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蕊,孙丽平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咳嗽是以咳嗽阵作为主症的肺系疾病。由食积导致的咳嗽称为食积咳嗽,古时又称“食咳” “积嗽”等。有关食积咳嗽概念,首见于明朝秦景明的《脉因证治》“食滞中焦,不能运化,成痰成饮,痰火上升,则咳嗽之症作矣”。历代医家亦对其有详尽论述,《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咳嗽门》中明确提出“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并注曰:“积嗽者,因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食积咳嗽一般起病缓,病程长,正如《素问·咳论篇》所说:“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小儿喜肉食者日渐增多,且自制能力较差、饮食不知节制,故食积咳嗽多有发病。临床上,小儿以脾常不足,肺常虚为特点,平时乳食杂进,贪食无度,致使肺胃负担过重,日久伤损[1]。
食积咳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 l 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2]。由GERD导致的慢性咳嗽即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 l ux cough,GERC),是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3]。患者有明显的进食相关性咳嗽,如餐后咳嗽、进食咳嗽等。患者伴有GER症状,如反酸、嗳气、胸骨后烧灼感等。排除CVA、EB、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等疾病,或按这些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消失或显著缓解,可以临床诊断GERC。GERC诊断性治疗:服用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 mg,2次/d),治疗时间不少于8周。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消失或显著缓解,可以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孙丽平教授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经验颇丰,疗效显著。现将导师治疗该病经验总结如下。
食积咳嗽多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咳吐黄痰或喉间痰鸣,并伴随积滞症状如腹胀、纳呆、嗳腐、口中异味、手足心热、便秘等。《丹溪治法心要·咳嗽》曰:“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流入肺经” 。由此可见,食积咳嗽以夜间或黎明咳嗽为主,并伴见食积郁热的表现。古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由食积导致的咳嗽临床亦可见夜眠欠安;食滞中焦,郁而化热,里热外蒸,腠理开泄,易感外邪,可见鼻塞、流涕等表证[4]。
孙丽平教授认为,小儿食积咳嗽病因无外乎内外二因。内因责之于偏食挑食或经常食用辛辣炙煿,或滥用各类补品;孕母过食肥甘厚味,患儿出生后胎毒热盛;外因责之于患儿居住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有关。《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可见肺与脾胃之间关系密切,发病时相互影响。脾乃肺之母,积热聚于中焦脾胃,脾气受损运化失常;母病及子,伤及肺系,肺的防御功能受损,易感外邪而生咳嗽[5]。《症因脉治·咳嗽总论》载:“膏粱积热,热气聚于中焦,阳明受热,肺被火刑,则积热咳嗽。”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这一因素,脾胃运化功能未能健全,加之乳食不能节制,常导致饮食积滞,停留于中焦,郁久而化痰化火,火热之气熏蒸,痰热之邪中阻,导致脾胃之气阻遏,上干于肺,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以致肺气上逆作咳。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饮内生,阻遏肺气,以致宣降失调,上逆为咳[6]。
