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被称为“国饮”。茶品名是传递产品信息、树立和推广茶品牌的重要方式。目前关于茶品名的研究较少,国内没有涉及此范围的专著,多数文献也仅仅是在描述或归类茶品名,从语言学角度对茶品名进行分析则更少,且未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茶品名的文献。蔡浩清(1981)、倪德江等(1995)、张明汉(1998)、李盛仙(2004)和程柱生(2010)对茶的取名原因和命名的特点进行分类,但重合点较多。尽管已有研究对我们探究茶品名的构成和含义有所帮助,但这些研究尚停留在描述茶品名和解释其语义构成的语言表象层面,对于茶品名的研究需从更多方面和角度进行。
商品命名既属于命名学范畴,又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即“现实—认知—语言”。因此对于茶品名命名的研究更应该探究其认知和文化理据,增加理论研究的宽度和深度。曹蕾[1]对收集到的668条茶品名进行分析归类,发现茶品名包括类名(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再加工茶)、专名(地名、山名、水域名、寺庙名、景观名、茶场名、茶树名、人名、品牌名、茶名、少数民族名)和区别名(颜色、形状、质料、时间、生长环境、原料、品质、感觉、加工方法),并总结了茶品名使用的9种结构模式。由于其对茶品名的专名、区别名和类名的统计非常的全面和详尽,本研究不再重复收集、整理和归类已有的茶品名,在上述文献基础上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观、突显观、注意观理论,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探讨茶品名的构成来源、成因和途径。
语言主要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这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语言的体验观[2]。人们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是形成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的基础,因此我们大部分推理的基本形式都是以人为中心,依赖于空间和身体,通过映射和映合的方式发展到其他概念域,从而来认识世界。
人们通过观察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颜色归类出中国传统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和青茶/乌龙茶。绿茶冲泡后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红茶的特征为“红汤红叶”,黑茶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黄茶的干茶和冲泡出来的茶汤都是黄汤等等。基本颜色范畴是神经生理、身体经验和认知体制的产物,因此六大茶类的命名正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茶品名的专名和区别名大多来自客观现实世界中的各类事物,或是对茶农劳作的直接描述。地名(“西湖龙井”“祁门红茶”“屯溪绿茶”等)、山名(“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水域名(“太湖翠竹”“天目湖白茶”“汉水银梭”等)、寺庙名(“大佛龙井”“惠明茶”等)、景观名(“宝顶绿茶”“南安石亭绿”等)和茶场名(“狮口银芽”“邓村云雾”等)都是茶叶的直接来源地和茶农生活劳动的场所。用采茶时间(“洞庭春芽”“龙华春毫”等)、生长环境(“庐山云雾茶”“武夷岩茶”等)和加工方法(“六安篮茶”“竹筒茶”等)来为茶叶命名是人类与客观现实和大自然互动的最直接表现。
茶品名作为特殊语言,人们对其颜色、形状、质料、原料、品质的描述通常会更多地注入人的主观想法、感受和文化特征,因此多使用隐喻的方式为茶命名。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隐喻的映射不是任意的,基础是人体的经验,根植于人体的日常经验及知识,是主、客观的互动性体验。例如:白茶中的“白毫银针”,“毫”指白毫披身,“银”指颜色银白,“针”指形状如针,故名白毫银针;“遂昌银猴”,因形弓弯似猴,身披白毫如银而得名;“金坛雀舌”以其形如雀舌而得名等等。茶的颜色常被喻为翠、玉、碧绿、雪、银等,形状、形态被喻为眉、片、须、雀舌、月牙、剑、峰、针、珠等,茶的香味被喻为玫瑰、兰花、梅等,这些皆是命名过程中使用隐喻的结果。这种方式可将具体事物形象化,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的选择不是任意随性的,除了二者之间存在相似性外,还需借助人体经验、日常经验及知识,是主、客观互动性的产物。
凸显观认为,信息的凸显程度是语言组织者语言选择与安排信息的决定因素[3]。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突显”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当我们观察某个物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方向和聚焦视点集中在这个物体上,将其视为图形,把物体周围的环境视为背景。图形具有形状、结构、连续性等属性,而背景通常是没有形状、无结构、具有均质性,且图形处于背景前面。凸显原则表明,图形具有知觉突显性,在感知上比背景更突出,人们感知和记住图形更为容易[4]。
首先我们需知道,当我们观察茶叶这个具体有形的物体时,它的颜色和形状是最直观、最突出的属性,也是品饮者的“第一印象”,因此人们在为茶叶命名时凸显其颜色和形状者居多,按颜色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绿、红、黑、黄、白、青),六大茶类中都用到了表颜色和形状的指别词,并且使用频率最高位于前两位。相对于颜色和形状,茶叶的产地、采茶时间、生长环境、原料、品质、感觉、加工方法等都是无形状、无结构的因素,被弱化处于背景中。以上是基于位置本身的客观凸显,还有基于使用者的主观凸显等同于主观注意。
注意观认为,人类的语言表达实际上只反映了事物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部分[3]。人们的体验和经历过程中,事物的一些部分容易引起人不由自主的注意,人们就会使用语言的形式结构对这部分进行描述,也就是认知主体在组织信息时注意力的分配[5]。基于事物本身的注意为客观注意;基于个人喜好、强调和熟悉程度的为主观注意。主观注意和主观凸显是一致的,在形式表征中很显著,并制约着语言的形式结构[6]。
