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文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这一思潮在当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的影响日益显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城市规划主流理念实现了从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奉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得城市建设更多地围绕大规模、快增长而展开,人本主义理念较难、较少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物为本”的科学主义发展理念得以反思;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核心”。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观全面转向以人为本。
我国城市更新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旧区改造阶段、新千年开始的有序更新阶段及近年来的有机更新阶段。城市更新从对城市旧区进行成片改造与对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进行早期尝试,到实施旗舰项目、对重大项目进行开发与再开发,再到强调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的综合处理,城市更新模式已由最开始的福利主义、经济增长取向向综合价值取向转变。
在新的发展时期,人的利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居住者与就业者生产生活需求的切身利益,应成为城市更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规划,在传统物质空间完善的基础上,关注城市使用者需求,通过人口结构的解析与优化,使后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从城市使用者本身出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规划关注地区发展与目标定位相协调,城市公共服务、就业岗位与城市使用者需求相协调,民生设施的资源供给集约化利用,产业发展高速且高质,并且规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体现城市规划管理的精准与精细。具体框架如下:①评定地区现状 从设施配置、公共空间、人文风貌、综合交通、人口结构与岗位特征等方面进行现状评定。②保障基本民生 在摸清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补足短板,构建服务体系。这是基于物质空间角度的民生保障规划,也是城市更新规划的基本要求。③提升地区价值 明确地区的发展目标,指引地区发展路径的确定与落实。④优化人口结构 在深度解析人口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人口结构的思路与计划。这是基于人本视角的理念实践,是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规划不同于一般更新规划的升级体现。⑤打造亮点项目 以重点项目带动的方式落实规划思路。⑥精细城市管理 针对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库,将传统的条状管理转变为块状管理模式,并提出重点地块的分类指引。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老城区东依松江经开区和出口加工区,西靠松江老城组团中心,向北紧连松江新城总部研发功能区,面积约为3.83km2。
3.2.1 评定现状,形成民生设施、公共空间、综合交通短板清单
依据《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和《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将设施与公共空间细分为15min、10min与5min服务圈,结合现状常住人口数据,利用GIS等时圈分析方法,分析各圈层的供需平衡度与步行可达覆盖率,在此基础上形成民生设施与公共空间短板清单,并将清单细化落实至各居委会。以现状摸底为基础,针对短时拥堵与停车难形成综合交通短板清单,并细化落实至各居住小区。
3.2.2 多手段多途径完善民生设施、公共空间与综合交通三大体系
通过新建、迁建、保留与挖潜等技术手段,以满足15min社区生活圈民生设施与公共空间配置需求及步行可达覆盖率要求。通过增加弹性支路、减少拥堵路段开口、智能化交通管理等措施,优化短时拥堵路段交通组织;基于“有限供给”原则,结合重点项目增设公共停车场;通过小区内部道路改造、立体停车、错时共享等措施,改善停车矛盾。
3.3.1 常住人口中高人力资本人群流出
依据人口来源,将现状常住人口划分为原住、沪籍迁入及外省来沪3类。其中,原住人口年龄结构呈衰退特征,青年人占比仅为32%,远低于沪籍迁入人口、外省来沪人口及规划区常住人口中的青年人比重。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能力实现阶级跃升的大部分年轻原住民选择离开,同时以低成本居住与较为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经商与务工的外省来沪人口与沪籍迁入人口,规划区成为来沪人员的务工居住地及沪籍进城人员的聚集地。
3.3.2 改善环境,提升地区价值,吸引高人力资本人群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城市的增长依托于工业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区别于传统城市增长理论,后工业时代,高人力资本和创新群体更多倾向于迁移到具有丰富娱乐休闲环境的城市与区域,这也是老城区留不住原住青年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环境、彰显文化价值、提升地区等手段,吸引并留住高人力资本人群,从而实现年龄结构的改善与人力资本的品质提升。
3.4.1 常住人口多元“拼贴”,务工人员社区融合度低
规划区现状常住人口中,原住人口、沪籍迁入人口、外省来沪人口比重为23∶41∶36,人口来源多样性程度指数为97%,是典型的多元人口“拼贴”地区。高比重的外来人口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居住追随工作”的特征,社区归属感弱、融合度低。
3.4.2 以融合计划营造宜居生活圈,形成多样化的良性效应与人口资本的自我改善
制定幸福社区融合计划,营造可达、精细化、集约复合的社区宜居生活圈,提高社区生活幸福指数,实现多元人口的吸引与融合,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良性效应。
通过社区信息共享平台、闲置物品享借平台、兴趣部落等媒介搭建促进人口融合,通过高外来人口小区的业委会创新试点强化社区自治与共治,通过社区职业互助、全年龄运动会等活动形成人群互动,通过居民共建共享社区景观、儿童互动空间等空间的建立实现居民交流。
3.5.1 常住人口技能改善能力差
规划区常住人口主要工作于松江经开区、松江出口加工区及松江老城组团中心,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传统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对就业者学历水平与劳动技能的要求比较低,使得常住人口劳动技能改善能力较差。
3.5.2 搭平台,实现人口劳动技能结构的提升
规划通过新建街道职业培训学校、就业服务中心、职业文化交流场所等方式,搭建多种等级与模式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社区培训互助活动、举办智汇论坛、搭建社区信息共享平台等手段,促进就业人口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3.6.1 岗位供给数量少、能级低
规划区内岗位供给数量少、密度低,通过梳理规划与分析,岗位供给中零售与餐饮业态数量占比达68%,岗位供给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并且具有“临街店面、服务社区生活、规模小”等现状特点。
3.6.2 聚集创新产业、引入多元商业,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实现产业升级与业态提升
1)引入文创产业,打造文创产业集聚区。通过对本地文化的挖掘与植入,以文化创意零售、特色餐饮、主题展览空间、创意文旅等多种文创业态为载体,促进产业升级。
2)打造创业创新共享空间。提供低成本、便利的办公空间及完备的服务设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产业孵化空间支持。
3)引入多元商业,对部分商业广场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商业业态中娱乐休闲空间配比,注重消费体验;提升社区商业品质,为引入新零售业态提供空间。
3.7.1 依据规划思路,建立规划项目库
依据补足物质空间短板、提升地区价值、营造宜居生活圈、提升人口劳动技能、产业升级业态提升等规划思路,提出8大重点工程项目,依据空间区位,形成30个子工程项目。结合政府需求,制定项目推进年度计划、2年计划及5年计划。
3.7.2 针对重点项目形成建设指引,实现精细化城市管理
严格控制子工程项目空间形态、功能业态,对项目功能、改造方式、建设计划、运营管理等提出要求,形成各项目地块的建设指引,将项目纳入土地出让合同进行管理,以保证规划的贯彻实施,实现精细化城市管理。
目前,我国已进入有机更新阶段,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思路下,人本导向的城市更新将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存量规划的发展趋势。人本导向的城市更新能够在改善城市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关注于城市使用者需求,提升地区价值、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地区软实力,从而形成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老城区为例,提出关于人本导向的城市更新思路,希望对其他地区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提供规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