对于食积咳嗽的治法方药,古代医家早有论述。《医学入门》载有:“食咳,因食积生痰,痰气冲胸、腹满者,二陈汤加厚朴、山楂、麦芽。”《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咳嗽门》有“积嗽者,因小儿食积生痰……便溏者,以曲麦二陈汤消导之”之论。导师在继承国医大师王烈教授“热毒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清热消积止咳的同时,兼以顾护脾胃。选用保和丸合泻黄散加减治疗。药用黄芩、生石膏、陈皮、茯苓、栀子、神曲、山楂、莱菔子、甘草。以黄芩、生石膏为君药,清热消积治其本。以陈皮、茯苓、栀子为臣药,配合君药健脾化痰、利肺止咳。佐以神曲、山楂、莱菔子健脾和胃、消积化食。使药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土为肺金之母,母病及子,泻母补子”。孙丽平教授以消食导滞、化痰止咳为大法。既清母脏脾胃郁热消食积,使热痰化生无源治其本;又利子脏肺气化痰止咳治其标,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注重消导以清除内热,使脏腑阴阳平衡,外邪不易来犯。同时重视患儿饮食调护,少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物,多以蔬菜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母乳喂养的婴儿,起初按需喂养,随后建立定时定量哺乳规律,切不可饮奶无度。衣着适当,小儿为纯阳之体,切记过分保暖。正如万全所云: “小儿诸疾,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妨,则根本常固矣”。
于某,男,19个月,2017年11月26日初诊。患儿间断咳嗽20 d,就诊时咳嗽、咳后呕吐黄色黏痰,以晨起夜间为重;患儿体态偏胖,平素嗜食肉类,伴有口臭,手足心热;纳尚可,寐欠安,大便干结,4日1行,小便黄。查体:体温 36. 8 ℃,扁桃体无肿大,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痰鸣音,其余未闻及异常。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阴性。中医诊断:咳嗽,食积咳嗽。治法:消食导滞、化痰止咳。方药:黄芩10 g,石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栀子3 g,神曲10 g,山楂10 g,莱菔子10 g,甘草5 g。煎服法:上药水煎取汁300 mL为1剂,共4剂服用8 d,早中晚3次分服。2017年12月3日2诊,前症好转,咳嗽、口臭明显减轻,纳可、寐安;大便干,2日1行,小便稍黄。心肺正常,舌红、苔薄黄稍腻。前方去生石膏,加火麻仁、郁李仁继服3剂,煎服法同前。2017年12月10日3诊,前症明显好转,白天偶有咳嗽、少痰;纳可、寐安、大便稍干,1日1行,小便可;心肺正常,舌淡红、苔薄黄。前方去郁李仁,加芦根继服2剂,煎服法同前。2017年12月15日4诊,前症大愈,纳可、寐安、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心肺正常。嘱患儿家长注意日常饮食护理,多食蔬菜水果、软烂易消化食物;忌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
按:孙丽平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过食肥甘厚味,则克伐脾运,运化无力。该患儿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积久难化,故而生积;积久化热,肺被火刑,则积热咳嗽;胃热上冲,故口中异味;积热搏结,气机不畅,则见腹胀、便秘。导师用方以保和丸合泻黄散加减治疗,消食导滞、化痰止咳。2诊患儿病情减轻,主证未变,故在原方基础上去生石膏,以免清热苦寒之品克伐脾胃;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肺和大肠相表里,大便通畅,腑气通降,有利于肺的肃降。3诊患儿偶有咳嗽少痰、大便仍稍干,前方去郁李仁加芦根,以润肺生津,润肠通便。4诊时病情已愈,嘱家长重视日常护理,合理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科学育儿。食积咳嗽是咳嗽的一种特殊分型。食积属消化不良范畴,常以腹胀、反酸为主要症状,胃酸及内容物逆向流动,形成气液性返流物(细微颗粒或雾状物),可对食管上端邻近器官鼻、咽、喉、气管及肺组织的侵蚀刺激而引发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7]。朱富华创建了食积动物模型,提出“食积可使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百分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到非特异性免疫,诱发感染而发生咳喘”,这可能是食积诱发小儿咳喘的机制[8]。由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饮食不节,故易患此病。孙丽平教授认为此类咳嗽不同于外感引起的咳嗽,单纯宣肺止咳治疗效果欠佳。其发病前患儿多有过食肉类、少食蔬菜、饮乳较多、素食甘甜、零食等习惯,临床表现多为先有食积后发咳嗽。同时导师指出,食积咳嗽发病多与家长喂养不当有关,故治疗本病应重在养护预防,遵《医宗金鉴》所言“食贵有节,乳贵有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忌饮食偏嗜“食肥生痰、食辣伤肺”。嘱咐其勿使患儿过食膏粱厚味,少吃零食饮料,以五谷杂粮为主食。防止食积内生,脾病及肺,母子同病。此正如明代万全所说:“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