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
(重庆大学 400045)
环境体验是反映建筑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建筑建成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群的人流量以及使用感受。随着新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建筑的组成模式发生了新的定义和转换,表皮作为建筑的一个界面,有了越来越多的定义,不仅承载了建筑与外界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成为了建筑师表达场所精神的一种手段。(图1)
建成环境是指生活在大城市里人造环境的人,对体验感受以及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一过程的研究。现代建成环境是在多层次的空间范畴中一个特定的地区和既定的历史时间段内,由建筑及其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有序、动态平衡的系统,是建筑本体与载体的统一。[1]
人们以对环境的理解来对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首先是整体的感情反应,基于环境及其特定的方面所给予人们的反馈。设计者往往是从知觉出发,对建筑环境做出反应;而使用者则更加倾向于从联想出发,关注每天环境的意义以及是否有文化的特征来表现对环境的反应。环境不仅仅是事物和人的拼凑,同样也是技术策略的一种手段。环境设计的过程被看作是信息的编码过程,使用者相应的被看作编码者,如果代码不能被共同理解,环境便不代表什么。因此,基于现代建筑的实力背景,观察建成环境中的技术部分,从建筑表皮分析来探索其对使用者的情感,对回应地域文化背景的传承有深远的意义。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馆,整体建筑为框架结构。刘家琨设计时不仅扩大了川美在新校区的发展规模,同时在精神上保留了对老校区与重工业厂区混合的原生态创作环境。设计中把厂房原型作为建筑的载体,呼应川美老校区的草根情结,同时也暗示出重庆本身工业建设的历史文化背景。
建筑整体以山城聚落形态为场地布局特征,顺坡就势,化整为零,切分体量;山地绿化设计平台层层跌落,是师生活动的良好场所。对于建筑的形象特征,设计师依据重庆的大工业背景,以及四川美院黄角坪老校区所在的重工业厂区环境,对屋顶设计、表皮材料以及建成场所三个方面进行仔细推敲。第一,建筑群中的三个端部教学楼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工业原型的形态,包括拱顶、坡顶以及V型顶,展现了建成环境中的多样性设计理念;第二,建筑群以红砖、清水混凝土以及素面抹灰等常见的工业建筑材料为主体,以此照应重庆的工业文化背景;第三,建筑群的每层楼的教室均采用类似于仓库、车间等建筑形式,因此,室内每层层高均较普通教室高。(图2)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馆运用了多种材料作为建筑表皮,远处看十相近,均为规则的几何形体,且主体材料为红砖,而走进看却各有不同。设计师特意采用了偏向廉价生产的工业材料,包括多孔空心砖、清水混凝土、红砖、陶砖、镀锌白铁皮以及水泥波纹板。为了保持整个建筑风格的统一,作为基础材料的清水混凝土和红砖被用在每栋建筑的围护结构中;为呈现建筑表皮的多样性,多孔空心砖、陶砖以及镀锌白铁皮仅仅出现在主立面的局部部分,并以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在建筑群的外立面上,设计师还采用了双层皮的构造手法,不仅凸显出设计师个人在创作时的思想理念,同时还具有保温节能,稳固主体结构的特点。
图2: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
建筑群整体的外墙表面都采用错落相间的表现手法,落地的框架玻璃窗更加体现了对工业化背景的怀念。A栋和D栋建筑均由红砖和水泥波纹板组合而成,区别在于材料排布方式不同,A栋采用竖向相互交错的形式而D栋立面采用横向交错的设计形式,增加建筑立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F栋红砖和素混凝土组合而成的建筑立面色彩协调稳重,与红砖融为一体,视觉上纵深感更强;G栋的陶砖和玻璃形成的建筑立面,干净整洁。
视觉体验是人们以不同的视觉思维方式和层次来进行“看”的体验过程,是感受建筑群建成环境的最重要的要素。首先,建筑材质的表皮所呈现的视觉色彩奠定了整个建筑群的意象基础,斑驳沉稳的红砖回应了重庆大工业的地域文化背景,同时暖色红砖和冷色混凝土融合在一起,和谐安谧。对于红砖,人们自然而然有一种归属感以及自然而然亲近的内心倾向;第二,建筑材质表皮的排列组合增添了该建筑群的多元化视觉体验,丰富了建筑的外立面造型的同时,背后也体现了不同构造工艺的现今科技。
屋顶及排水口的设计是整个建筑群的关键,良好的排水系统很好的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性能。采用砖最为建筑围护结构的主要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结合其他建筑表皮材料,相较于立面采用贴面砖的形式,砖墙的运用使建筑外立面更加的稳定,侧面延长建筑群的使用寿命与持久性,同时体现出建筑建成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作为建筑形象的覆盖层的建筑表皮,是人们了解建筑最直观的影响因素之一;它是建筑的名片,也是视觉体验的媒介。表皮建筑带来新的生机和发展,利用现代科技的特征发挥建筑群所要承担的地域文化属性,和建筑外界面发展呼应。关注建筑外部自然环境及人的物理体验,通过对建筑表皮的研究将自然环境与房屋建筑相融合,表现出自然与建筑结构之美,从而体现所要表达的建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