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风华
摘 要: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其教化众生的作用早已被名人所论及。在党和政府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的背景下,戏曲进高校必将发挥全面育人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可从开办更多的戏曲类院校和专业、把“戏曲鉴赏”课程设置为高校的必修通识课等方面推动戏曲进高校。
关键词: 戏曲进校园 传统文化 全面育人
一、“戏曲进校园”是党和政府持续推进的伟大工程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关于戏曲的存在价值及教化众生的伟大作用名人多有论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陈独秀在青年时代曾发表《论戏曲》一文,其中写道:“各人自己想想看,有一个不喜欢看戏吗?我看列位到戏园里去看戏,比到学堂里去读书,心里喜欢多了,脚下也走得快多了。”“且没有一个人看戏不大大地被感动的,……哪一个不是受戏曲的教训,深信不疑呢?”陈独秀进而推定戏曲“算得是世界上第一个大教育家”“开通风气第一方便的法门”。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在《谈戏剧》一文中有妙论:“记得俗语上有两句话,很足以说明戏剧:‘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两句话很好。戏剧最大的特征,即在能使人情绪发扬鼓舞,忘怀一切,别人的讪笑他全不管。……所以据我推想,戏剧怕是越到将来越需要的,需要它来调剂人的生活,培养人的心情。”北大教授楼宇烈2016年在北师大的一次演讲中说道:“那么过去大部分老百姓通过什么来接受教育?当时的老百姓不一定认识字,也未必上过学,他们接受的是社会教育。当时不叫社會教育,叫作‘高台教化,也就是演戏说书。老百姓为人做事的道理、规矩就是通过‘高台教化学习来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戏曲的发展、传承,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其附件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十九条再次指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大中小学应采取多种形式,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近年来,多省区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例如:2016年,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河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的实施目标是:“力争三年内实现全省大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通过课程开设、教师专业培训、特色学校培育等多种形式,开展戏曲文化通识教育。”
二、戏曲进高校必将发挥全面育人的重要作用
1.戏曲是有声有色的德育载体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戏曲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深刻诠释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戏曲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入耳入目的艺术形式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脑入心,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避免生硬说教的嫌疑。因此,戏曲能够发挥独特的德育功能。
2.戏曲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智慧
戏曲是一部部百科全书,传播着历史、文学、军事、政治、天文、地理、宗教、礼仪、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也饱含着一代代人的生存智慧。学生通过观赏和表演戏曲,会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增长见识。
3.戏曲是绝佳的美育手段
戏曲之美人所共知:千姿百态的脸谱,精美的服饰道具,或柔美凄婉或豪放欢快的唱、念、做、打,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旋律,还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抽象、想象之美。因此,戏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的有效手段。
当然,戏曲的基本功训练和唱、念、做、打具有体育的效果,学生制作、整理道具、服装及搭建、拆卸舞台的过程体现了劳育。
三、戏曲进高校的可行途径
1.开办更多的戏曲类高校和专业
我国是源远流长的戏曲大国,演剧历史长达千年,传统剧目数以万计。然而,伴随着传统乡村社会的衰落及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兴起,戏曲的发展、传承遭遇瓶颈,演员、观众都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是大多数青少年对戏曲相当疏远,导致一些剧种、剧目、曲牌等处于湮灭或濒危的状态。2015年的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戏曲剧种348个,其中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团体,另有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拥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和遗产,面临戏曲危机。戏曲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戏曲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目前,党和政府强力推进戏曲振兴事业,高校应该利用这一机遇实现学校发展和专业转型,特别是高职院校和地方二本院校的学生来源地主要是本省范围,学生有共同的戏曲背景和底蕴,把本省、市的剧种设置为招生专业可以达到一定的招生规模,学生毕业后便于在当地就业。这类院校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对濒危剧种的发掘、研究和传承。
