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森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基础[1]。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结合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传统文化与共青团工作契合的地方引入到共青团工作中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共青团工作,指导团学活动者在团学活动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全面发展。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作为现当代社会文化传承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学生中开展共青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加入中华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正视传统文化,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为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中去,首先必须客观全面地分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找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积极和消极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实现传统节日融入共青团工作。
为了真实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我们以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黄山学院、安徽新华学院等10所安徽省属高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完整简洁、科学合理、明确单一的原则,设计问卷调查,并抽取部分学生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内容涉及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基本认识、对庆祝形式的看法等多方面内容,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3000份问卷,实际回收2765份。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当前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下:
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价值观念、历史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然而就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十分肤浅,只是浮于表面的浅显内容。基于对传统文化浅显的了解,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恹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崇洋媚外的比例。
就统计结果来看,95%以上的学生清楚我国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和常见的习俗,对于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的起源了解的比例分别是86%、77%、70%、65%,可见,虽然国家现在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但是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庆祝也只是流于形式,甚至对有的学生来说过节仅仅意味着放假。
针对上述出现的情况我们有针对地调查了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具体了解学生内心所想。他们中大部分认为传统节日没意思,形式没有西方节日活泼有趣,还有一些认为传统节日不能与时俱进,总是固守老本,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值得庆祝的。这是我们总结出的两大主要原因。针对这两大问题我们做了积极的反思:我们在宣传传统节日上的方式是否正确;关于传统节日的团学活动是不是只有空架子,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学校老师和团学活动者传输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否恰当。
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系统性的认识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没有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认真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魅力,没有自觉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识;也有教师、社会的责任——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的紧密度不足,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老旧,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创新力度不够等。
在大学,文化的传播尤其迅速,大学生对于新文化、新思想的接受力极强,因而作为大学学生的思想引路者,团学活动者设计实施的团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了解,当前许多学校的团学工作者在进行团学活动设计制定的过程中,深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青年团学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相对较少,更加偏向于形式内容更加时尚活泼的“洋文化”。团学活动的设计方案许多都是在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时期进行。虽然西方文化中有值得借鉴和吸收的优点,但是长期偏向西方节日会导致学生形成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思想动摇性较大,容易受到外部思想的影响。高校中许多“洋文化”甚至超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成为学生团学活动的潮流,校园文化朝“洋”。这在无意识中加深了学生对洋文化的盲目崇拜,甚至因懂洋文化、洋潮流感到自豪。
校园文化是团学活动的文化基础,积极引导校园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团学活动者不可忽视的重点。杜绝校园文化中泛滥的糟粕“洋文化”,吸收利用优秀的西方文化,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以传统文化为主导,兼收并蓄西方优秀文化,形成包容性的校园文化,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糟粕“洋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大的方面说,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独立走向世界。落实到共青团工作,能够丰富工作内容。共青团工作许多都是围绕文娱活动或志愿者活动开展,活动开展的形式大部分偏向于“现代化”,文娱活动中多是歌舞表演,内容大多是时下流行的音乐元素,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关爱老人和留守儿童、孤儿,出发点是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是活动中和活动后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启发重视不足,思想引导效果不佳。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团学活动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团学活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感悟文化精髓,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
传统节日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留存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2]。优秀传统节日对于进一步增强对祖国、民族、家乡的热爱,增强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具有重要作用[3]。充分运用“我们的节日”,将优秀传统节日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去,可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节日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的经济,政治以及媒体商家的宣传。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人更加全面深刻,近距离地认识西方世界,此外在加深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同时,新一代的大学生们也必将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节日。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4]。”因此,庆祝西方节日不仅会拉近东西文化的距离,同时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会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学习西方文化的精髓被我们所用,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高校共青团工作许多时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上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多以较为传统的方式展开,比如:开展讲座、举办系列演讲比赛,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导致团学活动开展的阻力越来越大。
将传统节日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能够运用新思想,通过新方法开展具有吸引力的团学活动。过去在中秋节共青团团学活动要么进行一次关于中秋的诗朗诵,要么给大家看看记录片让大家了解下关于中秋的历史。但是真正意义上将传统节日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后,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得以创新。开展中秋知识竞答、自创中秋小诗或对联,猜灯谜等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喜好。
传统节日不仅仅创新了共青团开展团学活动的形式,同时也创新了共青团工作者的工作思路。相比之前,团学活动设计者在设计团学活动时目的性较强,更加注重即时的活动效益,因而缺乏耐心,缺少思考。传统节日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就能显现出来的,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让团学活动工作者在工作时更加具有耐心,设计活动时更加注重活动长久效益。
当前,随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民族的文化向中国传播,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明显。对西方过节方式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丰富过节的内容,让形式变得更加活泼,与时俱进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虽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感,但是却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青年追求时尚的心理和价值观念。想要继续激发当代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我们需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利用西方的节庆方式,在传统的庆祝方式上有所创新,充分发挥文化的包容性。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传统节日的含义开展相关的社会活动,注重回馈社会,节庆方式与学生志愿精神相结合。比如:清明节开展诗词歌会和清明风俗照片展,端午节开展的舌尖上的端午、趣味竞赛话端午、迎端午,齐拔河,中秋节组织的赏月、吟诗,教师节开展的“教师礼赞”、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探望和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将传统节日的庆祝与共青团工作相结合,创新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
忽略基层学生干部培训的现象导致基层执行力严重下降。班长、团支书发挥着发动广大同学的作用。调动班长、团支书的积极性可以将上级的通知很好地贯彻执行下去。[5]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接触时间长,影响力相对于老师的影响力更加的潜移默化,能够更好地以亲身经历和改变影响周围的同学。首先发展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极投身于将传统文化与团学活动相融合的讨论、设计和组织中,鼓励学生干部动员班级同学,发挥以一带十的效应,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地、自愿地、积极地参与到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团学活动中去。有步骤地让全体学生在团学活动中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以传统文化为凝聚力的归属感,同时锻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执行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发展学生干部,减少因为号召力和宣传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团学活动开展困难,或流于形式等问题,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良好局面。
文化影响人的思想,指导人的实践,传统文化与团学活动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团学活动者要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内在实质,抓住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实质特征,努力分析团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文化着力点,团学实践为载体,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内涵,不断创新团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团学活动成为实至名归的在学生能力和思想方面成长的引路人。
找到传统文化与团学活动的契合点不仅在于找他们各自的特点,还要注重学生思想和活动的特点,扎根于学生是深入分析契合点的关键之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才是团学活动的关键之处。
团学活动品牌建设必须要结合专业特色。团学活动的主旨精髓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更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进行团学活动设计构思时,必须要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团学活动中来,不仅丰富学科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其次要结合传统文化建立品牌活动。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不谋而合,都旨在于培养学生更加高尚的人文情操,促进人的发展。团学活动负责人在建设团学活动品牌时,要重点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关的传统文化精髓,比如端午节宣扬的爱国精神,清明节宣扬的不忘祖先,中秋节宣扬的家庭团圆与和谐等,都是学习和教育良好的身边素材。当然,借鉴利用传统文化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学会在继承中借鉴创新。西方文化中也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思想精华,比如母亲节蕴含的孝义,感恩节蕴含的感恩与回报等,可以将这些思想内涵与传统节日内涵相结合,在丰富传统节日的同时,又不失时代潮流感,更好更全面地建设传统文化在团学中的品牌,激发学生对团学活动的参与热情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用不同的方式融入到共青团工作的活动中,不断创新活动的开展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实现高校共青团活动创新和文化传承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