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宁
皮克马利翁效应,是指人在潜意识作用下,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可实现的期待,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努力地朝着期待的方向去发展。
一、期待是目标,把爱植根在学生心里
今年教师节,一群姑娘、小伙子来看笔者,不知道谁先提起,从一年级开始,他就是笔者最喜欢的人。这句话像一把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瞬间拉开学生们美好记忆的闸门,反应快的学生接口兴奋地说:“我也是呀。”还有反应稍微迟的,想一想然后附和着说:“对对,我也是。”
其实这是笔者和他们之间的一个秘密,美丽而温暖。一般在一年级的时候,笔者会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悄悄地告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笔者心中有了最喜欢的五个人。接而,故意营造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神秘氛围,让他们相信自己就是那五个人之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趴在桌子上,老师轻轻摸到谁的头谁就是老师最喜欢的人。”就这样,每一次笔者都会自圆其说地把全班所有小朋友的头都摸一遍,而且反复暗示,笔者真正喜欢的人一定会保守秘密的,被摸到头的孩子深信自己是那五个人之一,当然就会自觉地保守秘密。之后,在给他们上课时,无论笔者是故意伸出五个指头,还是说:“现在,我最喜欢的五个人有四个人看着我。”“我最喜欢的五个人有三个人动作最认真。”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看到笔者伸出的五个手指,还是听到那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都会起到魔法般的效应。刹那间,就会有站得笔直的小身板向笔者示意着“我是你最喜欢的人”。就是现在,下课了也经常有孩子会搂着自己的脖子趴在笔者耳边,压低了声音悄悄地说一下他也最喜欢笔者后再回教室;放学了也经常有家长对笔者表示感谢,因为小朋友回家说有个天大的秘密不能在学校告诉别人,那就是陆老师最喜欢他。
这是笔者每次任教低年级屡试不爽的教学教育手段。从时间的选择到语言组织都倾注了笔者的良苦用心。关注每个学生,不仅是教学理念,更是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一个关爱的动作、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是显现的,而期待则是无声的,如花香般的弥散,欣然接受,不可抗拒。如果给孩子一个“你是我喜欢的人”暗含期待效应的目标作为指引,就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親其师信其道就不仅仅是古训,而是课堂上真实的呈现。
二、期待是行动,让尊重成为信任的基石
课堂常规是底线,既然规矩立了就不能破,这是笔者上课的原则。上课整队时,一个学生鼓鼓囊囊的口袋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故作好奇地打听口袋里藏着什么宝贝,他满是得意羡慕地告诉笔者是新买的小玩具。突然他意识到,笔者说过体育课上不能带玩具,带了玩具是要没收的,他怯怯地看着笔者,用小手急切地捂紧袋口,小脸涨得通红显得倔强又无助。笔者把手向他面前伸去:“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考虑,如果你主动给我,这些玩具下课就还给你;如果是我主动拿到,就一个星期以后还你。”然后环视一下其他孩子,又说:“我是个说话算数的人,是吧?”周围的小朋友附和点头说:“是的。”为了表示笔者可以主动拿到他口袋里的小玩具,笔者自己特地强调一下自己是个体育教师,力气比较大。该学生沉默了好一会儿。当把捂着口袋的小手松开时,正如笔者期待的那样,权衡利弊后他选择了主动把玩具交给了笔者。
那节课这个学生上得特别认真,一下课,笔者就向他招手示意来拿玩具,表扬了他对笔者的信任,表扬他上课很认真。同时也明确地告诉他,体育课上不能带玩具,如果下次被笔者发现还带玩具来上课,不主动交给笔者就一个月以后来拿,主动上交就放学以后来拿;如果有第三次,不主动交给笔者就半学期以后来拿,主动交给笔者就第二天放学以后来拿……
有句话说得特别形象,告诉孩子,他会成为你想象中的那种孩子。没收孩子的玩具不是本意,不姑息他的错误行为,引导他尊重规则才是实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提出不同的解决方式让他选择,用事实告诉他,懂得尊重规则,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三、期待是反馈,把关心糅合在细节里
教育教学只要善于发现细节并及时进行反馈,孩子们就一定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前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能给小伙伴主动让位置,表扬;练习中不偷懒,竖个大拇指;听讲时不受别人的干扰,赞许地点点头,等等。传递的是这些不经意的细节,连接的是教师与孩子们的心,美好的一切都在教师的眼里定格,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和亲切。
期待是什么?期待是无声的推动力,蕴含着教师的理解、包容、尊重、关心,这浓浓的爱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让品行优秀的孩子更优秀,让平凡的孩子不平庸,如雨露般滋养着学生心中的希望。期待如灯,指明着学生努力的方向;期待如歌,谱写着学生快乐的乐章;期待如花,绽放着学生绚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