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毅 申琦
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开发等多个方面做了修订 // 新版药典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以中国药典为核心主体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体系,以中医临床为导向制定中药标准。加强国际化并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
新版《中国药典》的编制,正值“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是我国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中国药典》要走继承与发展的道路,巩固和扩大中药标准化成果,继续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在中药鉴别、含量测定、安全性控制等方面,我们要将长期积累的质控经验和成果,主导中药质量控制的国际话语权。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将现代检测分析技术应用于中药的质量研究,在中药安全性控制方面,要加强检测大数据分析,中药材安全性控制指标限度的制定,实现既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又要保证中药产业健康发展。要积极探索中药成分和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在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建立生物学效力测定方法上有所突破,不断引领国际中药质量控制的方向。
安全性方面
有效控制外源性污染物对中药安全性造成的影响,全面制定中药材、饮片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全面制定易霉变中药材、饮片真菌毒素限量标准。有效控制内源性有毒成分对中药安全性产生的影响,重点解决符合中药特点的肝肾毒性预测及评价方法,制定中药安全用药检验标准及指导原则。
有效性方面
强化中药标准的专属性和整体性,不断创新和完善中药分析检验方法。重点开展基于中医临床疗效的生物评价和测定方法研究,探索建立以形态、显微、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相结合的能整体体现中药疗效的标准体系。
适度增加品种的收载,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
2020年版药典的工作基调由注重药品的收载数量,转变为注重药品内在质量提升,药典品种收载以优化增量、减少存量为原则,数量适度增加,质量宁缺毋滥,对标国际标准,瞄准先进,寻找差距,迎头追赶。
收载品种要能覆盖临床各科,并能满足临床的需要;要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现代中药产业的现状,并且使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可控、剂型与规格合理、应用广泛。重点收载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中已全面完成标准提高工作,并符合上述要求的品种。 2020 年版药典新增中药标准约 220 个,修订完善中药标准约 500 个。
结合国家药品标准清理,逐步完善中药标准退出机制
完善中药标准退出机制,对药典收载老品种进行医学和药学评估,对临床长期不使用的品种、剂型或规格不合理的品种、不同意公开处方、制法的品种,应退出药典,转为其他局颁药品标准,原则上不再收载。
健全中药标准体系,强化药品质量全程管理的理念
针对中药标准的集中问题:1.标准缺失:在中药材和饮片的安全性控制方面,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元素虽然有了检测方法,但对具体品种的检测限度由于缺少大数据(多批次、环境背景)的积累和分析,故无法进行科学的设定;2.标准不管用:一些中药标准中设立了中药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但这些指标成分并不一定是有效成分,因而不能真正代表药品的有效性。
标准提高要落实国家对药品质量的要求,要体现国家药品监管理念,要解决药品质量的热点问题,其提高的水平要综合权衡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和公众健康需求水平。中药标准质量检测方法和指标要能体现中医临床应用价值。
第一,提高中药标准应对质量问题的能力,即要解决某些中药标准在复杂多变的监管过程中面临标准“不管用”的问题。要做到建立的标准能够切实解决中药的质量问题,必须树立创新思维,从整体观入手,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等能够整体评价中药质量的技术手段,让质量问题一旦出现就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第二,全面提升中药安全性检测能力和水平,中药材和饮片全面收载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及其限量标准。逐步推动中成药建立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测标准;继续开展农药残留和植物激素、真菌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和限量标准研究。
第三,着力提升能够表征中药有效性的检测能力和水平,推广指纹和特征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等整体控制中药成分的检测技术在中药标准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指纹和特征图谱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加强中药对照提取物、对照品的研究与收载,加强以替代对照品为对照的多成分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包括以内标或自身内标、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多成分含量测定等,解决对照品缺乏或不稳定等问题,降低检测成本,为标准的提升和实施提供保障;针对贵细、易混中药材和饮片,继续开展基于遗传物质的DNA分子鉴定研究,解决当前形态和化学鉴别难以解决的问题;重点开展能够直接反映中药临床疗效的生物效应方法研究,探讨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在中药质量检验中的适用性。
第四,规范和完善检测方法、过程、限度、结果判断与制剂规格等表述方式及用语;规范和协调同系列品种质量控制、检测方法、指标与限度的相对一致性。规范和统一中医医学术语,突出辨证用药的特色,规范功能与主治的表述、主症与次症的排列,彻底解决描述不确切、前后矛盾、主治病症宽泛等问题。
第五,积极倡导绿色标准和经济标准,推广采用毒性小、污染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简便实用的检测方法,全面停止苯等毒性试剂使用并全部替换。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扩大和升级,我国中药材生产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产地初加工和专业中药材市场为主要环节的中药材产业,也形成了一批通过GMP认证并初具规模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但受资源紧缺、市场供需不平衡、产业链过长、生产技术和规范不完善、从业人员质量意识薄弱、监管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种植养殖环节标准化、规范化落实不到位,滥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生长激素、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采收、产地初加工环节操作不规范导致劣质药材增多;中药饮片生产及流通环节违法染色增重、掺假使假现象时有发生;中药材专业市场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现象屡禁不止,社会反映强烈。
