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及其文化内涵

2019-02-16 14:44蔡红艳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典故文化背景

蔡红艳

摘    要: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许多词句都脍炙人口,广为人们引用,成为英语典故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典故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典故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完全按字面意义理解。本文以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为基础,分别从人物形象、动植物设喻、身体部位设喻、故事情节和词句四个方面对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部分典故进行文化内涵方面的分析和探究。让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及英美文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英语典故的运用更加准确自如。

关键词: 典故    莎士比亚作品    文化内涵    文化背景

引言

典故(Allusion)是指人们在文学创作或日常交流中引用的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文学名著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故事和词语。运用典故能使语言精练简洁、寓意深刻。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人们对英语中的某些典故比较熟悉,如源自希腊传说的“The wood horse of Troy”(特洛伊木马)故事,源于《圣经》的“Noahs ark”(挪亚方舟)的故事等。而有些典故,如 “Achilles heel”(阿基利斯的脚踵),“be Greek to sb”(某人完全不懂),“ones pound of flesh”(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等,如果不了解该典故的文化内涵,就难以理解和运用。

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其作品中的许多词句都脍炙人口,广为人们引用,成为英语典故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为早期现代英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丰富英语语言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别从人物形象、动植物设喻、身体部位设喻、故事情节和词句四个方面对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部分典故进行文化内涵方面的分析和探究,以期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及英美文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出自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故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创造了众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特征非常鲜明,人物名字因而具有了象征意义。经过广泛流传,现已成为具有相似人物特征的代名词,如果不熟悉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相关内容,不了解该典故的文化内涵,就难以把握其人物形象的隐含之意。下面选取四个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1.Cordelia    考狄利娅,诚实坦率

...I love your majesty/According to my bond; nor more nor less. (我爱您只是按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Cordelia 是莎士比亚戏剧King Lear剧中李尔王的小女儿,为人坦诚,宁可失去继承权也不违心地说自己只爱父亲一人。今比喻诚实坦率的人。

2.Hamlet, without the prince of Denmark   没有主角的戏,丢掉了本质的东西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剧名和该剧的主人公,没有丹麦王子Hamlet这个主角,这出戏便失去了全部意义。后来人们便用此典故表示没有主角的戏,没有中心人物的活动。

3.Romeo    罗密欧,风流男子,情夫

莎士比亚Romeo And Juliet剧中的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朱丽叶相爱,最后为爱殉情。现今人们用“罗密欧”泛指爱人、情夫。也喻指英俊潇洒多情,对女人颇有一套的青年。

4.Shylock    夏洛克,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名剧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高利贷者的名字。因其坚持要依约割安东尼奥一磅肉,而被认为是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代表,现今喻指这一类人。

二、莎士比亚作品中以动植物设喻的典故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与动植物紧密联系、相依共存。人们根据动植物的形象、特点、习性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从而创造出了大量以动植物为喻体的典故。在所有动物中,猫、狗和马在动物典故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莎士比亚作品中存在很多以动植物设喻的典故,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对动物喜好不同,如果不了解其中內涵,就难以真正理解该典故的真实含义。下面选取代表性的动植物典故加以分析。

(一)以动物设喻的典故

1.not to have a word to throw at a dog    因敌视或蔑视不开口,不理睬人

Rosalind:Not one to throw at a dog.

Celia:No, thy word are too precious to be cast away...(连可以丢给一条狗的一句话也没有。“不,你的话太宝贵了,怎么可以丢给贱狗呢……”《皆大欢喜》)现今用此典故表示“不理人,守口如瓶”的意思。

2.throw sth/sb to the dogs 扔掉,牺牲(他人,某物)保全自己。

“Throw physic to the dogs. I will none of it.”(《麦克白》)

扔给狗的东西通常都是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现今用来比喻出于私利而成为牺牲品或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

3.Care kills a cat.   忧愁致命,久虑伤身 (《无事生非》)

“What though care killed a cat, thou hast mettle enough...”(虽然忧愁能伤身,可是你是个好汉子,你会把忧愁赶走的。)

该典故用“忧虑杀死了猫”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久虑伤身,忧愁致命。

4.enough to make a cat speak 好得令人叫绝,令人惊讶。(《暴风雨》)

众所周知,猫是不会讲话的,如果连猫都会讲起话来,喻指事情十分出奇,尤其用于指酒好得令人叫绝。

5.run before ones horse to market 打如意算盘,乐观得太早

“ For then Ill marry Warwicks youngest daughter.../but yet I run before my horse to market. ”(到那时,我将要娶瓦里克的幼女,……可是这些话我还说得过早。”(《理查三世》)

