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军
(荆州市群众艺术馆,湖北 荆州434000)
荆河戏是形成于荆州的一个古老地方戏种,在荆沙一带至少已流传了400多年,曾盛行于长江中游之荆江两岸以及湘西澧水流域一带。2006年,流行于湖南的双钹路子荆河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单钹路子荆河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单钹路子荆河戏在荆州市是由业余团队传承,一直没有成立正规院团。当前,单钹路子荆河戏传承面临濒危困境。解决单钹路子荆河戏传承发展问题,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自单钹路子荆河戏被列入非遗项目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荆州荆河戏项目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以百万元计。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静态保护、剧目演出活动等,对单钹路子荆河戏的保护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单钹路子荆河戏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保护措施,遵循戏曲传承规律,只有这样,单钹路子荆河戏才能得到有效传承。
传统戏曲是一项高度融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门类的民族舞台表演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娱乐、审美、教化功能。
戏曲表演是综合艺术,“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要掌握的四种基本功,一样都不能少,而且必须与“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相结合。俗话说,“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全面掌握戏曲基本功,少不了戏曲的“童子功”,即从娃娃开始练习。比如,戏曲的劈腿、下腰、翻跟头等技能,这些技能都需要在10岁左右骨骼尚未定型之前练习,如果等到成年后再练习,许多技巧是无法练成的,而且成年后练的功夫容易“回功”。①回功,指舞蹈练习人员的进步很快回到原点。其原因在于,训练时韧带、肩部、脚背等部位没有充分练开,或没有勤练。“童子功”则不同,即使很长时间不练习,只要经过短时间的练习即可恢复。
戏曲讲究程式动作,程式动作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完成动作定型,最终演员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将程式动作很自然地融入到人物剧情中去,塑造独具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戏曲学习要从小开始,要有师徒传承模式,这是戏曲传承的规律。
戏曲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都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演员自从艺之日起,就有一个角色定位,一般只精通一个行当,专业性强。比如:生行分老生、小生、武生,旦行分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武二花、油花脸,丑行分文丑、武丑,等等,这些行当没有三五年的刻苦练习,没有师父手把手的教育,是很难掌握基本技能的。再如,戏曲的器乐由管弦乐(俗称“文场”)和打击乐(俗称“武场”)组成。戏曲传承内容丰富,各个行当专业性强,要掌握行当技能,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精通所有戏曲行当,戏曲只能分行当学习。
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戏曲传承人培养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国家也举办过不少戏曲传承人培训班,这对戏曲传承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笔者认为,如果只是单纯的手工、音乐、武术等技艺,通过培训班形式,或许可以有效传授项目技艺,但戏曲是综合艺术,不可能短期地,以上大课的形式进行传授,这不符合戏曲传承规律。戏曲必须分行当,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手把手地教。其他的艺术,比如武术、音乐、舞蹈、手工等技艺,一个徒弟学成后,就可以单独开展活态传承。戏曲则不同,戏曲要各个行当的人组成一个固定的群体来完成戏曲演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欣赏到各类文艺节目。传统戏曲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戏曲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戏曲传承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荆州本地流行的戏曲主要有荆河戏、汉剧、楚剧、京剧、花鼓戏等。目前,在监利县、洪湖市、石首市还有专业戏曲院团,但大多没有活动资金和固定的演出场所,加之近年来电视、电影、网络的冲击,群众可选择的文娱活动增加,专业戏曲院团的戏曲演出活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城区戏曲演出活动往往是以中老年业余团队自娱型唱段为主,演员演出水平较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活态传承。由于没有合适的舞台、稳定的观众,专业院团只能下到乡镇村组,在农村举办红白喜事时进行农村文艺“小舞台”演出。戏曲剧目演出市场小,导致专业戏曲院团没有剧目生产的积极性,院团戏曲剧目存量不断减少。专业戏曲院团演出剧目少,影响院团演出创收,进而影响戏曲剧目生产,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戏曲活动举步维艰。
戏曲院团一般都不是公益类事业单位,戏曲院团要发展,就需要演出创收,但由于戏曲活动举步维艰,戏曲院团资金来源非常有限,往往入不敷出,生存困难。比如洪湖市,上世纪,该市城区和曹市镇各有一个花鼓剧院团。2009 年,由于收入少,无法维持剧团正常运转,曹市镇花鼓剧团最终只能解散。洪湖市花鼓剧院是差额拨款单位,由于市财政困难,这几年采取的是人员退休退编制的管理办法,新招的职工无编制,人心不稳,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老艺人退休后,戏曲人才得不到补充,剧院面临生存问题。
戏曲传承后继无人是当前戏曲传承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戏曲传承人收入不稳定,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到戏曲传承队伍中来。荆州市的花鼓戏,目前还有洪湖市、监利县两个地方有戏曲院团在传承,两地院团虽然都通过定向委培培养过一些戏曲传承人,但由于院团经济形势不好,人才流失严重。监利县花鼓剧团现有30人,生、旦行当都缺人,其中,乐队现有6人,有5人为返聘,乐队无接班人;洪湖市花鼓剧院现有50人,演员25人,乐队8人,也存在各行当缺人,乐队无接班人的问题,传承人不足的问题都很严峻。
