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松
(泰兴市中医院妇产科,江苏 泰州 225400)
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是子宫内膜增生中的一种类型,其病理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为腺上皮细胞发生异型性方面。在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考虑到单纯型增生与复杂型增生均属于良性病变情况,整体癌变率较低,所以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干预即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其中孕激素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一类手段,这样可以在止血以及减少月经量的基础上,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本文针对孕激素治疗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型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的临床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2018年1月~2019年7月,选择52例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型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血栓高危患者及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患者年龄42~55岁,平均(45.20±1.20)岁;对照组(n=22)患者年龄40~55岁,平均(45.10±1.18)岁。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性检查,确定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确定疾病进展情况。给予患者基础性检查,其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血压、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肿瘤指标、乙肝两对半、输血三项、B超检查、心电图、胸片、妇科检查和宫颈防癌筛查等等。(2)第二阶段。对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药物治疗的方案及方法。给予诊刮治疗,并且在初次诊刮病理确定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后给予安宫黄体酮口服干预,根据患者自愿,治疗方案分为两种:观察组:月经后半周期用药方案:自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每天口服安宫黄体酮10 mg,共14天,持续3月;对照组:连续治疗方案:每天口服安宫黄体酮10 mg,连续3月,治疗期间不会有周期性的月经来潮。停药后观察患者反应,如果还存在不规则阴道出血情况,需要给予第二次诊刮病检干预。(3)第三阶段。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情况,如果观察到患者停药后仍旧存在不规则阴道出血症状,则需要再次诊刮进行内膜病理评估,如果病理结果没有进展或者有组织学缓解,给予第三阶段的药物干预(方式同第二阶段)。
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月经恢复规律(闭经),临床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止血效果突出,同时临床检测结果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变化或者疾病进一步进展。与此同时,详细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症状改善情况。
研究期间对于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任务,需要借助SPSS23.0软件来实现。
综合分析来看,两组患者接受孕激素治疗干预后,临床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6.67%,对照组90.81%,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表1 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3.33%,对照组22.73%,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妇女在进入到围绝经期后,会随着无排卵月经周期的逐渐增多,会进一步增加妇女出现增生过长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受到长期低雌激素的作用影响,子宫内膜也会随之发生病理变化。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也被称作子宫内膜增生症,最早被划分为几种不同的模式,包括单纯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以及不典型增生过长。其中单纯型增生过长一般表现为囊腺性增生过长方面,并且单纯型增生过长患者中有1%的几率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复杂型增生过长也被称为腺瘤型增生过长,并有3%左右的复杂型增生过长患者有可能发展成为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过长主要是指在单纯增生与复杂性增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腺上皮细胞增生情况,在细胞出现极性紊乱的同时,诱发细胞发生核分裂相。对比分析几种不同的疾病类型,可以发现子宫内膜出现子宫内膜癌的病变几率最大,癌变率一般在10%~25%左右。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给予全方位的观察和积极处理干预[1]。
围绝经期月经紊乱主要是指非全身或者生殖系统局部,出现器质性病变,进而引发的一系列月经紊乱现象。中华妇产科学中对于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症状的出现原因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与说明,通常情况下与患者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异常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容易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子宫出血等问题。从现阶段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分析来看,相关检查结果确定围绝经期供血,大部分属于无排卵性供血,在长期功能失调因素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加大患者出现器质性病变的风险。而无排卵现象的出现,与患者本身缺乏孕激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在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孕激素治疗干预,具有积极的作用价值。
孕激素是目前治疗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患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型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具体引用方式主要包括孕激素内膜剥脱法、孕激素内膜萎缩法以及米非司酮控制月经量或者促进闭经等几种[2]。本组患者中,考虑到患者均为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型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患者,所以确定对于本组患者的治疗,以安宫黄体酮药物干预方式为主。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药物作用的发挥,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药物干预方案。比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疾病表现的患者,在药物剂量以及使用方法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安宫黄体酮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多被用于痛经、功能性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部分时候也被用于晚期乳腺癌、子宫内膜腺癌和肾癌患者的治疗中。通常情况下,大剂量的安宫黄体酮也可以被作为长效避孕针使用。
综合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本组患者均为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型患者,并且在疾病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症状表现。结合患者病情进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安宫黄体酮药物干预措施,患者月经紊乱症状改善情况显著,并且在止血(闭经)方面的作用效果也非常突出。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由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孕激素在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型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而连续治疗方案比较简单,在治疗期内没有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但是连续治疗方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月经后半周期治疗组。
综上所述所,在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型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给予有效的孕激素药物治疗,可以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基础上,强化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对比常用的两种安宫黄体酮药物干预方式,月经后半周期治疗方式的安全性远远高于连续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