在马没到市场卖掉之前算计,喻指“乐观得过早,打如意算盘”。

(二)以植物设喻的典故

1.to eat the leek:忍辱吞声,被迫认错,收回前言 (《亨利五世》)

“Look you, this leek, because, look you, you do not love it ... I would desired you to eat it.”(你呀,把这几根韭菜给我吃下去。你听着,韭菜你不爱吃……可我就要你给我把它吃下去。)

强迫一个不喜欢吃韭菜的人把韭菜吃下去,该典故喻指被迫认错,忍受侮辱。

2.Paint the lily  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约翰王》)

这条典故源自莎士比亚剧本King John:To gild refined gold,/to paint the lily,...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给纯金镀上金箔,替纯洁的百合花涂抹粉彩,……实在是浪费而可笑的多事。现在常常用此典故喻指做“不恰当而过分的修饰”。

三、莎士比亚作品中以身体部位设喻的典故

英语典故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人体本身的各个部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们熟知自己的身体部位在生活、劳动和交际中的功能,因此把各种功能和周围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而形成了具有抽象概念的典故。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部位“heart”“head”“thumb”等,相关典故就有很多。莎士比亚作品中也有很多以身体部位设喻的典故。

1.bite ones thumb at sb  侮辱某人,蔑视某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Samson:...I will bite my thumb at them, which is disgrace to them, if they bear it.

(山普孙:我要向他们咬大拇指,瞧他们能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

“bite ones thumb at sb”因此喻指侮辱某人,蔑视某人的意思。

2.the pricking of ones thumbs 拇指跳动,凶兆,预感,直觉(《麦克白》)

“By the pricking of my thumbs, 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拇指砰砰动,必有恶人来),现今喻指预感,直觉。

3.have an inching palm 手痒痒,贪财 (《裘力斯恺撒 》)

这条典故出自莎士比亚剧本《裘力斯恺撒》:...You yourself are much condemned to have on itching palm; to sell and mart your offices for gold to undeservers.(……许多人都咒骂你自己的手心太发痒,常常为了金钱,把官爵出卖给无功无能的人。)后来人们便用have an inching palm表示贪财,受贿的意思。

4.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 十分坦率,公开表露感情(《奥赛罗》)

...But I will wear my heart upon my sleeve / For daws to peck at: I am not what I am.(那么不久我就要掏出我的心来,让乌鸦啄了,世人所知道的我,并不是实在的我。)把心掏出来挂在袖子上,喻指十分坦诚,开诚布公的含义。

四、其他出自莎士比亚作品词句或故事情节的典故

莎士比亚文学语言广博丰富,简洁优美,寓意深刻。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教益。源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大部分是直接引自其作品的原句。作品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常常被人们广泛传颂,加以引申而成为典故。

1.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For tis sport, to have the engineer / Hoist with his own petard;(我倒要瞧瞧他们的能耐。开炮的要是给炮轰了,也是一件好玩的事。)(《哈姆雷特》)

中世纪的炸药包要用火点着,因而有时候放炸药的人会受伤或被炸死。人们用此典故比喻作法自毙,害人反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ones pound of flesh 一磅肉,合法但有悖情理的要求(《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高利贷者夏洛克借钱。同时立下契约:如不能按时归还,夏洛克将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后来安东尼奥因故未能如期偿还借款,夏洛克坚持要求依照约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后来人们便使用“ones pound of flesh”比喻“合法而不合理的要求”。

3.flutter the dovecotes 扰乱鸽棚,引起风波,无事生非(《科里奧兰纳斯》)

...Like an eagle in a dove-cote,I / Flutter your Volscians in Corioli:/Alone I did it. (我曾经像鸽棚里的一只鹰似的,在科里奥利城里单拳独掌,把你们这些伏尔斯人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喻指“引起风波,闹得鸡犬不宁”。

4.be Greek to sb 不懂,一窍不通 (《裘力斯凯撒》)

... But,for mine own part, it was Greek to me. (至于讲到我自己,那我可一点儿都不懂)。希腊语言因其复杂性,历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也最难懂的语言之一, 因此,be Greek to sb喻指 “一窍不通、完全不懂”。

结语

由于典故在语义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完全按字面意义理解,因此,要准确地运用典故,必须对其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据统计,源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有上百条,在英语典故中占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本文只选取了源于莎士比亚作品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典故进行了文化内涵方面的探究。总之,熟读莎士比亚作品,了解其作品中典故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英美文学水平,进而达到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华泉坤,盛学莪.英语典故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

[2]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3]平洪,张国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4]戴莉莉.英汉典故的共性与差异[J].株洲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3(4).

[5]贾琼,英语典故探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陈琳霞.圣经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7]杨艺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典故文化背景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