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治理新理念新思想研究

2019-02-16 06:10刘殷君
关键词:特色思想发展

刘殷君

(兰州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站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社会发展,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各地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新理念和新思想,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在完整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从理论层面来看,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不仅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在中国的创新与变革过程中,完整地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讨了中国社会变革之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后,提出了国家社会建设思想,指出未来社会建设一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新时代,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建设的思想,体现了人本主义价值观。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法治为主,以德育人,以法治国,强调应当通过民主协商制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治。列宁认为,只有依托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才能将社会一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国家和政治的长治久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邓小平曾明确表示,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都不能忽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且必须将民主法制建设放在社会治理的首要环节上。中国未来的社会治理,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论述了加强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政策,及其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领导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习近平围绕中国基本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为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仅继承了中国历代领导人提出的治国思想,更拓展延伸了社会管理思想,开创性地将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其实质是在社会管理思想基础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管理格局。这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举措,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引向深入之举。其展现出来的治国理政内涵,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融合发展。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多变的国际局势,复杂的国内环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反思世界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带有批判性地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体系,实现了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升华。这是从中国社会实践出发所提出的一条具有独创性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这一重大科学判断,提出了实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和我国社会治理的现实状况息息相关。现实社会中,社会经济体存在的矛盾复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的经济结构进入了重要转型发展期,因一些陈旧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导致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社会矛盾风险激增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在这种新形势和新任务下,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思想,不断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使社会安全稳定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表明了我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问题的高度重视,为创新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作为动力,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作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构。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最终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国梦。

社会治理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发展,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保证,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的伟大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髙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立足我国的具体国情,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顺应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新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思想和方针,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治国理政新战略,勾勒出了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蓝图,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这些新思想和新理念,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在顶层设计上,强有力地助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重点强调指出:“我们未来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是中国未来不懈努力的基本目标。”[1]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渴望和热情。中国梦凝聚着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心血,回应了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殷切期盼,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一面精神旗帜,是我国一切奋斗的终极导向,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决心和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提出,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改善民生。[2]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构建健全科学的社会制度体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充分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在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时,绝不仅仅只是衡量这个社会的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而是应当检验这个国家是否已经完美地解决了社会民生问题,这个国家的社会群体是否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一切政策和制度,都以解决人民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主。只有真正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创设美好的生活环境,才能实现社会改革目标,才能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中国共产党必将长期执行改善民生的工作,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必须将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未来社会治理的首要目标。”[3]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共中央对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视,标志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看待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想人民所想,听人民所听,回应人民的期待。在养老、教育、劳动、医疗、居住等各个层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全体人民才能享受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解决我国存在的严重的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只有真正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必须确保中国社会体制和中国经济体制的适应性,并以此为依托,全面创新中国社会治理体系。

民主和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核心内容,实现民主法治,才能够实现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完全依靠行政化手段,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社会治理问题,只有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才能提高中国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要前提就是实现民主法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将社会民主法制建设放在头等地位。他在多次重要论述中,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方针和指导意见。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并无经验可循,这就要求我党必须在实践中总结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总结中国历代领导人所提出的中国治国思路,以实现民主和法治为前提,强化社会主义生命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实现推进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国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先锋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中,逐渐找到了中国的发展之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未来中国还需要从各个领域出发,实现中国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真正解决中国在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荣辱观。[4]随后,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倡导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个倡导”。[5]中国共产党从思想道德建设角度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这也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治理之间紧密相关。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追求就是实现社会和谐。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极为密切的关联,而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决定该社会的稳定和谐水平。[6]只有当全社会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共同的思想理念时,才能够将全体人民的智慧结晶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和谐。因此,社会治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功能和内在理念上有着极其深刻的一致性和共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的精神向导,是我国社会治理得以顺利实现的灵魂所在,对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建构功能,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同样,社会治理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和谐良好的秩序,只有当社会全体成员民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当中,做到内化于心后,才能外化于行,从而减少价值间的冲突,以达到价值共识。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社会治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提升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自觉性,加强和谐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切实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维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快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的现实意义

理论只有反映指导现实才有创新的意义。值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时代背景,为促进中国和谐健康发展,法治社会建设,复兴中华民族提供了方向和指导意见。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贯彻落实,能够切实提高我国的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科学解决我国的社会民生问题和治理问题,进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和法治社会的美好梦想。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核,是在社会环境变化和转型中依据时代特色衍生的治理体系,是对于社会治理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对提高我国综合治理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国治理理念的创新和改革方案,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智慧和方案,已经并必将继续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已经也必将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做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是中国全体人民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前景,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现状的批判和深度思考。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从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提出了能够彰显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治国理论,符合中国实际,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情结。

猜你喜欢
特色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