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杖中的水文化意蕴

2019-02-17 15:32康涛
健身气功 2019年1期
关键词:津液动静丹田

康涛

水可静,静则清;水可动,动生力。静动自如,随遇而安。无论是“荡荡君子”“荡荡尧圣”,抑或“伯夷之清”“孔子之圣洁”,皆可以看见水意象在儒、道理想人格中的重要象征地位。“静则清,清入镜”是水文化的重要精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的动静互化、捭阖互动、奇正互生、圆融通转之特性都暗示万事万物始终处于相互联系、变化、延伸之中。太极养生杖功法中充分体现了水文化动静统一、强弱统一和内外统一的辩证性。水,见沟填沟,遇海入海;水如婴儿般柔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水可冷可热,可高可低。水善迂回,由拥有或控制它的主体愿望来决定,水能适应一切,但它本身不具备自己独特的固化轨迹。故其主体或控制者与水的和谐相融很重要。因此,太极养生杖的功法特点是:“以杖导引,形神统一”;“杖行弧线,圆转四方”;“按摩行杖,融为一体”;“腰为轴枢,身械协调”;“两手握杖,相牵相系”。涓涓细流,汇聚江海。水具有极强的耐力与坚忍不拔的性格。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水的包容或开放性体现在与各种不同主体或差异环境的和平、和谐、兼容相处、张弛有度、缓急能容。正如太极养生杖的运动理念,以杖为导,引气运行,养神为先,以形相随。凡动静、开合、屈伸、进退,皆为杖动气起,气到杖至。在杖的上下、左右、前后诸方位的导引中,平心静气,意在气先,精神内守,形与神俱。

太极养生杖在练习过程中,强调以腰为轴,进行拧、转、屈、伸等全方位运动,并通过腰部动作带动脊柱进行运动,且前七式动作都有腰部的转换变动。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肾属水,旺于冬。肾有藏精而主水液的生理特点,与冬季水寒冰冷,万物收藏的现象相类似。《内经》认为肾主持津液的代谢,如《素问·逆调论令》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和《灵枢·本输》同样强调了肾对津液代谢的主导作用。因此,在练习太极养生杖整个功法时,特别强调腰部的屈伸、转动和虚实转化。通过正确的腰部运动,配合呼吸、意念,可以有效地强腰固肾、健脾和胃、扶元正本,促进全身气血流畅,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身、健美、健康的目的。如“金龙绞尾”一式中,高歇步时,后交叉腿膝抵壓前小腿后的承山穴,可重点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经络学说认为,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故此式有利于疏导肾水的代谢,强健腰膝的作用。再如第八式“气归丹田”,本式具有引气回收,培补丹田,增补元气的作用。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作用,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这对人体充实下元,健身延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式功法具有以意行气,引气回收,调和阴阳的作用。

人类文明的创造与发生、发展,总是与水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华文明,可以用“水”字贯穿始终。“水”是生命开始与延续的关键要素,更是理性哲学思想表述时的隐喻符号。文化类推、精神类推是促使人类养生运动滋生和扩张的文化力量。水文化的内涵也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潜意识之中。太极养生杖淋漓尽致地彰显了水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通过以杖导引,引气运行,养神为先,以形相随,形神统一的锻炼,从而达到形、气、神三调合一的身心境界。

猜你喜欢
津液动静丹田
初探雨林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微·视界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动静之间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气血津液辨证
探究意守丹田基本原则的阶段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