人兴趣不大,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让素人说出他的不普通,很难;想让他们的不普通感染观众,就更难了。所以,创作者在素人故事的挖掘上应花更多的精力,把故事讲得真切、自然,符合逻辑,以真情实感感染观众。
素人故事中,人物是真实的,在故事的延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真实的一面。但节目往往追求情感挖掘,将人物故事最大化,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琐碎繁杂,要么又正又硬。
某城市台的一档素人故事类节目讲述了一位见义勇为男子救助落水者的故事。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见义勇为者一再声称,只是因为自己恰巧路过,又会游泳而已,相信如果是其他人经过,也会见义勇为的。但是,到了节目播出后,这位见义勇为者的前半生的故事被渲染得很正能量,人物也是“高大全”。这种过度拔高好人的道德水准的讲故事方式,将素人捧上神坛,失去了地气,传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不仅给好人带来不少麻烦,也无形中提高了公众行善的道德门槛,令不会游泳、选择无助地呐喊或者只是报警的路人,可能沦为被道德绑架的对象。而且,节目故事的这种渲染,还有可能误导青少年,在不具备施救条件的情况下,贸然跳入河中。刻意拔高立意,将故事最大化的讲述方式在素人类节目中并不可取。
由于传统电视媒体成本管控等原因,需要外采的素人故事类节目,往往面临着题材缺乏的问题。因此,一个只适合做一期的素人故事,有时会被人为拉长为两期甚至三期,掺水现象严重,这一问题在情感故事、寻亲故事、调解故事中比较常见。故事节奏拖沓,观众容易放弃,即便有少数观众坚持看完,但由于节目冗长,人们对于故事结局的期待被拔高。悬疑也好,反转也罢,如果结局不够出彩、震撼、意外,人们的心理预期就受到伤害,对节目形成小题大做的印象,令节目的公信力受到影响。
把素人故事类节目当作公益事业来运作,将为我们提供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新理念、新逻辑和新模式。为公共利益疾呼、为群众所急奔走的节目,不愁没有没有市场。广阔的天地里,有着很多唾手可得的好题材,它和我们有着共同的情感纽带,比如感恩、团圆、伤感、落寞、尽孝、宽容等等。他们关乎爱情的喜与悲,家庭的幸福与不幸,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离别,素人命运的悲欢离合。题材本身的大开大合特性,并不需要创作者去刻意地渲染、煽情,只要讲述得当,便能击中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公众对善良、正义、公平、温情始终存有渴望,面对他们的期待,创作者该如何提升节目的精神内核?
素人故事类节目不必在戏剧冲突上过分注重,应该适度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与某个特定时代背景的关联,启发观众去思考时代与个体、社会与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此,节目就有了人文价值。
第四季《等着我》节目虽然存在些许不足,但节目的可取之处更多。以2018年5月27日播出的《等着我》为例,一生要强的“铁汉爸爸”王尔勤在妻子离世后,独自抚养三名子女长大。直到三姐弟长大成人开启幸福生活,才终于揭开爸爸深藏心底的秘密。原来,他们眼中的“铁汉爸爸”在13岁那年就被拐卖,从此,再也没能回家。后来,“铁汉爸爸”又因为抚养孩子一再耽搁寻亲的脚步,直到孩子们全部成才、成家后,终于启动了寻亲之旅。然而,时过境迁,老家的亲人已经搬迁,寻亲之路一波三折……
这个素人故事在叙事中,紧扣时代背景以及父亲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个时期进行叙事,有着情感的厚重感、时代的贴近性、人物的命运感。而且,看过《等着我》节目的观众都会发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类似被拐卖的事件较多,这说明,这些事件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问题的反映。这时,作为节目“暖心公益团”成员的公安部陈士渠警官,化身为行走的普法教科书,以专业和理性,剖析事件的时代背景、深层次原因,并且,从事件中发现犯罪线索,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提出解决或补救办法,进而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正因为此,《等着我》展现出了与其他素人故事类节目的不同,体现了差异性,进而进一步强化节目的特色,让节目成长为观众爱看爱参与的具有良性互动的好节目。
每一个眼神,每一张笑靥,每一滴泪水,都是素人真实的情感表达。它,不是摆拍,更不是表演,而是真情实感的迸发。素人故事类节目应该努力还原故事的本来面目,用真实感染观众。
