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大学为主导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战略价值

2019-02-16 12:34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大学国家

郭 宇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部,呼和浩特010051)

1 创新创业是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

1.1 创新创业是应对国际环境挑战的战略性选择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技术的引进和模仿。 借助后发优势,我国产业生态从无到有,从单一化到系统化,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配套最齐全的制造业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国家经济体量的进一步增大,后发优势显现了出来,但同时也使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始终无法摆脱经济衰退的阴霾,中国的改革开放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分享了巨大的全球化红利,但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崛起引发了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文明恐慌和权力恐慌。 新兴大国的出现通常会打破世界格局的平衡状态,李光耀先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就曾说过,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重要大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参与者。 塞缪尔·亨廷顿曾预言,在这样一个文明多元化与趋同化并存的世界里,任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不像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那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重要[1]。 20 世纪80 年代末,中国开始走上商品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增长进入快速通道,同时,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也有大幅的提升。 这种以经济发展带动综合国力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将会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很大影响。 前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在一次演讲中指出,300 年之后的历史学家在解读今天人类发展历史时认为,冷战结束是三流历史事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是二流历史事件,一流历史事件是东方的崛起,东方崛起的代表性国家是中国和印度,尤其是中国。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则认为,中国才是在人类遭遇全面危机之后,能整合世界并给出有效解决方式的文明国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虽然西方国家的看法和观点有所差异,但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就是中国的崛起将是必然的。

1.2 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源动力

1996 年,亚太经合组织(OECD)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提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 每当人类社会发展进入重大转型期,都是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有了充分的认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发明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的程度,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 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换的整体过程,而不是某一个环节[2]。 源于创新能力所创造的财富,才可以持续转化为国家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源于自然资源的财富,将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阻碍。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于20 世纪末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通用要素、专门要素、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国家竞争的比较优势,其中高级要素就是指国家通过长期的生产性投入,培育和创造的知识资本、高新技术和高质量人力资源[3]。 高质量人力资源是社会创造力释放、生产力发展、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根本基础。

2 创新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首要理念

2.1 创新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首要动力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这些理念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 这次全会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创新必须贯穿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始终,创新应当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创新理念在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社会各层面已经形成共识。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18 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国家强则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潮流,才能更持续地为全面现代化提供根本而坚实的物质支撑。 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构筑坚实雄厚的实体经济。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维持现代经济体系的持久活力,关键在于社会能够不断提供具有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职业化创业能力的高质量人力资源。 在当前和未来若干年中,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自主探索、自由创造,充分释放社会个体的创新创业活力,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提高人均产出能力,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增长。 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不仅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还要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国力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富裕、文化繁荣、人民自由的现代化国家。

2.2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集中体现

2010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更是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成为驱动高质量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力量。 “双创”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国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积极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国家行为。

2017 年,由国内486 所高校和4 家相关企业自愿组织、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 其宗旨是联合各高校及相关企业,共同引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共同探索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将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服务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不同创新层级和辐射范围内,通过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积极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 目的是在高校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引入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按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需求去发现问题,塑造学生运用工程学的系统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以职业化的创业方式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商品和社会需求。

3 以现代大学为主导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3.1 现代大学是创造型人才培育基地

现代大学不同于过去的大学,它与工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全球化紧密结合,其本质功能是培养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基地。 无论是文明的传承、知识的创造,还是发展生产力,最终还是需要人来完成,教育仍是现代大学的核心功能。 通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能够提升人均产出,而人均产出的增长不仅取决于一定生存空间内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还取决于人的行为。 经济增长在于将系统性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增加人均资本额,进而增加多种可相互替代或相互转化的资源量。 人类的知识传播不断加速,在于发明了文字符号、科学方法以及借助这两个人类的重大发明而形成越来越完善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出具有推理、提问、实验能力的人。 从20 世纪开始,科学知识成为技术知识的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这一影响的结果,几乎完全依靠现代大学和非商业性研究机构在基础性科学领域坚持不懈地进行自由探索和人才培育的结果[4]。

现代大学脱胎于欧洲中古时期的大学,却真正肇始于19 世纪德国大学重研究的风格,其社会定位是“研究的中心”,认为知识的推广和进展必须采取经验的方法。 大学不再仅仅止步于博雅教育,而得以演化为知识共同体演进的基础性力量。 在科学和人文的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创造,并开始注重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在教育方式上不断自我解放,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都是如此。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为化解地缘性生存困境,凭借军事、航海、工业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实现持续的全球扩张和经济增长。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揭示:“一场西方借以发迹的技术革命战胜了当时所有其他文明,并强行将它们联合成一个差不多是世界范围的社会。”始于18 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电报等技术的发明,显示出技术与工业组织的结合已呈现系统性。 在技术、资本和国家力量的支持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取得整个世界的支配权。 至19 世纪70 年代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技术开始进入知识共同体的核心——科学共同体,与科学一同大规模进入工业。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大规模、多样化和潜在的统一性特点,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础。 美国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国家研究与开发体系的集结点,是科学研究组织结构中的引力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若干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型大学一方面将教学、研究和服务相结合,以研究为重点。 由此基本形成了有明确应用目的、又有基本认知职能,基于科学的技术和关于技术的科学并存的现代大学范式。 技术与科学结合,进而与资本相连,以有组织、有目的的实验方式实现知识的产品化和社会化,并成为一种主导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力量[5]。

3.2 以现代大学为主导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基础

大学始终是一座知识的灯塔,孜孜不倦地在学术领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 大学在寻找更高效的知识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创造性活动的组织关系变革和演进[6]。 大学在保持必要的超然性同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建立以大学为主导而非市场为主导的研究合作、教育合作,形成更多元、更有活力的科技共同体和创新创业共同体,成为其国家竞争力的源生性动力的源泉。

进入20 世纪,科学教育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现代大学是科学教育生态价值链的末端,也是最终将人塑造成为有创造力并实现知识创造和积累的场所。 科学发现和高技术创新现在已不能靠科学家或是创新者个人的努力实现,而是要由一名或多名科学家带领的团队,经过协作运行的实验室完成。 到今天为止,创新已经不再是爱迪生时代为了找到适合的灯芯材料,在实验室里采用不断焚烧东西的方法去发明,这几乎注定是徒劳的[7]。 因为现今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暗物质一类的超微观结构层面,这样的研究必须以深厚的科学素养为创新前提才能完成。 随着科学研究和重大创新所需的系统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基础性科学领域和很多前沿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大众的理解力。即使是科学家,也很难像科学前时代的先辈那样精通各类专门知识,因为知识在纵深维度上已经高度细分,即使是某一专门学科内部,知识的纵向积累也已达到很高程度,对整个人类的系统科学知识形成了高壁垒。创新壁垒的形成正是由于掌握核心知识的难度和能够参与讨论与合作的难度都显著提高了,进而巩固并强化了现代大学在知识系统性、复杂性和科学研究方法领域所具有的优势。 所以,现代大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知识共同体、科技共同体以及创新创业共同体的主导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体大学国家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留白”是个大学问
爱的共同体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