茶品名多冠以地名、山名和水域名,以识其产地,这绝非是这些产地处于客观的凸显位置,而是出于命名者的主观强调和注意。地名越大,涵盖的区域越广,茶的产量较高,是一类品质优良茶的统称,或可称为‘大众名茶’;如地名小至一乡一村,甚至一峰一坡,其品质越见优异。产量少,而其茶愈见珍贵[7]。如冠以地名的“大庸毛尖”“上饶白眉”“遵义毛峰”“贵定云雾”“政和龙芽”“安溪黄金桂”等等。自古流传着“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因峻岭沟壑的温和气候与适宜光照是茶树生长的优良条件,所产之茶多为名品。如“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因其茶树生长于福建祟安武夷山的山坑岩壑而得名。地理及自然条件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茶名中冠以地名,可提高茶叶身价。另外“名寺出名茶”“茶禅一味”,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命名者的这种主观注意借助寺庙的名气和中国禅茶文化的影响力铸就经典茶名。如“感通茶”是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因产于云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同理,茶品名中的“芽”“叶”“茗”突出茶叶的原料;“春”“茯”“谷”“老”“古”“百年”“陈年”等采制茶时间突出茶的品质和珍贵性。不同的加工方法造就了茶叶的不同口味,命名者此举是为了强调加工方法或加工工具的创新或独特;如“涌溪火青”突出茶叶制造时“烚青”的工艺;“六安篮茶”强调茶叶紧压后以竹篮盛装等等,这些都是命名者的主观注意和强调的结果。
茶品名除具有指称功能外,其隐含的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更值得我们探索和鉴赏。语言根植于情景、文化和历史知识之中。汉语本身是一种与文化关联性很强的语言,文化蕴涵较大。茶品名命名过程中主要受到名人、文学作品如古诗词、民间传说和神话、宗教(佛教和道教)和少数民族等几种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
以人名命名茶品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有的用到名人的名字以表纪念,如“沫若香茗”(郭沫若)、“文君嫩绿”(卓文君);有的使用了茶产品创造人的名字如“太平猴魁”(王魁成);有的按传说中流传下来的人名来命名,具有一些传奇色彩,如“老竹大方”(有一僧人名叫比丘大方,曾在徽州款县南乡老竹岭之上的大方山创制大方茶)。
中国咏茶的诗词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数目庞大,内容丰富。开发茶诗的利用价值除了研究茶的功效、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外,茶诗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茶的命名。如“湘波绿”出自北宋词人张先的著名词《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蒙顶石花”因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中的诗句“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而得名。古诗词意境令人神往,语言优美,命名者将茶产品与古诗词相结合完全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可以提高茶产品的档次,彰显茶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文化品位,提升茶企业的形象,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引起消费者内心的共鸣。
传说多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使用传说为茶产品命名可以增加产品的历史感和传奇色彩,当茶名的传说与古代帝王有关时更能提升产品的质感,引起消费者的好感。如乌龙茶极品“大红袍”得名于传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赴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和尚将其所藏茶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丁显前来致谢,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茶禅在特性上有相同之处,茶禅文化长期融合发展,联系紧密,“茶禅一味”“和敬清寂”为茶禅文化的经典话语,如“普陀佛茶”“大佛龙井”“安溪铁观音”“铁罗汉”“梵净翠峰”“道僧天云”“武当道茶”等。
因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环境适合茶叶种植和生产,人们在茶品名中直接加上本民族的名字,给这种具有特色的茶打上自己民族的烙印,如“藏茶”和“土家莓茶”等。
商品命名归属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现实——认知——语言”揭示茶品名的命名过程绝非任意随性,而是有理可查,有据可循。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观、突显观、注意观理论,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探讨茶品名的构成来源、成因和途径,研究发现茶品名的构成大多来自客观现实世界中的各类事物,或是对茶农劳作的直接描述,是人类与客观现实和大自然互动的最直接表现,隐喻的使用也需借助人体经验、日常经验及知识,是主客观互动性的产物。人们会在命名过程中通过客观凸显和主观注意来组织和分配信息,以达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最后茶品名命名还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