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

2019-02-16 08:51赵金科
关键词:五四运动精神

赵金科,李 明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首建国70年的发展历程,结合新的社会条件和新的历史特点,我们应认识和把握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的长距离中梳理五四精神的历史逻辑、追寻五四精神的实践逻辑、探寻五四精神的理论逻辑。与此同时,遵循研究“五四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同研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的原则和方法论[1],以便从历史、实践与理论的高度揭示“四个讲清楚”的密码,深刻体悟五四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新时代激发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爱国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源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涵养五四精神的源泉,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发挥五四精神凝聚力、感召力的功能。近代以来,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西方列强的侵略带来的民族耻辱对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造成了严重损害,尤其在五四运动时期,“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提出点燃了民众的怒火,民族危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斗志,激发了仁人志士启蒙与救亡之心,提出强烈的革命要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四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日本政府以及部分西方人士将五四运动定性为排外主义,实际上我们只是反对侵略行径和不正义的战争,这代表了中国人的民族心性和正义感。与此同时,在爱国精神的激励下,知识分子、学生以及工人阶级纷纷走上街头,凝聚成最强、最有效的社会合力,并在道路探索中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独特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因此,它的具体内容表现为拥护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此外,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强大的民族基础上。面对不可逆的世界全球化浪潮,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我们更要紧绷政治意识这根弦,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正是爱国主义现代内涵的重要表现。概言之,爱国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共通的最大共识,是连接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纽带。

(二)进步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基本方法论

进步代表着五四精神的方法论和前进的方向,可以理解为不断要求精神进步,不断进行变革、创新的方法论指向。在五四运动时期,无数进步青年作为朝阳、热血与活力的代表,他们与“进步”精神一道成长,促进自主、自强等进步意识的培养,以思想、文化和政治的变革为方向,敢于探索,敢于打破因循守旧的思想,并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如在新文化运动的第二阶段,他们打破偏执守旧的民族主义,秉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力求从中找出具有肯定价值的精髓。概言之,五四精神是一种革故鼎新的精神,更是一种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3]其中,“彻底地不妥协地”深刻揭示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凸显出五四精神不断要求进步的基本诉求,更代表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进取”精神不仅代表着创新力,而且代表着奋进的行动力。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党和国家不仅要学会因时变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勇于自我革命,加强思想建党,而且要鼓励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客”精神,并基于“实干兴邦”的方法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寻求正确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那样:“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4]此外,青年作为祖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朝阳力量,与国家的进步一道成长,要勇于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塑造具有时代光芒的民族精神。概言之,进步精神不仅是国家追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敢想敢为的具体体现和方向,更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基本方法论。

(三)民主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民主是五四精神的两大核心之一。在五四运动时期,先觉知识分子不仅关切着国民自由意识的生成,更时时刻刻期望着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昌盛。五四时代的先驱者推崇自由的人生观,表明独立自主的意识是人获得创造性的前提,它对国家民族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胡适先生所言:“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5]在秉持人应该具有独立自由意识的前提下,他们提出了挣脱旧秩序桎梏的主张,带领中国民众经历了思想的洗礼,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换言之,这一时期,是否能够指导人民群众从旧伦理、旧制度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已然成为衡量民主的重要标准。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中“民主”不仅是指制度层面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更包含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在社会建设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要注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6]35-36概言之,民主为人民提供自由的意识、民主的权利以及主人翁的地位,是人民幸福的坚实保障。

(四)科学是推动国家富强的强大动力

科学是迷信的对立物,是五四精神的另一核心内容,发挥着改造社会思想、推动国家富强的功能。科学精神代表着一种理性的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五四先驱者主张反对封建主义,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陈独秀主张基于自由意识的科学精神,认为科学精神引导着社会的思想变革。他观点鲜明地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7]这表明“科学”的提出冲击了人民大众固步自封的思维,打破了画地为牢的社会心态,动摇了儒家思想在旧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进而为后来中国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思想层面的道路,营造了宽泛而自由的条件,并最终在实践的检验下,使得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科学不仅指科学的信仰,更有科技的创新发展的内涵。回顾我国自近代至今的道路探索以及发展历程,实践证明,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并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发展突破时刻牵动着经济的深刻变革,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高精尖创新领域的掌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那样:“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8]概言之,坚定科学的信仰,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

总而言之,五四精神是一种升华了的爱国精神,它融合着热爱祖国、积极进取、劳动创造以及自由平等的真善美等积极因素,在我国发展进程中迸发出磅礴而充满朝气的精神力量。百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之时,我们应该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斗争;在新时代,当中国面临新矛盾、新问题之时,我们应该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奉献中感受幸福。

二、五四精神的生成逻辑

五四精神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辩证性的历史过程,更是一个动态性、多样性、包容性的丰富发展的过程。它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门槛的客观必然性的实践成果,是我国各个时期仁人志士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体现,更是承续中国精神和近代人民斗争实践精神的历史逻辑、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逻辑以及植根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的实践逻辑进行综合作用的有效结果。简言之,探索五四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对进一步明晰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提供了重要的逻辑思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五四精神的历史逻辑

