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如何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确保城市不同地区之间人和物的顺畅流动,成为城市管理者面对的挑战。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当局做过不少尝试与努力,但是有关通勤半径过大、时间过长、公交设施差、线路覆盖面不高以及换乘不变、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等问题的抱怨依然不绝于耳。久而久之,交通拥堵,以及因交通而产生的空气污染,就成为世界大多数城市的通病,亦称“城市病”。
英国国家统计局调查发现,交通问题降低了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增加焦虑感。前程无忧发布的《2018职场人通勤调查》表明,受访者工作日平均通勤半径为15.64公里,其中,北京以16.79公里占据榜首,有近20%的受访者通勤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上海位居第二。
于是,加大财政投入修建更多更宽的路,特别是机动车道和强制对私家车限行成为一些城市治病的“猛药”。遗憾的是,前者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即一味地修建道路使更多的轿车上路,于是产生新的道路阻塞,进而又影响公共电汽车及轿车的运行速度,致使空气和噪声污染加重,为解决新的堵塞再修建新的道路、拓宽旧路和修建更多的停车场,于是再增加更多的轿车、再修建更新的道路......如此循环往复。而私家车限行的“猛药”,则致使车辆使用时间减少,降低其使用效率,也让不少家庭增购车辆以轮换使用。
与众不同的是,欧洲的苏黎世、斯德哥尔摩和南美的库里提巴,呈现的是另一番风景:公交发达且出行率高、交通顺畅、汽车尾气污染控制得力、游客流连忘返、市民满意又自豪。
1997年,笔者出访苏黎世,被古朴依旧的城市和远处天际轮廓线清晰可见的阿尔卑斯山脉所触动,为央视《人与自然》写下如下解说词:苏黎世的道路基本保留了她建城时的原貌。为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苏黎世制定了公交优先政策,即路面优先、路口信号优先和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全市公交车辆进行统一调度。苏黎世公共交通的安全、舒适、快捷、经济与环保吸引了42%的苏黎世人乘坐公共交通,也吸引了绝大多数来苏黎世旅游的外国游客。
瑞典近1/5的人口居住在斯德哥尔摩,每千人就拥有400多辆小汽车,瑞典政府着力发展清洁高效的公共交通,计划到2025年所有的公交车都使用清洁又低碳的燃料——乙醇。与伦敦、新加坡相似,斯德哥尔摩在高峰时段也采取“拥堵收费”制度,但不同的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斯德哥尔摩对从事特定职业的低收入者和移民减免拥堵费,充分考虑环境公共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面对交通拥堵难题,巴西的库里提巴则从源头开始,通过城市规划,将住宅区、办公区、商场、文化娱乐场所和道路的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组成以快速公交道为核心,慢速和小容量公交、自行车专用道及人行道为辅的综合网络,这个230万人口的城市每天的公交运行能力超过200万人次,是全球“最绿”的城市。
城市是否宜居,是否有活力?城市交通在其中有着关键作用。城市交通政策的核心是运送更多的人,而不是移动更多的车。为了城市的宜居和活力,城市管理应促进交通方式从小轿车向与环境为友的公共交通转变,合理疏导交通,限制停车泊位,减少机动车流量,降低汽车尾气污染,最终发展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这是现代城市管理必须要完成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