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轶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要求学科教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检思“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本文就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展开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检思:语文核心素养与“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三个方面有什么关系。本文以《问银河》备课为例阐释自己的观点。
一、教什么——教學内容的选择如何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3]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键。
普通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往往走两个“主义”的道路,一是经验主义,凭自己的经验决定教什么;二是拿来主义,教参上写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心中并不清晰
1. 常规教学内容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吗?
小学语文教学以课文为单位,课文通常中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由品格和能力两方面组成。根据华师大皮连生教授的研究,语文能力可分为基本技能、高级技能两大类。每一项语文能力可根据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由低到高分成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水平。以《问银河》一课为例,表1可见常规教学内容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及其指向的能力层级。
由上表可见,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虽然指向核心素养发展,但是学生能力发展所属层级不高,基本停留在理解、运用水平。
2. 创造性地发掘更能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课文为载体,若能够潜心研读文本,就能挖掘出更多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隐性的教学内容。仍以《问银河》一文为例,由表2呈现。
由上表可见,课文中事物的逻辑关系、句子的逻辑关系、文章的表达手法等均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且这些教学内容背后的语文能力层级较高。
3.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如何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进行选择,使之更集中地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从布卢姆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可见,能力发展必须循序渐进,教学亦是如此。故而基础技能的教学应先于高级技能的教学。
学生掌握的语文高级技能越多,所属层级越高,语文能力越强,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越好。上文表1中的教学内容是表2中教学内容的基础,表2中的教学内容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应二者兼顾,合理选择。
二、怎么教——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教学内容的发掘与选择仅仅是为教学做好了准备,教学过程中更多应思考 怎么教。“怎么教”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事实上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还包括学生的学法。
1.学法重于教法,学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习得。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教法”和“学法”之间的关系。无论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最终是为了学生获得学法。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发布,更明确了一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中,“建构”、“运用”、“提升”、“发展”、“鉴赏”、“创造”、“理解”、“传递”这八个动词均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方法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就必须更多地指向“学”,而不是“教”。学生要获得学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2.实践重于听讲,素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吴忠豪教授也一直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语文能力的“习得性”。
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就是“实践”。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就必须改变以往学生以教师讲为主的学习方式。语文核心素养中所给出的行为动词“理解”“运用”“鉴赏”“创造,即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行为。
3.活动促生实践,教学依托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学生的语文实践有赖于教师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指由学生进行的朗读、品析、欣赏、背诵、讨论、批注、写作、笔记等活动;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和读写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课文,为学生设计充分有效的训练活动。[4]好的活动设计能够促生学生的语文实践。以《问银河》一课语文活动设计为例:
活动一:组词识“河”。
给出“河”字,学生“一字开花”,通过学生所组词语认识“河”的基本特征,在逻辑上发现普通意义上的河与银河的异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活动二:联想说话。
请学生看河的图片,说说联想到的事物。然后出示文中的方位词,学生根据方位将联想到的事物归类,用上“地点+有+事物。”的句式练习说话。通过联想说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
活动三:模仿创造。
引导学生发现2-4小节句式上的共同点,仿写一小节。通过模仿文章的句式,帮助学生规范表达,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全面地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何达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5]。学生的学习结果反映出学到什么程度,也可间接反映出教师教学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目标设置不当,会导致“怎么教也教不会”“不用教都会”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
1.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而語文核心素养发展则是教学目标制定的导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只有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才是合理的、科学的。
2.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人的核心素养并非一时之间能够形成,必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小学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个时间段,不能代表学习的全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各学段语文应教到什么程度提供了依据。依据课标,即使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也能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问银河》一文为例,依据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习作(写话)在各年段的要求,模仿该文创写《问月球》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年级:用支架“月球呀,在你 有 吗?有 吗?”,就感兴趣的内容提问。
四年级:仿课文2-4小节,围绕一个方面,以追问的形式写一个递进句群。
六年级: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摹创诗歌《问月球》。
课标给出了一把度量尺,帮助教师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教学为目标的制定应以课标为依据,以便有效达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3.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实际学情为出发点。
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赖格卢特认为,研究教学设计,必须站在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起点上,给学生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学生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不同,都会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能力不同。面对不同的学情,教学目标也应有调整。
从语文核心素养出现,检思“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想得清楚、明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EB/OL].(2016-02-16)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年第10期,21-22.
[3] 吴忠豪.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也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J].语文建设,2015.10,22-26
[4] 余映潮.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要领.[J].中学语文教学,2014.4,72
[5] 吴红耘,皮连生.试论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及教学含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