1.五四精神: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SiBCN陶瓷先驱体的分子量一般都达到了百万级别,而如果完整的对其进行分子模拟研究,将会产生大负荷工作量,而且计算时间也会相应的变得很长,而且如此巨大分子量的计算会导致计算机死机、奔溃,同样的这种计算所得到的结果也存在很大的误差。有研究表明,在计算模拟的过程中,建立的单胞来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的结果仍然能够符合准确性与要求[6-9]。所以我们在materials studio建立具有周期性的SiBCN先驱体的单胞初始模型,并同样的在Forcite模块下进行稽核结构优化,优化后的模型如图4所示。

五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追溯中华爱国主义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从国土情怀寻根层面,以优越的自然地理为基础的生存环境养育了中华民族,培养了人们浓浓的“乡土爱”情感;从心理建设层面,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下的家庭结构在民族心理层面有着无形的凝结人心的作用;从中华民族精神具体体现过程层面,无论是孔子“自强不息”的定见,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或是范仲淹等爱国人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天下为公”的民族情感,都有利于培养中国民众的“国格”和民族认同感,也为五四精神基本内核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概言之,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灵魂,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生命源泉,在五四精神中以“进取”为表现形式而存在,并展现出自我革新的精神。

2.五四精神:近代人民斗争实践精神的赓续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两大基本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中国近代首要任务是前者,进入现代的主要任务是后者。以五四运动为界标,可以将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爆发前。翻开中国的近代屈辱史,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压迫,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开展了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自救运动。其中,辛亥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虽然从根本结果来看,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但是打破了中国统治者和民众“天朝上国”的美梦,刺激了麻木的中国人,使其产生了民族危机和民族担当意识,催生了一批担负起救亡图存历史大任的先进中国人。第二阶段:五四运动兴起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的思想变革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大规模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和精神氛围,而且为早期中国共产党骨干成员的培养奠定了阶级基础。经过五四运动思想革命的洗礼,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五四精神的先觉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而且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大思潮在中国崛起。尤其是李大钊同志,在中国大地上,他是思想界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点燃了火种。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并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形成初步共产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准备和阶级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9]。概言之,爱国情感和改革进取精神随着中国殖民化、封建化的过程非但没有淡化,反而愈加坚挺和炽热,最终引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五四精神的理论逻辑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向西方虔诚学习,但是陷入“老师打学生”式的困境,而欧洲贫富差距悬殊的境况也使得人们对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产生怀疑。就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送至中国,为五四运动时期迷茫的人们带来了希望,更为我国的未来走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在早期,李大钊就曾在《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文中庄严宣布:“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0]此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时期,却在五四运动中得以广泛传播,这值得我们探究。弄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且有助于“讲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1]。从崇高理想出发,马克思在17岁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即“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1]。这与五四先驱们的思想不谋而合。李大钊曾指出:“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12]这表明他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以“互助、互爱,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为基本特征的模样。从争取独立和解放方式的角度,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发表《共产党宣言》,全文共32处观点明晰地使用“斗争”一词,并开宗明义地对社会历史做出判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3]31,充满了斗争精神。具体而言,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作出解释:“……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者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4]他们阐明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天边的晨曦,为五四运动中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指明方向,这也是与五四运动中展现出的“彻底地”自强不息的精神相一致。与此同时,共产党人不仅提出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13]66,更是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3]52,观点鲜明地指出了暴力革命是在现存的环境下人类生存和解放的唯一方式,这与当时五四运动时期反帝反封建,即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有相似之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五四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五四精神的发展为共产党今后走革命道路做了精神层面的铺垫。

(三)五四精神的实践逻辑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以三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第一大历史时期:1921年至1949年,无产阶级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历经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其间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贯穿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完成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以及自己的主人。概言之,中国完成从此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不仅是基于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的共产党的领导,更是对五四精神内核的有力接续的结果。第二大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时期,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与此同时,以独具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这不仅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更加坚定了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开拓出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概言之,在完成社会主义的革命行进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革命进取、探索精神是对五四精神的践行。第三大历史时期: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开创、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党和国家经过艰辛探索、实践,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也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政治指引和智力支持,增强了“四个自信”。最终,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坚持实施对外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思路,我国不仅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诞生至其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共产党执政地位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概言之,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和人民展现的巨大的政治智慧、理论建设、实践勇气以及精神风貌,是五四精神在新时期的新表现。

此外,从现在到未来,仍然要继续发挥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呈现新的历史特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从方法实践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是踏上新征程的开端;从精神指导而言,以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等时代精神作为五四精神的核心价值的体现,它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它的有效弘扬有助于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19因此,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重大任务,在明确的目标下,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并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精神创新。概言之,五四精神新发展的进程状态不仅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薪火相传的过程,而且更有利于“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讲清楚为什么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