以戏曲大省河南为例,从明代至今的400多年间,相继在河南境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各类剧种近80多个,目前仅剩37个剧种,其中的豫剧、曲剧、越调是受众最多的剧种,宛梆、怀梆、大弦戏、太康道情被列入中国值得、需要而且可能抢救、保护与传承的濒危剧种。豫剧在声腔上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的流派之分,被称为豫剧六大名旦的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桑振君在艺术上各具特色。河南曲剧有大、小调之分,主要流行地分别是豫西南、豫西,唱腔分别是深沉庄重、欢快活泼。河南越调有申派、毛派之分。河南戏曲众多的剧种、流派为河南高校以戏曲为特色打造名校、名专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濒危剧种的抢救、传承也是高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再者,高校要善于打造戏曲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专业,可设立戏曲服饰设计与制作专业、戏曲音乐专业、戏曲编导专业等。
2.要把“戏曲鉴赏”课程设置为高校所有专业的必修通识课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了“戏曲鉴赏”课程,但一般是作为选修课,由于名额有限大部分学生与这门课无缘。建议高校要把“戏曲鉴赏”设置为全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至少开够一学期的课;这门课的内容要突出院校所在省区的戏曲特色,让学生有接地气的亲切感;也要聘请戏曲大家做兼职教师以保证这门课的专业水准。这门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鉴赏戏曲,还要有学唱学演环节,让学生深度体验戏曲。
3.各科教師要活用戏曲素材为课堂添彩
我国丰富的戏曲剧种和剧目对我国古往今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多有表现,其中蕴含着多学科的知识、思想。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戏曲片段,不但可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戏曲中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素材俯拾皆是:《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穆桂英挂帅》等剧目弘扬爱国主义,《赵氏孤儿》《千里送京娘》蕴含着忠义思想,《清风亭》《墙头记》警示的是孝道,《红灯记》《铡刀下的红梅》彰显了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焦裕禄》《谷文昌》《重渡沟》阐释了什么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朝阳沟》《山里的汉子》可以为乡村振兴做代言。
4.专业戏曲院团要为高校唱大戏
近年来,很多省区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明文规定高级别、高水平的专业院团要带着精心挑选的节目走进高校每年演出一两次,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太少了,而且演出低调、受众少,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其实这样高规格的专业演出更应该广而告之、隆重宣传,要在大型场地搭建舞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观剧。每学期至少都能演上一场,也能用唱大戏的形式助兴校庆等重大庆典活动。另外,还可以用包场的形式让学生走进院校所在城市的专业剧场观赏优秀节目。豫剧《朝阳沟》演了几十年,在今天依然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其题材紧紧抓住青年人的婚恋、就业问题应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专业戏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苦乐悲喜,多为他们写戏、演戏。
5.高校要大力支持学生创办戏曲社团
现在,高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办了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的戏曲社团较为少见。为了弘扬戏曲文化,校方有必要倡导学生成立戏曲社团并为其聘请专业戏曲演员作为指导教师、辟出场地、置办必要的服饰道具。为方便各专业学生在统一时段参加社团活动,可在全校范围内每周统一空出两段时间不排课。
6.高校和社会各界要多为学生提供展示戏曲才艺的舞台
为了鼓励戏曲类专业、社团、课程办出成绩,一定要为其创造更多的展示平台。比如:在学校层面,可举办戏曲大奖赛,在每台晚会都要安排戏曲节目,采用戏曲小分队的形式为本校招生宣传,把本校模范人物的事迹编成戏曲予以宣传等。在社会层面,各级电视台要利用寒、暑假时段多举办面向各类学生的戏曲大奖赛或戏曲社团展示活动,使投身戏曲的学生有成名、成功的机会。比如:2017年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推出的“校园练戏生”节目,以戏曲名家辅导、不同学校的学生“飙戏”的形式为“戏曲进校园”活动呐喊助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真心希望各级电视台多多举办这样的节目。
参考文献:
[1]侯银梅.试论河南戏曲的传承与保护[J].文教资料,2013(13).
[2]冯格让,刘安良.秦腔中爱国忠义精神文化之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6).
[3]燕翔.“戏曲曲艺进校园”研究综述[J].艺术评鉴,2017(7).
[4]汤洁.浅谈戏曲进校园成效——以河南豫剧为例[J].中国戏剧,2019(4).
[5]李文玉,王淼.传统戏曲走进地方高校的困境与出路[J].四川戏剧,2018(9).
本论文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员立项攻关课题“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方法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