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云,李大祥,沈周高,严伟才,毛晓文
茶学专业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叶云,李大祥,沈周高,严伟才,毛晓文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农林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论文以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总结其在进行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六个举措与改革成效,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相关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茶学;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措施;建议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高度重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2013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委再次联合发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强调“顺应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加快推进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产业精准扶贫、健康中国2030、生态中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茶产业快速发展、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化发展的日趋激烈,对我国茶学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卓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茶学专业为安徽农业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和安徽省重点打造的世界一流专业。2014年,安徽农业大学获批教育部茶学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提出了茶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胜任茶学与相关学科学的教学、科研、管理、经营等工作,立志服务乡村振兴的卓越农林人才。从2015年起,学校以茶学专业为试点,组建了“4+2”创新实验班,进行本硕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制定本科生、研究生连读培养计划,延长人才培养的周期,培养出真正的创新拔尖人才。拔尖创新实验班,实行“4+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学生在本科阶段第4学年完成本科学业,同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第6学年完成学校规定的研究生毕业要求,申请硕士学位。
本科第2学年结束时,茶学专业学生依据自愿原则进行申请, 经学院选拔后进入实验班,人数控制在15人以内。申请基本条件为:必修课无挂科、绩点在3.0及以上。培养过程中进行中期考核淘汰制,根据政治思想情况、学业成绩、科研素质与能力等3方面对进行综合考评。考核通过后,推荐进行本校免试硕士研究生选拔;未通过者,退回归原普通班,按茶学本科相关规定完成学业。
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培养创新能力,在创建新班后,通过双向选择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造诣深厚、具有丰富教学
经验的专业导师。专业导师一般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PI团队负责人或骨干成员,实验班学生在3年级就进入导师实验室,接受学术思想培养和科研技能训练,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开了《茶学研究前沿及进展》、《植物基因组学》、《茶与健康》、《高级天然产物化学》、《仪器分析》、《SCI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构建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安排有专业实验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创新教育实践(包含茶树生理生态、茶叶品质化学、茶叶健康功能、茶叶新产品等创新研究训练)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1315”实践基地网络,即1个园区(校内)、3个综合试验站(省内),15个省内外生产实习基地。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适宜的实践内容。形成了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茶园,从基本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具重要作用,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4]鼓励与支持创新班学生参加茶叶审评大赛、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安徽省大学生食品设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重要学科赛事,强化学生对茶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综合技能训练。
学校茶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中19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学校同时拥有教育部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Marshall University等20余所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常态化联系,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频繁。通过留学归国教师日常授课与科研指导,国外专家进课堂、实验室,介绍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和国外文化,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学院还招收有外国留学研究生,学生在实验室就可以与之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学校还通过中外茶文化交流活动、暑期Summer Course活动,让实验班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茶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自2015年实施茶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以来,学校通过借鉴国内农林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本硕贯通、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茶学创新班运行良好,第一届“4+2”茶学创新班(茶学2013级),本科毕业时5人获得省、校级优秀毕业生,英语六级通过率100%,1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9年7月,有4位同学研究生阶段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位同学硕博连读;其余8位同学继续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14位创新班同学发表科研论文26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6篇(均为JCR一区文章),中文核心期刊2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50余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次,一等奖学金5人次,二等奖学金4人次,三等奖学金5人次。
学校茶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为:(1)培养方案与普通本科生差别不大,课程体系未能很好体现专业发展趋势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传统;(2)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双师型”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的数量不足;(3)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偏低,外籍教师少;(4)协同育人机制不畅。鉴于此,今后在茶学拔尖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时,应重点强化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按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根据茶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新制定一套拔尖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可描述、可测量、可区分、可评价”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增设如智慧农业、茶业+类、其他跨学科类课程,用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和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教学手段,如组建涉茶专业高等农林院校慕课联盟(IMOOC),打造茶学专业6门核心专业课慕课,深入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建设一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解决创新班学分、学时过多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茶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提升。
完善本科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教育教学研究类项目、教学成果奖、专业竞赛、精品课程、教材专著、教研论文、教学竞赛、以及教学效果包括教书育人荣誉、学生评教、教学检查、结果反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及相关项目申报、优秀学位论文等内容,均赋予分值,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逐渐解决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问题。
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合作茶企、国家或省级茶叶体系综合试验站挂职锻炼,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聘请科研院所、知名茶企中的生产、科研、管理一线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强化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6]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开拓师资队伍的国家化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引进外籍教师,鼓励与支持学生赴国外开展学术交流或社会实践,对专业核心课程、茶文化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加强校地、校所、校企合作,以科学研究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契入点,实现技术、人才、成果、创新资源共享、互动,打造多方利益共同体。尝试与涉茶科研院所共建卓越茶学人才教育合作育人示范基地、与国家或省级龙头茶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依托国家或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建设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手段,通过激活农科教合作办学机制,推进多方协同育人。
[1]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Z].2018
[2] 胡瑞,刘薇,江珩,吕叙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8(01):12-18
[3] 李大祥,沈周高,李叶云,等. 2019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发展报告
[4] 王玉辞.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127-129
[5] 陈俭,詹一览,黄巧香.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43-45
[6] 傅志强,高志强.农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工程,2019,9(05):102-105
S571.1
A
1006-5768(2019)03-099-03
2018-11-26
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2018ylzy059)、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改革试点项目(教高函[2014]7号)
李叶云(197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茶树栽培与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责任编辑:蒋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