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9-02-16 05:41朱进进
关键词:生产力发展教育

朱进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者就一直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围绕着这个理论,理论界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整体来说,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时代价值这一论断是一致认可的,但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时代价值存在的合理性,却没有给出全面细致的分析。本文在简要概括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我国人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存在的现实性并进一步探索其实现途径,为肯定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目前,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界定、本质、内涵、理论基础、客观规律、人的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的提炼,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发展的最终理想状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理想状态的表述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划分了人类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2]52。结合这两处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可知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人的发展的最终理想状态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自由的发展蕴含在全面发展之中,指的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括起来,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人的需要、能力、自由个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由私有制所决定的旧的社会分工是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3]18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角度对社会分工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使人成为片面的人,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并且社会分工会直接导致劳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这里所说的社会分工指的是职业分工、城乡分工、体力和脑力劳动分工这样的旧式社会分工。因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彻底消灭私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最根本条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和力量。马克思非常重视物质基础在促进人的解放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考察生产力发展与私有制及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普遍化的程度、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作为阻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便会被消灭。除此之外,他们还指出生产力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增加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2]203。

第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基本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个人要发展,就必须实现社会关系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性,而人的社会关系、能力的全面性,又是建立在生产关系极大丰富之上的,因而他认为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4]。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对人加以改造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多部著作中多次阐发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马克思还特别指出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列宁也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曾主张要通过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过全面训练的人”[5]。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现实性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尚未实现

用唯物辩证法来考察我国人的发展问题,我们就既能够看到我国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能够看到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尚未实现。我国人的发展的不够全面的问题,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来分析。从纵向层面来看,即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受具体历史阶段下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综合条件的制约,我国人的全面发展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从横向层面来看,即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的发展还并不全面,这种不全面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就整个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的区域、层级不平衡;第二,就个体而言,人的需要、社会交往、个人能力、自由个性的发展还不充分。不论是纵向宏观层面还是横向微观层面的人的发展的不全面,都严重制约着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步伐。本文将重点分析横向层面的人的发展不全面的现状。

1.人的发展的区域、层级不平衡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发展的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人的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人的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表现在生存、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和社会关系互动的不平衡两个方面。

首先,在生存、发展条件方面,城乡、区域、城乡内部的阶层之间人的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都比较明显。就城乡而言,城市的生存、发展条件明显高于农村,城市集中了比农村更多的、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同时在文化风貌方面,城市的文化风貌也更为先进,而在农村,各种封建观念如男尊女卑、婚姻包办、等级观念依然大量存在。就区域而言,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越容易聚集良好的教育、医疗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资源,因而东部地区的生存发展条件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优于西部地区。就城乡内的不同层级而言,层级的高低一般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富裕阶层的居民所拥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如医疗、教育等一般也会明显优于贫穷阶层的居民。

其次,在社会关系互动方面,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区域之间不平等互动现象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乡村之间、东中西部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资源如人力、资金、产业之间的流动性也日益增强。然而这种流动对城市、东部地区的益处远远大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更好的资本、人力、教育、医疗、服务等社会资源都主要流入到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乡村和中西部地区拥有的资源则相对匮乏,因而城市和东部地区拥有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和乡村拥有的各项条件则相对落后。

2.个人的发展不全面

从个人层面来看,人的全面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社会交往、能力、自由个性这几个方面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依然不够充分。

在人的需要方面,首先,就物质需要来看,虽然“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这种进步从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可以看出,但同时我国仍然存在少部分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其次,就精神需要来看,由于一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够协调,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人民群众多元、丰富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而且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部分人走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沉溺于物质享乐中,不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提高,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再次,人们对参与政治和实现表达意愿的需要、对完善社会保障的需要、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对食品安全的需要、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等也有待于得到更好的满足。

在社会交往方面,整体来说,随着交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范围在迅速扩大,人与人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互利互惠、平等合作、友善竞争的良性社会关系。但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社会资源还不够丰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竞争也日趋激烈。另外,受物质利益的驱动,拜金主义思想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客观上加剧了社会中的一些矛盾。

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近几十年来,虽然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民的综合能力和社会素质也大大提高。但是在传统思想的制约、市场经济导向、政府引导不足、用人体制不完善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培育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存在重专业发展轻全面发展、重学历轻能力、重科学轻人文、重人的工具价值轻人的目的价值的倾向,从而导致人的素质培养的片面化。

在自由个性的培养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现阶段不够发达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中的优质资源仍然有限,为争夺优质资源,部分人难免会攀附或运用权力、金钱、关系等来达到目的,受到权力、金钱、关系等的支配,而这势必导致这些人难以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发展自己的自由个性。

(二)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因依然存在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以及无处不在的人的片面发展的现象的考察,得出了人的片面发展源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基础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社会分工。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因而需要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前提是确认财产私有,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显在的私有和潜在的私有”[7]。因而,我国现阶段仍需要长期发展私有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私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能否定资本的逐利性,不能否定私有经济的剥削性”[8]。不可否认,私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私有经济及私有成分的存在,私人资本追逐最大利益的本性必然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金钱化、人们可自由支配时间的缺失、人的自由个性的扭曲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对于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而言,他们的需要、能力、自由个性、社会关系还得不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满足。

另外,马克思曾指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3]537就当前的社会分工而言,虽然社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的发展,但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绝大部分分工还属于非自愿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的存在必然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分工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重点发挥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作用,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事业的进步。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马克思始终把发展生产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和最现实的基础。同时,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将最终消灭私有制经济和旧的社会分工,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彻底铺平道路。因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理念又是具有根本性与全局性指导作用的宏观战略,是引领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上,因此我们要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根本理论指导,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开放”分别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创新”不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且也是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灵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自由意志、人格和精神,为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最核心的动力。另外,由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还有利于增加人们激发自身创造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闲暇时间,因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今天,开放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秉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和治理的各项事务中去,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地位和制度性话语权。“协调”“共享”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阶层之间的均衡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要重点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保证“新四化”的同步发展,积极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同时要不断完善各项社会制度,维护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局面。“绿色”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问题,是保证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因而我们必须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形成。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方面,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制于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刺激创新、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采用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质的区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能促进资源有效合理配置、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要、提升人的能力、健全人的人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因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物的追求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弊端。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消除这些弊端,就必须保证人对物的控制和支配,也就是要不断增强经济制度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完善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牢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丰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加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以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都要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要更加注重公平,缩小不同群众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培育社会力量等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二,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不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享受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切实参与到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事务中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谋发展,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尽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而,我们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主人翁地位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另外,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顺利施行,我们还要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地位,坚持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三)发挥教育的重大作用,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石和重要条件,教育工作的科学推进肩负着塑造人们的正确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即“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围绕着这个发展方向,我们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主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实现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质相结合、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高水平发展,促进学生的需要、个人能力、社会交往、自由个性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进步。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和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有力地遏制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层面的规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个层面的规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和精神动力。因而,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尤其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这三条路径来引领青少年学生自觉维护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以实现大学、中学、小学的德育一体化为目标,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心理疏导,“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可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养成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合力作用,通过具体化、形象化、日常化、生活化的价值观教育形式,创造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生动真切的实践体验,在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育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育德及育人能力,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强有力的主体。

四、结语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人的全面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境,因而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人的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不断接近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是最有可能尽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国家,因为我们具备世界上最优越的社会制度,这些制度能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丰裕的条件和最和谐的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生产力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