以2018年6月3日播出的《等着我》为例。48岁的李云川自幼被拐,在他的心中,老家的瓦房,是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地方。他命运多舛,双目失明,可他从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忱。他在镜头前,用失明的双目“看”向远方,观众多么希望,这个经历磨难的汉子,能通过节目找到亲人。可是,随着故事的递进,观众发现,他的父母已经离世,兄弟早逝,多方辗转,终于找到了他的妹妹。如果按照观众的逻辑和期待,这个经历了无数磨难的素人,以及他的亲人,应该接受生活的馈赠,生活过得安逸而幸福。然而,他的妹妹过得也不好,甚至,他父母的坟墓,掩映在高高的杂草丛中难以辨认,没有墓碑,鲜有祭奠。他这48年过得那么艰难,却那么阳光,如今,在坟前泣不成声。这个素人的故事,体现着节目创作者记录的用心与真诚。
这期节目告诉观众,生活是有两面性的,比如苦难,它可能摧毁我们的心理防线,让我们伤心、失望、颓废,也可能幻化为力量,成为坚韧前行的动力。节目中,素人历经无数次的挫败,连观众都觉得这个素人故事的结局应该迎来幸福了,但故事仍然以它本来的面目在推进和呈现。这些无法实现的愿望,构成了观众对不可知的期待。这是遗憾的艺术,也是素人故事的人文价值。
忽视与普通人的情感共鸣,是优质素人故事类节目稀缺的关键因素。如果创作者围绕特定的主题、特定的人群来讲素人故事,让观众形成情感共振,就不再流于传统与平庸了。
江苏卫视《阅读·阅美》节目,以名人推荐、朗读美文以及素人访谈的呈现形式,借助文字背后的素人故事来感动观众。第一期节目中,创作人员遴选了三组素人,一位是吴玥,她是一名接受“放牛娃”肺移植的女孩;一位是王玥,她在尼泊尔的一次雪崩中被突然而至的雪深度掩埋,九死一生,最终脱险;还有四位老爷爷,他们平均年龄88岁,都曾打破世界纪录。这三组素人嘉宾,看似普通,其实不普通。他们的故事在感染观众之余,传递出坚韧不拔的处事态度、乐观阳光的性格特点,这正是节目价值观的折射。
但是,接受器官移植、雪山脱险重生、打破世界纪录,这样的经历,往往只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这几组素人,是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品,观众可能为之感动,却很难感同身受。
所以,寻找奇人异事,并不是素人故事类节目的最佳打开方式。湖南卫视去年研发的周日档节目《儿行千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创作人员选择从“家风”入手,切入百姓生活中具有普遍认知的“家风”故事,从而轻松地与观众建立了情感共鸣。
“倒金字塔”叙事是素人故事类节目常用的结构方式。尤其要重视节目的前五分钟,每两分钟应设置一个转折或兴奋点,辅以音效、字幕、特效等手段,防止观众产生疲倦感。通过讲述方式的创新吸引观众。
2018年,贵州卫视推出了一档以讲述为主的故事类节目《关键时刻》,其定位是“决战脱贫攻坚特别节目”。乍看,这个节目特别主旋律,正能量,要做好这样的素人故事类节目很难。所以,在如何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上,节目组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节目设置了双主持,分别掌控讲述和访谈的故事场。其中,一名主持人负责讲述,比如通过回到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关键时刻,来主导故事情节线索;另外一名主持人则与素人在演播室面对面地访谈,了解素人在某个关键时刻的故事。当这两个故事场放在同一个空间里,再辅以适度地渲染,对嘉宾的情绪激发更有帮助。
比如,第一期节目讲述了“当代愚公”几十年如一日率领群众凿水渠、开山路的故事。素人黄大发用36年修建了一条跨越3座大山、9个悬崖的水渠,而且,水渠就修在峭壁上,黄大发为了做测绘,甚至差一点摔下山崖。
这样的素人,这样的故事,用再生动的语言和文字,也是难以描述的。主创人员通过270°的环绕异形屏,以影像的形式还原出了这条水渠,整个演播室现场都在这条渠道的包围之中,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营造出如临其境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等着我》借用国家力量寻人,以五位嘉宾细致分工、接力点评的样态,辅以声光电的科技之力,再用“希望之门”的开合来掌控故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可谓将讲述素人故事的形式和内容创新,努力做到了极致。
《关键时刻》和《等着我》这两档节目在素人故事的呈现上,还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们的创作模式和逻辑,是演播室节目的突破和创新。它们摒弃常用的“填鸭式”故事套路,借助现代科技,特别是声光电呈现与多种讲述方式交织的样态,给观众带来如临其境的观看体验,将遗憾的艺术变得没有那么多遗憾。这两个节目为具有弘扬主旋律意义的素人故事类节目创作,提供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