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善斌主任“飞经走气”针法治疗疼痛经验

2019-02-16 13:32马鹤鸣孙善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脉针法经络

马鹤鸣,孙善斌

(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00;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肥 230000)

孙善斌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针灸学会理事,现任安徽省针灸医院康复科主任。从事临床工作三十载,深研经典,熟读岐黄,重视经典文献的研究。治疗各种病症经验颇多,尤其擅长治疗痛症杂病,现将孙主任运用“飞经走气”针法治疗疼痛经验以及选穴思想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通过文献记载,在中医最早形成的疾病理论中已包括对疼痛病因病机的思考[1]。对疼痛一词的理解有学者提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精神情志等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统一受到干扰和破坏,这时某一局部就会发生使人难于忍受的苦楚,这就是疼痛[2]。就病因来讲,寒为阴邪易致疼痛[3]。但外感六淫中其他邪气均可使人体气血运行障碍而发生疼痛,同时寒邪并非只有外来,也有虚寒内生。除此之外,七情内伤和不内外因皆能导致疼痛的发生。而且同一种病因由于患者体质不同而产生的病理基础又会存在虚实之分[4]。疼痛的病机同样需辨别虚实,临床上不能一味强调实则泻之以调和气血。对疼痛的治疗需对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才能准确有效的治疗。

2 针法认识

飞经走气针法形成于元明时期,首载于《金针赋》,是一组使针感持续走向病所的针刺手法。对于“飞经走气”一词戴晴[5]等解释为:“针刺得气后,使用针刺手法使针下之气循经远传,同时在传导过程中呈显性和隐性交相传递的一种令气至病所的针感现象。”

2.1 青龙摆尾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孙主任结合临床将其操作要点总结为在直刺得气后,手持针柄将针提至浅层后扳倒针柄,针尖指向病痛部位,其意使气至病所。同时手指紧按针柄腕部用力缓缓地左右摆动,似青龙摆尾之状,使经气能够持续不断的走向病所。

2.2 白虎摇头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孙主任认为,其精髓在于“似手摇铃,退方进圆”。操作时需配合患者呼吸,即呼气末时进针,以捻转补法至穴位深处,进针过程中针尖运动形成圆形轨迹,轻轻捻针。吸气起始时出针,以捻转泻法同时针尖运动形成方形轨迹,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度确定行针次数。

2.3 苍龟探穴 《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孙主任解释为先直刺得气后自穴位深层缓缓退至浅层。然后扳倒针头,改变针尖方向,分别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透刺。朝不同方向针刺时,须由浅入深,缓缓捻转进针,待针下得到不同得气感应后,将针徐徐退至穴位的浅部,更改针尖方向,依上法再次进针。以上操作皆为“钻剔四方”之“钻”字操作要点,是为了使经气由浅入深,扩散四方。而孙主任对“剔”的理解为催气、搜气的针法,临床常用振颤手法。

2.4 赤凤迎源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如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孙主任将其操作要点总结为先刺入穴位深层,再退针至浅层待针下得气后再刺至中层,边提插,边捻转。并结合患者呼吸运动,病在上时吸气起始时提针,病在下则呼气末时进针。一捻一飞,两指如同凤凰展翅一般,翱翔飞旋,达到得上下左右之经气,使其遍通四周。

3 选穴思想

3.1 脉诊指导针灸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临床治疗应先根据脉象的虚实,诊断出所主脏腑的虚实,以表里经互用为原则,凡实证均刺本经腧穴,虚证刺其相表里经脉腧穴,达到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目的。再选择合适的针灸治疗方式,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6]。孙主任遵从古代医籍选穴思想下针前必先诊脉,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3.2 重视经络辨证 孙主任常借用《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不可不通。”来告诫经络的重要性。例如,腰背是膀胱经和督脉所过,临床腰痛多属膀胱经、督脉有邪之故,要取膀胱经腧穴或督脉穴位来治疗[7]。孙主任在治疗过程中,先辨病变部位所属经脉,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特点,选择该经脉的荥穴或者原穴[8],同时使用相适应的一种飞经走气针法,使得气至病所。

3.3 善用触诊选穴 触诊选穴是用指腹的敏感性,切按患者的脉象或触按患者的肌肤、手足、脘腹或者沿着经络的走向按压,来了解病变部位和疾病的性质,是针灸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诊法,不可不通[9]。孙主任触诊时会询问患者疼痛部位后循经触摸,确定病变经络,辨别虚实,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穴位,常获良效。

3.4 交经缪刺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古时刺络称为缪刺,刺经称为巨刺[10]。临床统一习惯称为“缪刺”。缪刺分为左右缪刺、前后缪刺和上下缪刺。左右缪刺为确定病痛所属经络或者发现敏感腧穴,左病则刺右,右病刺左,在健侧同名经络腧穴针刺[11]。前后缪刺,孙主任认为凡痛必有一中心点,找准后,在对侧相对处针刺,即腰痛刺腹,腹痛刺腰;胸痛刺背,背痛刺胸。上下缪刺适用于四肢疼痛,即上病取下,下病取上。

