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强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9)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部门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施工要求和地形条件建立完整的施工管控流程,确保相应施工要素和施工基础都能满足技术要求,建立完整的技术加固控制方案,维护深厚填土层地基处理效果。
相较于传统的地基处理方式,强夯地基处理应用机制施工操作较为简单,并且能有效缩短施工项目工期,使用的材料也较少,满足环保应用管理的要求。最关键的是,因为整体操作流程较为便捷,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施工项目的经济性。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能有效提升地基的处理承载力,减少地基的压缩性能,有效改善了地基的应用性能,尤其是在一些地基条件较为特殊的环境中,利用强夯地基处理能提高技术保障的综合水平。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强夯地基处理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1]。
另外,在厚填土环境中,应用强夯地基处理机制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在完成加固处理方案的基础上减少经济成本的投入量,确保能保证承载力特征数值被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有效提升整体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
本文以某市开发区内高层房屋建筑项目为例,市政部门利用填土填筑完成地基处理,填土区域最大厚度能达到 22m,整体结构的平均填土厚度约为 18m。在场地形成后,但是,没有对其进行分层填筑和分层优势的处理,仅仅是进行了渣土车水平填筑处理,加之现场上表土是近期回填的素填土,整体状态松散。而在施工部门接手后,结合实际施工要求进行了填土处理工作的优化,利用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对场地进行了综合处理[2]。
场地内依旧存在填土厚度不一致的问题,在进行场平工作后,素填土和粉质黏土层厚度大约能达到8m到22m,平均的厚度约为15m。主要的填土材料是山皮土,其中有较多的石块,正是因为石块的存在,超出了投资预算项目,因此,施工部门决定采取浅基础+强夯地基处理方案。主要利用的是10吨桥式起重机[3]。
依据施工项目的整体要求和质量标准,施工部门建立了完整的加固处理规划,因为工程项目中填土厚度较大,要将填土和粉质粘土层进行全面处理和压实控制存在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区域内没有软土层,并且在工程项目施工项目中沉降问题主要来自于压缩变形问题,填土层自身的沉降大约在20cm左右并不是非常大。另外,工程项目结构上部是轻钢结构对沉降变形的敏感度也有限,荷载数量不足,必然会对深度产生影响。
基于此,针对松散素填土利用强夯地基处理工序,能有效提升处理工序的实效性。为了避免填土厚度较大出现的压缩变形,要利用分层强夯处理机制进行控制,有效对填土表面进行强夯控制,不仅要对压实系数和地基承载力予以监督,也能减少沉降幅度。
在表层强夯处理过程中,施工部门首先要对场地进行标高处理,按照强夯要求进行2遍点夯,第一遍进行满夯,保证两次强夯的夯点间距能控制在5m范围内,点夯的能量要控制在6000kN·m[4]。
为了提升强夯地基处理工作的基本水平,施工部门结合施工要求和质量管控方案制定了对应的填土管控规划,利用分层总和法进行地基沉降处理。因为地基填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增加荷载的过程,在填土数量增加的过程中,有效保证填筑层质量满足要求,结合填土自身的压缩特性,确保分层总和法能得以适当地改进,结合工程项目自身实际应用水平变化需求进行针对性处理和控制。
本次工程项目中,施工部门结合施工现场和施工方案对前期市政管理部门的方案进行了集中优化和改良,并且对场地填土自身压缩变形程度予以有效预估,在完善上部结构荷载作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也有效完善了地基处理控制体系,整合了填土应用流程,具体施工方案满足上部结构沉降的基本要求。
为了有效对强夯地基处理结果进行检测和分析,就要对处理效果予以监管,并且要对密实度和静载试验数据予以综合对比分析。施工部门对不同深度进行了对应试验分析,旨在建立完整的对比数据汇总模式,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质量水平,减少沉降造成的危害。其中,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数据如下:1)试验孔深为0.2m到2.0m,修正后击数平均数值(N120)/击为8.89、密实度为中密;2)试验孔深为2.0m到4.0m,修正后击数平均数值(N120)/击为11.49、密实度为密实;3)试验孔深为4.0m到6.0m,修正后击数平均数值(N120)/击为11.15、密实度为密实;4)试验孔深为6.0m到8.0m,修正后击数平均数值(N120)/击为10.45、密实度为密实。
结合相关试验数据可知,在地基处理工作结束后,整体表层土的密实度得以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数值的特征值也有所改变,强夯处理过程对于提升项目质量有着较为突出的影响。
而在工程地基处理项目结束后,厂房柱结构和设备基础结构都没有采取桩基结构,而是利用桩下独立基础和条基结构,相较于初始方案中的桩基结构,整体桩基体系荷载项目和沉降体系都得到了有效管控,也将地基变形数值控制在了设计规范的允许范围内。另外,施工部门对填土结束后的工程项目进行了为其一年的跟踪调研,对基础施工荷载参数和实际测量沉降数值完成了对比检测分析,具体参数为:
1)2017年 1月,荷载参数为 348KPa,A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 42.59mm、B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35.21mm、C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15.56mm、D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36.23mm[5]。
2)2017年 6月,荷载参数为 348KPa,A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 45.27mm、B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35.74mm、C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16.34mm、D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37.25mm。测定平均沉降率为0.004mm/d。
3)2018年 1月,荷载参数为 348KPa,A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 46.95mm、B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37.20mm、C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18.45mm、D点实际测量沉降量为39.77mm。测定平均沉降率为0.005mm/d。
依据相关数据可知,相应的沉降程度和速率都在安全范围内,证明相应的处理方案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价值,能有效减少沉降量,并且提升整体工程项目的综合质量,优化施工监督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基于此,在厚填土地基处理项目中,要利用高能量强夯控制机制完成持力层加固处理,有效发挥强夯地基项目的应用优势,真正维护地基沉降管控要求[6]。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强夯地基处理工序的应用要结合实际施工要素和施工方案予以开展,施工部门要践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管理原则,提升监督管控体系的完整性,发挥高能量强夯处理项目的优势,有效减少工程项目的沉降量,提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综合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