三、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远去,五四精神却不会随风而逝,它与时俱进的发展正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五四精神的精神内核被有效地一以贯之,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精神的精髓,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活力与动力。

(一)践行五四精神的爱国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人世间最朴素、最深沉的情感,亦最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在新时代,我国对内面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对外正经历经济全球化、国际交往频繁化的复杂境况,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代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渴求愈加强烈,这是爱国主义体现出的新价值诉求。

第一,爱国精神深深熔铸于党的性质和宗旨之中。回顾百年历史实践,坚持党的领导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得以成功进行的重要经验之一。从党的执政地位着眼,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道路、制度、理论以及文化等全方位的力量支撑,高效整合了社会建设的有效力量,而且为在形形色色的思潮中挣扎徘徊斗争的人民点亮了前行的明灯。诚如邓小平所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16]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掌舵人,党必须掌握价值观念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进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系,培育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五四先驱以济世救国的情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激发自身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运深深融合在一起,自觉投身社会革命的探索之中,这对新时代的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我们要树立维护民族利益与国家尊严高度一致的坚定信念,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自我价值,筑牢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坚强壁垒,从而进一步为宏大目标的实现提升民族凝聚力,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社会合力。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概念,它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这是对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辩证统一关系的完美解读。

(二)保持五四精神的进取魅力,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五四先进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展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以及自我革新的进取精神,在当今中国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自我革新是党时刻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动力。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迈入深水区,社会转型进程中各种矛盾凸显,亟需党树立自我革新意识,完善党的建设,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畏困难、不怕艰苦进行积极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对策,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有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17]党以自我革新的勇气直面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重问题与困难,力求去顽疾、破旧制、正风气,进而为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第二,创新意识是国家永葆生命力的不竭动力。视角推至现代中国的发展,创新是推动我国发展挺进新时代的通行证,从国防力量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高到科研成果的产出等,无一不与创新因素息息相关,而科技创新更居于创新各个领域中的核心地位[18]。因此,想要避免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阿喀琉斯之踵”,基于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境况,我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效结合,进行思想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培养创新人才,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击破“强制技术转让”论。此外,理论、制度和文化也需要进行“中国叙事”式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从理论、制度以及文化层面终结西方“元叙事”,走出中国气质、中国特色,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

概言之,坚持自我革新、创新发展意识,是分析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基本经验,也是基于现代发展环境的变换而必须明晰的发展指向。在新时代,党通过革新、净化等自我完善的途径,以及打破思维定式的方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论探索,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革新意识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利于党提升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而且也有助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把握主动权,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三)继承五四精神的青年活力,焕发社会朝气

毛泽东曾指出:“现在定了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这是很对的。”[19]他不仅肯定了五四运动,而且指出青年在五四运动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他们反帝反封建的坚定决心,承继他们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培养当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奋斗青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20]“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样,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历来都是把青年作为重点来抓,因为他们直接关系着国家建设力量的强弱。”[21]当代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传承中国道路,发扬中国精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聚中国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建言献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概言之,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走向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展身手、完成心中抱负的重要机遇,而作为华夏儿女一份子的青年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也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未来走向密切相关。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发挥知识青年的行动价值,为保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断提供新鲜血液。正所谓:“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四)发挥五四精神的民主价值,汇聚社会力量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青年能够认清当时的严峻形势,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弱小,探索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在1919年5月4日当天,北京学生就向全国各界发出通告:“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齐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22]自此形成“三罢”高潮,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实践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即实现民族独立、解放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的成果。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建设、改革的有力推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之所以如此平稳迅速,关键在于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制度层面来看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基于国体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充分体现出我国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维护,显示出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价值。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3]。

第二,筑牢问题导向意识,了解、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新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党和国家要顺应人民需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得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进而更加坚定拥护党的政策、方针,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发展改革为例,它的成功提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样板,推动了我国农村改革的进步。这提醒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弘扬五四精神的理性价值,坚定科学信仰

在时局维艰的五四时期,有的知识分子即使面对各种困境,仍然坚定科学信仰不动摇,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探寻真理、追求真理。正如鲁迅所言:“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24]因此,“真的知识阶级”面对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选择将个人荣辱得失搁置一边,团结起来与沆瀣一气的反动势力、落后思想作斗争,而心中积极寻求真理的热忱就是支撑他们进行革命的信念。

第一,从实践中不断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在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思潮借助全球化浪潮不断涌向国内,我国再一次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关口。这一时期,五四先驱者追求和捍卫真理的坚韧态度不仅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更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提供正确的判断。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实行价值观渗透的局面,党和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我国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精神内核贯彻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应新时期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完善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社会建设,指明国家发展的方向。这不仅促使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有利于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增强中国的价值观自信,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概言之,要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磅礴力量,体悟五四精神的推动力,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人民群众补足精神之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能量。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精神
百年党史(二)五四运动举大旗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