孙主任临床取穴不拘一格,也常用原络配穴、俞募配穴、独取阿是穴[12]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在临床治疗疼痛时,辅以调和心气之法,可以提高治痛疗效[13]。

4 病案举例

古今文献记载的针刺手法不胜枚举,每一个手法的形成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4]。同时针灸既不会破坏患者的身体组织也不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紊乱[15]。而“飞经走气”针法不仅有“过关过节”之功,其行气、催气之效较其他针法更佳[16]。尚艳杰[17]等通过飞经走气针法和普通针法治疗肩周炎,发现飞经走气针刺能更好的激发患肢经气,疏通经络气血。“飞经走气”四法,有通利关节、行气、催气之共性,又有各自的偏向性[18]。

4.1 青龙摆尾 谢某,男,诉牙痛2月余加重3 d。患者两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突发牙痛,3天前因过食辛辣,牙痛加重,食欲不振。查体:痛苦面容,面部疼痛红肿,舌红,苔干黄,脉弦细滑,尺脉尤细。诊断牙痛,虚火上炎证。治以滋阴降火,疏通牙络。主穴:太溪。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患者乃肾阴不足,而致虚火上炎引起齿痛,宜用“青龙摆尾”法。配以对侧合谷、双侧行间、同侧颊车、下关,针4次而愈。

按:此针法除有通利关节,催发经气外,亦适用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头面部疾患。

4.2 白虎摇头 赵某,男,诉右下肢疼痛1月余加重2 d。患者一月前打球后出汗,凉水洗浴,之后右腿酸疼不适。2 d前气温降低,右下肢后侧疼痛拘急难忍。查体:痛苦面容,患肢温度较健侧降低,按压疼痛,舌淡紫,苔白腻,脉弦紧。诊为痛痹,寒邪内侵证,治以活血止痛,舒筋散寒。主穴:同侧委中。孙主任认为该患为外邪内侵,治以引邪外出,宜用“白虎摇头”法。配以同侧承山、环跳、次髎。2次治疗后,患者诉疼痛减半已能忍受,又行3次治疗后痊愈。

按:此针法对治疗局部疼痛效果良好,是针灸手法中的泻法,可以疏散风寒、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摇头”意在引内邪外出,此法适用于风寒外邪内侵所致的风寒痹症。

4.3 苍龟探穴 许某,女,诉反复肛周隐痛2月余,便血1周,伴晕眩,乏力。患者两月前常感肛周隐痛,反复发作,但用药可愈。一周前肛周疼痛加剧,伴鲜红色血便。查体:精神不振,面色㿠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为内痔,气血亏虚证。治以调和气血,疏通肠络。主穴:承山。孙主任认为该患者因内痔反复便血以致慢性贫血,宜用“苍龟探穴”法。配以百会、双侧后溪、血海、二白、长强,治疗2次后,患者诉疼痛减轻,仍有少量便血,5次后诉便血消失,肛周偶有不适,一周后疼痛消失,无便血。

按:该针法又名“阴阳刺”,其引气入深,结合一退三进及钻剔之法,可以增强脏腑功能,调和阴阳,同时具有补虚之功。

4.4 赤凤迎源 陈某,男,诉左侧胸胁部疼痛2周加重3 d。患者2周前因琐事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反酸,胸闷不畅。一天后,左侧胸胁部疼痛加重。查体:焦虑病容,肋间压痛明显,舌淡黯,苔黄厚腻,脉弦涩,诊断胁痛,肝郁气滞证。治以疏肝理气,行气通络。主穴:同侧阳陵泉,孙主任认为该患病在气分,宜用“赤凤迎源”法,配以双侧行间、同侧支沟、期门。治疗后,患者述疼痛大减,胸腹胀满减轻,3次治疗后痊愈。

按:该针法具有通经行气、上下催气之功,其手法刺激强度比苍龟探穴来得轻,病人耐受力较差的可选用此法,常选用局部穴位,孙主任认为此法可行络脉之气,适用于各种经络气血壅滞所致疼痛。

针灸具有化瘀通络、补虚泻实之效。气虚运血无力,针灸可振奋鼓舞经络之气,加速气血流动。经脉痹阻,针灸可通调脉道,恢复气血运行[19]。刘存斌等[20]发现针灸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浆CGRP水平,CGRP的释放与神经源性炎症密切相关,而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环节,证实了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科学依据。潘孝锦等[21]发现针刺膝关节周围穴位能改善膝关节周围血液运行和淋巴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减轻关节疼痛。从现代针灸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中,如用援物类比法来分析可证明针灸治疗疼痛的科学性。

猜你喜欢
经脉针法经络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经络考证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