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庆,孙中锋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有着庞大的老年人口,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快、养老基础薄弱、高龄与失能态势严重以及“未富先老”的特征。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养老问题便是目前面临的首要突出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机构养老无法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于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兴起。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存在多样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养老助老理念缺乏等困境。社会工作介入不但有助于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特长,连接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养老即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形式。由于我国尊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以及人口预期寿命较低等原因,养老问题一直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今社会问题的焦点。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对养老服务研究的热潮。陈赛权认为,“虽然学者们各持其说,但养老模式仍不外乎以下几类:完整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不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等。”[1]施学莲认为,如果独生子女及他们子代之间相互通婚,并且假定他们每代均以25岁为育龄期,平均预期寿命为75岁,从理论上推估,一对25岁的青年夫妇在抚育一个孩子的同时,就要赡养四位50岁、八位75岁的长辈,这显然是家庭养老难以承担的压力。[2]因此,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转变以及中国“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价值观念的淡化,家庭养老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养老的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养老服务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09亿,65岁以上人口达到1.5831亿,而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服务床位712.2万张。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由此可见,社会养老明显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龚关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以老年人生活的社区为依托平台,整合社区和社会化资源,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服务。[3]
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整体起步较晚,如今依旧处于起步阶段,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只能在摸索中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法规政策,加上法规政策本身的滞后性,因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规政策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另外,法律与政策的一致性是建立居家养老体系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因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很多阻碍,严重影响服务的质量。[4]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公益基金,而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政府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巨额的养老费,从而导致资金缺位,不能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从服务内容来看,依靠政府有限的经费投入,最大程度上只能满足经济困难老人的需求,而对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老人就难以提供专业化服务。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服务内容上将更加多样化。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居住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缺乏,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且要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需要更多活动场所和基层设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休闲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比重将不断攀升,社区需要建设更多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康复中心等基础设施。另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智慧养老将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智慧养老还处于试点阶段,且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缓慢。[5]
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来看,主要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社区骨干和社区志愿者为辅,在开展服务活动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基本上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而不是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宗旨。另外,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专业人员数量本来就少,加上专业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较低、薪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较低、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原因,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线社工。这些现状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严重缺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不断转移,我国社会组织才得以发展和成长,但是我国对非营利性组织实行“归口登记、双重负责”的政策,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受到很大限制。[6]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民间组织运作,基本形成县区、街道与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三级组织分工协作运行机制,但实际运行缺乏有效协调和配合。另外,在监督管理方面,区和街道更多承担着行政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监督和管理,而社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是社区居委会功能的外化,因而社区居委会对其监督和管理常常流于形式。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但面对老年人需求多样化及养老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财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的不足,急需寻求一种有效方法来介入统筹社会资源,以便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7]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现实所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体水平偏低是不争的社会事实,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扮演着他人无法代替的角色。社会工作者以利他主义为导向,以专业价值和伦理为准则,并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技巧,秉承以人为本与需求导向的原则为老年人服务,提供更具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服务。正如陈春林所认为,社会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组织老年活动,通过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协调社会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老年人社会工作理论。[8]
我国养老模式基本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大类,在养老内容上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9]老年人需求日趋多样化,原有养老服务无论在服务理念上还是服务内容和方法上都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但转变了服务理念、丰富了服务内容、改变了服务方法,而且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具体困难的同时,提升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潜能,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还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在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完善的同时,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思想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而对公民较高层次的需求很少涉及。在国外,社会工作这一行业产生的思想源泉是社会福利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工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尊重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满足需求,挖掘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不适应新的国情,需要重新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体系。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老年人的各项权益,这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让更多人通过活动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类型、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以及免费服务项目等,进而认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另外,社会工作在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中,要注重转变社区居民“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新型养老观,进而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从社会角色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养老服务的连接者、提供者,也是社会政策的倡导者、建议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实现专业化、规范化过程中,必须在一定法律制度框架下运行,并遵循一系列的行业规范。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一方面可采用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深入群众,了解需求,整理分析,形成报告,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以便促进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实践体会,针对现有法规政策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
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成为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10]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不断提高财政经费的投入,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继续发展。同时,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资源连接者的角色,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融资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使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此外,社会组织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积极开发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吸引服务对象个人购买服务,增强社会组织“造血”功能,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研究,深入基层,了解老年人及家人的需求,撰写专业报告,促进政府进一步完善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同时,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加快推进职能转换,通过“官督民办”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民生工程,进而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完善。此外,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资源连接优势,整合社会多种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连接通信部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安装“一线通”,让老年人可以随时联系到服务机构或服务人员,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养老服务中,进而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人才是众多资源的第一要素,而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保障。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发展直接关系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完善。[11]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结合现实需要,加大对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并引导毕业生从事一线社工,为社区居家养老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加大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目前,社区工作人员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力军,但缺少专业学习,不具备专业化知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服务能力。三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志愿者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志愿者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较大,因而需要为志愿服务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补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不足。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后将“三社联动”作为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社会组织是“三社联动”的一个重要组织成部分,一方面承接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开展专业服务。但由于我国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使得其运行不畅,缺乏其独立性。因此,政府应该消除双重管理机制,同时应该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育,进而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另外,对于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问题,社会组织一方面要通过多渠道宣传,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另一方面应通过树立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而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