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就川陕合作发表了精彩演讲。他说,我来陕西,就是走亲戚。自古以来川陕两地就有交往,公元前316年秦国统一了蜀国,把干部派到四川,修了著名的都江堰,都江堰现在是惟一的作为文物还在使用的宝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也改变了我们党的命运。四川与陕西交流历史悠久、来往密切,两地有深入合作的现实基础。但是,川陕之间要实现进一步的良好合作,还需要突破五个限制:
第一,思想上突破“城墙思维”和“盆地意识”限制。陕西跳出“城墙思维”、四川克服“盆地意识”,共同瞄准封闭保守,共同指向开放包容。陕西和四川都要以超凡勇气、广阔胸襟、创新理念破解川陕协同发展中的制约瓶颈,主动相向拥抱,分享“朋友圈 ”,扩大彼此的“交际圈”。
第二,要素上突破“制度壁垒”和“交通阻隔”限制。两地应建立高层互访制度、联络工作制度、部门联系制度,打破“制度”壁垒,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市场要素充分有序流动。突破“交通阻隔”,构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和川陕之间的立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连接川陕的更多高速、高铁路网,协同发挥西南规模最大的天府国际机场和西北规模最大的西安咸阳机场作用,共同打造西南、西北临空高地。
第三,协作上突破“整合不易”与“联合不够”限制。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拳头效应”。陕西和四川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善于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强强联合,占据行业制高点,掌握话语权。比如,联合促进中欧班列高质量运行;川陕两地可强强联手、拼船出海,增加载货率,降低运行成本;联合提高旅游资源知名度,实行联合打包捆绑营销;联合传播优秀文化影响力。川陕两地既要共同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们来陕来川参观旅游亲身体验,也要联合建立海外“孔子学院”,推广川酒、川茶、川菜、羊肉泡馍等特色产品,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联合对外投资提升竞争力,川陕两地联合既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又可提升资金筹措能力。
第四,内涵上突破“同质竞争”与“错位发展”限制。两地在对外开放方向上,既要“背道而驰”又要“相向支持”。陕西重点“向西发展”,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融入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通西亚、中亚合作。四川重点突破“南向开放”,主动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打通南亚、东南亚市场空间。产业选择上,既要联合做强又要错位发展,共同占据产业制高点。
第五,创新上突破“西部后发”与“能力弱小”限制。两地要互相“搭台唱戏”,强化创新驱动。受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影响,陕西人和四川人长期以来形成了既踏实稳重,又敢闯敢拼的性格。面对新时代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环境,陕西和四川要互相搭台、相互促进,围绕经济、文化、生态等主题共同举办或轮流举办“一带一路”论坛或对话,加强沟通交流、展示先进技术、探讨发展思路,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川陕两地作为西部后发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两地要加强合作、协同创新,特别是在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新区等前沿开放平台建设上要互通经验、成果共享,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对外合作新高地。
六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从谋篇布局“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工笔画”阶段。川陕合作这一主题,背景是新时代,主体是四川与陕西,内涵是“一带一路”,目标是新辉煌。相信在川陕两地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 路”的起点,将会成为新的关注点、增长点、引爆点、风景点、出发点。我们希望从起点重新出发,在新时代建立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为自身的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为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以及文明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