2020 年版《中国药典》将进一步完善中药标准的检测项目,全面提升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点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与制定,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将对 2015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 618 种(饮片规格 823 个)药材品种中存在的缺炮制项、无质量控制项及质量控制不完善项等进行系统梳理,组织相关科研;将继续研究和建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的高效灵敏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及其限量标准,并全面用于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控制,提升中药安全性控制水平;建立和完善有效成分测定、多成分测定以及特征 / 指纹图谱检测技术,并探索研究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全面提升中药有效性控制水平。 通过建立最严谨的标准,不断完善追溯体系,加强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监管等,确保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对中药材及饮片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等的新规
在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控制方面,目前大多数国家药典主要制定了铅、镉、汞、砷的残留标准。我国目前是选择与中药材物质基础相近的国内外植物药和食品的相关限量规定作为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控制标准作为制订的主要参考依据,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等国际组织的标准,依照实测数据进行规定。 2015 年版药典在技术上实现了多种重金属有害元素同时检测,还针对重金属在不同价态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和毒性作用的特点,探索制定了汞和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法,可以说在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测水平上我国已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
在农残方面,2015 年版药典共有 6 个品种规定了有机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分别是黄芪、甘草、人参、西洋参、人参总皂苷和人参茎叶总皂苷。收载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农药残留,与原收载的气相色谱法相比,具有特异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的特点,可检测出 229 种农药残留,为进一步加强中药材农药残留的检测种类以及检测限度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欧洲药典(8.4 版)和美国药典(38 版)建立了植物药农药 残留限度规定,有70个限量要求,涉及到 106 种农药。 2015年版药典还新增了《〈9302〉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 制定指导原则》,提供了中药中制定有害残留物最大限量的有关理论依据,最大限量理论值计算方法和有关影响限量制定的因素和一般步骤。
2020年版药典将进一步开展中药材安全性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的研究,全面制定中药材及饮片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根据《〈9302〉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制定指导原则》,结合国际有关限量标准,参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在对中药材有关污染物大规模监测数据基础上,通过国家科研立项开展相关工作,以相关研究资料、数据为支持,做好有关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制定工作,有效控制外源性污染物对中药安全性造成的影响。
关于中药材标准的增修订
1. 品种的增加与退出
(1)增加收载有临床用药需求、基础研究扎实、资源 (野生和栽培)丰富的品种。
(2)增加收载现版药典收载或拟收载中成药处方药味中未收入药典的中药材标准。
(3)对于野生资源枯竭、商品匮乏、存在明显安全性、伦理等问题(如化石类、人类胎盘类、动物粪便类等),以及基础研究薄弱的品种从药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药典。
(4)已有中药材品种新增基原,原则上按照“新发现 中药材”进行申报注册,获得批准后,可考虑作为新的基原收入药典,但经本草考证证明属于历史误用需要正本清源的品种不在此列。
2. 中药材名称、来源和药用部位的修订与规范
根据本草考证,结合中药材生产实际,对部分中药材名称、来源和药用部位进行修订;对原植、动物的科、属、种和拉丁学名、原矿物的类、族和矿石进行进一步的考证,进一步修订和规范中药材的来源。
3. 中药材采收和加工方法及药材性状的修订
(1)制定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评价方法和指导原则, 把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2)收载和规范中药材趁鲜切片直接干燥的产地加工方式。其收载品种必须符合上述指导原则的要求,仅限于部分传统采收加工方法落后,药材难以干燥且长时间干燥过程中易霉变或导致成分明显下降的中药材以及对传统采用硫磺熏蒸改用产地无硫加工方法的中药材。
(3)对上述相关产地加工的中药材来源、性状进行修订,鼓励先进技术应用,提升和保障中药材质量。
对于经产地加工后可直接作为饮片使用的按中药饮片建立标准,其加工条件也应符合饮片生产规定,并按饮片生产管理。
(4) 对于存在明显的产地依赖性和对生长年限要求严格的中药材,要明确产地、采收期和采收年限。
4. 全面提升安全性控制水平完善中药材安全性检测方法
完善中药材安全性检测方法,根据《中国药典》“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指导原则”,建立中药材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易霉变中药材真菌毒素等的限量标准,尤其对国家明令禁用限用的农药必须制定统一的限量标准,通过严格的限量标准,反制源头种植阶段滥用农药乱象,严把中药材安全关。
