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
《简明人类学词典》中,仪式是指按一定的文化传统,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1]。 仪式教育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和巧妙的程序安排,将人们置于一种神圣的场域之中,进而实现传递价值观念的目的。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教育,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仪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 作为极具庄严性活动,仪式能够提升抽象价值理念的神圣性[2]。 仪式是表达信仰的,或者说是为信仰服务的。 通过仪式营造的庄严氛围,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神圣感,激发人们对其中的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而要通过具象化的表现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枯燥到生动,更具亲和力,更能吸引学生。 仪式教育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情景设计,创造了直观的生活场景,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仪式还能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人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人们的内心更加愉悦,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特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好的资源。 这些资源是学校师生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蕴含着全体师生的心血和精神追求,对于师生来说,具有亲切感。 将这些元素融入开学典礼、颁奖仪式等仪式活动,既增强了学校特色,也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认同和归属感[3]。 要实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仪式教育的结合,一要凝练办学特色。 特色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从实践中提炼升华。 如学校的办学精神、校歌校训、优秀校友事迹等,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的产物,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被广大师生所认可。 学校仪式教育要充分运用这些优质资源,就必须加以提炼,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不失为办学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典范。 二要丰富表现形式。 要将办学特色融入仪式教育之中,还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 根据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仪式活动。 如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组织升国旗仪式;针对诚信教育,组织学生诚信签名仪式;针对入学教育,组织开学典礼;针对党性教育,组织入党宣誓活动。 丰富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需求,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要充分利用校史。 校史见证着学校的成长,凝结着几代人的追求,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教育中运用校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校热情,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努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多元、多变,渴望选择自己的人生,其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在仪式教育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学生参与到仪式活动中。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仪式教育相结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在仪式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教育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简单化、粗暴化地开展仪式教育,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暗含在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我感知、自觉认同。 二要围绕学生需求开展仪式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面临着个人成长、知识学习、社会交往等发展需求。 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仪式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参与仪式的兴趣,从而使仪式教育富有成效。 三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他们希望展示自我、彰显个性。 因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仪式教育的重要环节。 可以招募部分学生参与到仪式的程序设计中来,让学生的灵感在设计中迸发,既可以使仪式教育顺利完成,又可以给学生以成就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仪式教育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一要培养学生对仪式的敬畏。 敬畏是人们对待神圣事物的崇敬心理,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若人们缺乏敬畏,则会放纵自己、无所顾忌。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敬畏意识,敬畏天地、祖先、民心、文化、法律等。 因此,仪式教育要重点培养人们对社会、他人、生活的敬畏,在敬畏心理的推动下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丰富仪式活动的内容。 仪式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内容体现的,缺乏内容的仪式是令人乏味的。 古代十分注重仪式内容的筛选,如端午节就有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喝雄黄酒、佩香囊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既增加了人们的参与感,又使人们在仪式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 仪式教育要在传统仪式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而使仪式教育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 三要重视仪式教育的层次性。 为了教化民众,古代将仪式教育分成不同的层次。 在国家层面,着重培养民众的政治认同,如举行祭天大典等祭祀活动;在社会层面,大力倡导孝悌、敬老、谦让、诚信等价值观念,如举行乡饮酒礼、射礼、士相见礼等仪式活动;在个人层面,着重培养民众的责任意识,如举行冠礼、笄礼、婚礼、丧礼等仪式活动。 这些仪式活动有的内容已经过时,但有的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经过创造性转化而被利用。 针对不同层面仪式教育的内容应有所差异,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要使仪式教育发挥作用,必须重视仪式的制度设计。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6]在仪式教育的制度方面,要对现有仪式制度进行梳理,对不完善的制度要加以完善,对缺失的制度要加以补充,使学校的仪式教育有一个基本遵循,不可让仪式教育变成“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的无序状态。 对于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要建立相应的仪式制度,使仪式的主题、程序、内容、周期、组织者等更加明确,更具可操作性,使仪式教育始终有章可循,从而达到仪式教育在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目的。 对于特别主题的纪念活动,要制定统一的流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参与者都能接受仪式教育的洗礼。 对于仪式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保证其严肃性、公正性、权威性,任何违反仪式制度的行为都应给予必要的惩罚,使仪式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仪式的有效开展,既要有一定的形式,更要有一定的内容。 仪式内容的科学设计是仪式教育的重要环节。 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仪式的要素、环节和情景结合起来,灵活地根据仪式的形式要求对内容进行转换和调整。 仪式的内容设计要注意丰富性、思想性、趣味性。 只有内容丰富,才能吸引人们参与其中。 如我国岭南地区的烧炮仪式就很丰富,它是人们期盼新年风调雨顺的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 这一内容包括奏乐、祭祖、舞狮、游炮、放炮、抢彩头等项目。 仪式当天,人们会自发来参加这一活动。 思想性是仪式教育的灵魂,缺乏思想性的仪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烧炮仪式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借助仪式也能够融洽乡邻之间的关系,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仪式的趣味性就如同做菜的调味品,加点调味品,菜才能可口。 烧炮仪式中就有抢彩头环节,谁抢到了彩头就预示着谁有好运。 因此,抢彩头环节最为热闹,参与者众多。 高校仪式教育的内容设计应注意将仪式的丰富性、思想性、趣味性统一,从而取得仪式教育的良好效果。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恰当的形式为内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仪式教育应重视形式的设计,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充满好奇心,仪式教育中可运用现代技术,造就声、光、电于一体的场景,使仪式教育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 如学生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通过观看淮海战役模拟场景,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更加感受革命胜利的不易,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 二要注重象征符号的运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价值理念层面,而应化作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符号活跃于人们的思维和想象之中[7]。 如国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通过对国旗象征意义的建构,人们体悟到国家共同体的神圣,并产生对国家共同体的尊敬和向往。 因此,仪式教育要在充分借鉴古今中外将核心价值观符号化、象征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自身特点又具有现代气息的象征符号。 三要注意仪式环节的衔接。 仪式活动包括诸多环节,每个环节要紧紧相扣,顺理成章。 仪式环节的衔接,既要考虑到参与人员的人数、场地等,又要考虑仪式的内容,把不符合仪式教育主题的环节加以删除,使整个仪式活动紧凑、高效[8]。
主题是仪式的灵魂,在仪式教育中,主题设计越鲜明,就越能达到仪式教育的目的。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仪式主题之中,使仪式主题得到升华[9]。 如十八岁成人仪式可以“践行青春誓言,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既契合青年的特点,又引导青年热爱祖国。 又如,大学毕业典礼可以“感恩母校,放飞梦想”为主题,“感恩母校”代表了毕业生的心声,心怀感恩的人,才能热爱自己的母校,热爱自己的师长,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放飞梦想”代表学校和师长对毕业生的期待,期待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展翅飞翔,成就辉煌。 这一主题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毕业典礼很好地融合,从而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 如同一个政党、一个组织需要一面旗帜一样,仪式教育也需要一个鲜明的主题。 主题就是方向,主题就是力量,在主题的感召下,必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主题的提炼要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只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主题,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自觉。 因此,主题的设计不能仅从政治需要考虑,还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考虑。只有兼顾政治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的主题,才是值得推崇的,也是更加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