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梅 刘东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承担着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根据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规模将达290万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办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样、怎样培养以及为谁培养研究生人才这个根本问题,是适应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满足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和深化改革需求,推动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基本前提。
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自1987年在全国高校开设研究生思政课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渐进深化,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思政课程设置相对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经历了三次适应性调整:一是适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进行了课程内容设置和结构调整,要求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二是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2005年开始的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构建与本科生思政课相互衔接的完整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满足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新要求。三是以2010年8月《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为标志,重点阐述了课程设置调整的必要性、原则、内容、课程新方案实施工作安排和组织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六个必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研究生思政课改革进入深化期,要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切工作的创新,都建立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研究生思政课改革成败关键在教学效果提升与否,其面临着思想育人的实效性问题、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问题、教学要求的研究性问题“三大难题”。破解以上难题,需要在改革中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研究生思政课改革首要在思政教师队伍的自我改革,核心在培养一大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重点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教师队伍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统一”,真正让思政教师成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
融合创新是当前思政课内容改革的趋势。一是要鼓励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推动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二是要切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原则,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教材大纲的钻研,努力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
教学对象特征直接影响思政课改革定位。研究生群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人才,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学习需求比较高,学习能力比较强,知识储备更丰富,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深与浅,层次高与低,范围广与窄等基本关系。二是更加关注本专业的学习,要推动思政课和专业课互动,创新运用课题调研、校外考察等方式进行生动化教学,要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科研水平提升和实践锻炼运用相结合。三是学习方式、管理方式不同,教学要注重引导式教育,充分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其自我教育管理能力,注重思想观念引导和知识能力提升相结合。
思政教学是一门艺术,提升教学艺术需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研究生的求知欲望、自我价值实现出发,推动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要我学”到“我愿学”。二是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来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坚持通过批判错误思潮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分辨力。强化学生“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秉持“三因”理念,做到知事、识时、辨势,处理好“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更好地化解思政课改革中的工作难题,补齐思政教学中的短板。
思政教学中的“事”多种多样,具体到思政改革而言,关键要关注“国家发展事”“学校重点事”“学生需求事”,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要贴近国家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初步阶段、百年中医嬗变和中国医疗卫生改革40年关键时期,要切实站到国家角度,在思政教学中充分提升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二是要贴近学校实际。就成都中医药大学而言,学校是以中医类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全校共设19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中有10余个为中医药相关类专业,且2000多名研究生中90%左右为中医药相关类专业学生。因此,要坚持将思政教学与中医发展相结合,将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临床实践等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三是要贴近学生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研究生阶段关注的问题、焦点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特别是中医药大学学生,有其自身的成长需求和期待。要培养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医德医风,结合中医药临床实践案例开展思政教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医师与患者、医疗事件等的课堂讨论来加深研究生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加强课外实践教学,可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养生馆等来丰富思政课与中医药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引导性和亲和力。
思政教学核心要义在于学生思想引导。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假、良莠不齐。如何通过思政课正确引导学生对所需信息进行筛选、甄别,进行理性思考和辩证看待,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实时了解形势与政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国家时事政治学习、社会热点分析等融入学生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探讨学习中美贸易战、范冰冰事件、滴滴事件、翟天临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动态和民族动向、关注国家事和身边情,更好地将自身学习与国家事业建设需要、社会问题解决需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性辩证思考。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强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坚持学习、科学运用新思想看待和思考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方法”分析和解决新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
思政课改革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探索课外教学新模式和运用思政教学新技术。一是在基础课堂中,上好“第一课堂”。课堂是思政教学的“主阵地”,要打好基础、蓄势而为,全面系统地教授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知识,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等,构建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体系,探索亲和有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二是在课外阅读中,上好“第二课堂”。读书,为学生打开思政学习的殿堂之门。要着力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需求培养学生选择一本“好书”的能力, 保证学生“读对书”;要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读好书”。三是在社会实践中,上好“第三课堂”。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学生工作实践、志愿服务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做到学而知之和学而用之的统一。四是在网络教育中,上好“第四课堂”。探索“互联网+思政”教学新模式,一方面要拓宽数字教学渠道,引导学生使用正规的可行度高的网络教学方式进行拓展学习,通过学习强国、慕课等手机APP,重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我校自创“飞说微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创新数字教学形式和内容,创新设计和运用红色主题微电影、动漫说唱MV等 “主旋律”全媒体产品内容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