对《中国药典》收载的有毒中药材以及已有报道存在肝肾毒性等安全隐患的其他药材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的毒理学研究,确定主要毒性成分,建立检测方法,制定合理的限度范围及指导原则。
5.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专属性鉴别
继续补充和完善植物性药材的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并编写相应的图谱集;对于缺乏专属性鉴别的药材、贵细药材和来源混乱的药材,继续研究建立专属性鉴别方法,必要时 采用特征图谱、DNA分子鉴定等方法进行鉴别;重点开展鉴别用对照提取物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推广以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薄层鉴别或特征图谱鉴别。
6. 逐步推广中药材成分整体控制方法,从源头上保障中药的有效性
对药效成分基本明确的 50 种大宗中药材开展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条件成熟的收入药典,全面提升常用中药材有效性控制水平。
关于中药饮片标准的增修订
1. 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为了加强饮片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本版药典拟探索建立能体现中药饮片特点的独立的饮片标准体系。根据现版药典各饮片品种的质量标准状况,对各 项检测项目进行全面补充、修订和提高。
根据临床需求,适当增加全国普遍使用的来源明确、炮制工艺科学、合理的饮片品种。
3. 规范饮片名称
对本版药典收载的所有饮片梳理,全面规范饮片名称。对于个别饮片名称虽然不规范,但中医临床已约定俗成的要酌情处理(如有些饮片在药材名称后加“片”)。
4. 重点完善和规范饮片炮制方法
本版药典饮片炮制方法在体例和内容上要和饮片炮制 规范相结合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实现饮片炮制方法规范化。
5. 增修订饮片的规格和性状
建立、完善和规范产地鲜切加工饮片、机械切制饮片、 非传统方法切制饮片等新型饮片片形的规格及性状,保障和提升饮片质量。
6. 加强饮片的专属性鉴别
研究野生和栽培药材对显微特征产生的变化,对相关饮片进行相应的修订;研究饮片炮制前后产生的成分变化,建立饮片的薄层鉴别、特征图谱鉴别等专属性方法;尤其对于贵细饮片、易混饮片、市场掺假染色增重等现象较严重的饮片,着力研究建立特征图谱鉴别方法,通过专属的鉴别方法, 反制假冒伪劣。 着力研究“毒性” 、“生熟异治”等中药饮片有别于中药材的专属性鉴别指标。
7. 重点加强饮片外源性有毒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检测
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安全性检测方法,根据《中国药典》“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指导原则”, 全面制定饮片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并收入相应通则项下。继续开展易霉变饮片的真菌毒素研究,对于易检出真菌毒素的品种,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并收入通则项下。
8. 研究建立专属性能体现饮片特点的含量测定
根据饮片炮制研究成果,研究并建立符合饮片特点的含量测定方法,着力研究“毒性” 、“生熟异治”等中药饮片有别于中药材的关键质量指标,并建立相关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依据中药整体成分发挥作用的特点,进行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并建立标准,提升饮片有效性的控制方法。
关于植物油脂和提取物质量标准的增修订
1. 增加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品种
随着创新药物的发展,一批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新药获得注册上市,重点遴选获得批准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提取物收入药典,并对相应的标准进行提升,所有有效部位提取物均须建立指纹图谱,有利于这类产品的监督管理。
2. 规范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的名称
针对现版药典收载的部分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的名称与其实际生产工艺和提取物中所含主要成分不符,拟对名称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和修订。
3. 全面提高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标准
所有提取物均须建立专属性鉴别、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现版药典部分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缺乏专属性鉴别,含量测定指标成分少,尚未建立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本版药典要“填平补齐”,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中药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质量标准的增修订
1. 品种的增加与退出
为了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保障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中成 药的遴选,本版药典计划增收中成药约220 种。 进一步完善药典中成药的退出机制。
2. 完善和规范中成药标准体系
全面完善中成药标准体系,补充各品种项下的缺项;进一步规范药典收载中成药品种的名称;除国家保密品种外, 收入药典的中成药实现处方与制法全部公开。
3. 修订和规范中成药的制法
通过调研和现场核查,厘清中成药标准中规定的“制法” 与企业实际生产“工艺”的定位和区别,全面规范中成药制 法和制成量的描述。
4. 加强中成药专属性鉴别
对医保和基本药物收载的品种以及临床需求量大的重点品种,进一步开展处方药味定性鉴别研究,建立处方中主要植物性药味的薄层鉴别,积极推进 1 个薄层条件下鉴别多个药味,简化鉴别方法;对于药味复杂、鉴别难度大的品种,建立特征图谱鉴别标准。
5. 加强中成药能表征其有效性检测技术的研究
对医保和基本药物收载的品种以及临床需求量大的重点品种,开展处方药味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建立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对于独家生产的品种,原则上应建立指纹图谱标准。
通过强化中药标准支撑,服务中药监管活动。中药标准的提高需要配合支持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坚持监管依据标准,标准服务监管。要以问题为导向,将标准制修订工作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药品质量评价性抽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信息共享、协调推进,促进监管能力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