荆州市三泰荆河剧团是业余剧团,是单钹路子荆河戏唯一传承群体,剧团现有固定人员30多人,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平均年龄68岁,在目前戏曲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三泰剧团生存十分困难。
活动开展困难。荆州市三泰荆河剧团目前演出活动开展困难,一方面,剧团无固定演出场所,所有的演出活动由剧团自己想办法,三泰剧团活动能力有限,只能在偏远城郊开展戏曲演出活动,受众面窄,演出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剧团经济来源少,活动资金不足,开展戏曲演出活动面临较大经济压力,活动开展困难。
剧种传承困难。目前剧团主要演员12人,文场5人,武场7人;演员中生行4人,旦行7人,净行1人;25 名主要力量中,从小学习荆河戏的只有10人,其中演员7人,乐师3人,其余大多是戏曲爱好者,退休后参加剧团活动的。多年来,一直没有培养荆河戏新生力量,各个行当都缺少传承人。[1]
传承人培养迫在眉睫。荆河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泰荆河剧团没有建制定编,没有人员经费,团队经济来源不足,收入极不稳定,生存困难,无法吸引年轻人参与荆河戏传承。目前,荆州市荆河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都在三泰荆河剧团活动,4位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为78岁,全团的平均年龄也在68岁以上。团队也在积极物色传承人,但目前大多数加入团队的是退休老年戏迷,技艺水平整体不高,业务水平发展空间有限,传承工作无法开展。近几年,荆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长江大学共建了荆河戏传承基地,长江大学师生可免费参加荆河戏学习。2017年,长江大学荆河戏传承基地的师生参加了湖北省高校地方戏汇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社会各界关注。①2017年,长江大学荆河戏传承基地举办了湖北高校戏剧精品展演之荆河戏专场演出,这是荆河戏百年来的第一次跨区域大型演出。但这些参加荆河戏学习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荆河戏传承的可能性极小,荆河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戏曲传承是一项长期工程,培养戏曲传承人必须从娃娃开始,通过定向委培,培养各个行当戏曲传承人;要建制定编,有专业戏曲院团,为传承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形成固定传承群体;营造环境,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演出收入积累发展资金,确保戏曲有序传承。
荆河戏项目资金往往只能以年度短期项目的形式申报,无法用于开展传承队伍长期、系统的培训。单钹路子荆河戏目前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传承人的问题,年度项目制不适合戏曲传承队伍培养。
戏曲是综合表演艺术,戏曲传承人培养周期较长。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戏曲院团都能常年开展戏曲演出,剧团有稳定的收入,尚有年青人愿意学习戏曲,戏曲院团一般是以院团老艺人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戏曲传承人。但当前大多数院团已经不能常年开展演出,院团没有条件培养戏曲接班人。因此,可采取在高校定向委培的方式培养戏曲传承人。实践证明,定向委培是一条行得通的路子。比如,上世纪80年代,洪湖市花鼓剧院面临传承人危机,剧院经过多方面努力,在1985年招收了38名学生,将其送至荆州市艺术学校培训。1989 年,学员毕业后,有20多人回到洪湖市花鼓剧院工作。这一举措缓解了剧院传承人不足的问题。2011年,监利县通过定向委培的方式,招收16名初中生,送省职业艺术学院,开展5年大专班培训,学员毕业后,有10人成为监利县花鼓剧团的中坚力量。花鼓戏传承效果较好的潜江市花鼓剧团,也是采取定向委培的方式培养传承人。
戏曲不是个体艺术,需要各个行当传承人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戏曲演出,实现活态传承。当前,戏曲行业不景气,真正能守住这片艺术天地的还是少数。现实的生存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最终还是留不住传承人。洪湖市曹市镇花鼓剧团,由文化站长牵头管理,其他人员没有编制,演员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2009年,剧团解散了。如今,曹市镇政府希望恢复花鼓戏演出,但演员分散各地,演出无法开展。
荆州市三泰荆河剧团为业余剧团,由于剧团没有建制定编,近年来,一直招不到年青演员。荆河戏项目保护单位也有通过定向委培的方式招收荆河戏学员的打算,但是因为没有编制,定向委培工作无法落实。按目前三泰荆河剧团成员68岁的平均年龄来看,三五年以后,三泰荆河剧团将无法开展传承演出活动。
戏曲传承要有稳定的传承群体,建制定编可以解决传承人生存问题,也可以吸引新生力量加入戏曲传承队伍,是解决戏曲传承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戏曲的活态传承最终要通过戏曲院团的演出活动来实现。当前,生活节奏加快,文化生活选择性多,戏曲传承氛围不足,竞争优势不大,这就需要政府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多下工夫,为戏曲传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戏曲进校园工作中,我们发现喜爱戏曲艺术的小学生并不少,这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种习惯,在戏曲受众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做。政府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引导,只有政府重视了,社会才会重视,群众才有更多的机会参与。
在戏曲传承工作中,政府要给予戏曲传承工作政策支持,在保障戏曲传承人生存和培养戏曲接班人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引导;对戏曲传承人典型、戏曲活动、戏曲赛事等进行主导宣传;有针对性地将戏曲基础知识教育引入学校课堂,培养学生从小学习戏曲艺术的兴趣;正确把握外来文化“入侵”宣传,坚守民族传统文化底线。与戏曲活态传承联姻,比如,将荆河戏演出活动与当地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将地方的风景、艺术、习俗等地方特色打包推向市场,通过旅游演出,促进荆河戏活态传承,增加荆河戏院团收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荆河戏剧团演出,比如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2]扶持荆河戏发展。
戏曲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戏曲传承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院团、一个地方能解决的。戏曲传承要靠举国之力,通过政府的主导,改变戏曲传承生态,解决戏曲传承人后顾之忧,吸引新生力量加入传承队伍,让戏曲走出传承困境,在新时代开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