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利 李宗超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蜂蜇伤属于恶虫叮咬中的一类,以接触蜂螯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炎性反应,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急性病症之一[1]。皮肤被刺伤后即有灼痒及刺痛感,不久局部红肿,发生风团或水疱,中央被蜇伤处有一瘀点[2]。为及时改善患者难忍的自觉症状及局部症状,减少出现更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对轻症蜂蜇伤必要有效的处理尤为重要[3]。笔者采用刺血拔罐配合金黄如意膏封包治疗轻症蜂蜇伤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西医标准参照2017年四川省急诊医学专委会 《四川省蜂蜇伤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4]中的诊疗原则作为指导[3];中医辨证标准暂参照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外科学》蜂蜇伤热毒蕴结证,热毒入侵,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局部肿胀疼痛[5]。纳入标准:有蜂虫蜇伤病史,并伴有风团样红斑、丘疹,上有针头大小瘀点、丘疹或水疱,自觉奇痒、烧灼或疼痛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蜂蜇伤患者已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者;妊娠期妇女;出血性疾病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性疾病者;不能接受刺血拔罐疗法和对金黄如意膏过敏者;中途改变治疗方法无法判断疗效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皮肤美容科门诊轻症蜂蜇伤热毒蕴结证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65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6~6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前首先检查患处如有折断的毒刺,应先拔除。对照组采用消肿止痒、抗炎止痛等治疗。根据《实用皮肤性病学手册》蜂蜇伤的治疗方法,地塞米松(5 mg)注射液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以1∶1比例混匀,作蜂蜇伤处局部封闭[6],现临床多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与1%利多卡因注射液按比例1∶1进行配比[7]。再予氯雷他定片10 mg口服,每日1次,患处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与1%利多卡因注射液按比例1∶1进行配比,以红斑为面积单位,围绕红斑边缘外均点封闭注射于皮下 (根据患处面积确定注射点的多少),间距约0.8~1 cm[8]。治疗组在对照组口服药的基础上给予刺血拔罐配合金黄如意膏封包。操作方法:患处消毒,选取1 mL空针针头于患处局部围刺及中心瘀点点刺放血,深度约0.1~0.3 cm,即刻选用适当大小火罐拔于患处,留罐10 min,观察罐中瘀血排除情况,10 min后取下血罐,用消毒纱布擦拭患处,再以金黄如意膏于外封包8 h后取下。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按疗效标准判定。
1.4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中医症状体征消退时间。
1.5 疗效标准 依据文献[4]拟定。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患者基本痊愈。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好转,但仍需要加强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8.27±3.44)mg/L、(10.34±3.16) mg/L, 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 (46.23±2.38) mg/L、(45.11±2.88) mg/L, 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
2.3 两组中医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眩晕、恶心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蜂蜇伤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蜂蜇伤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s)
组 别 n 奇痒(d) 肿胀(h) 疼痛(d)治疗组 30 2.33±1.78 4.63±3.22 4.78±2.34对照组 30 3.45±2.03 5.23±3.07 5.08±2.75眩晕(h) 恶心(h)2.56±1.33△ 3.27±2.66△3.06±1.54 3.22±2.98
蜂蜇伤属中医恶虫叮咬、蜂叮疮范畴。多因蜂虫叮咬,虫毒或毛刺侵入肌肤,先天禀性不耐,正邪交争剧烈,毒邪入于营血,或侵蚀筋脉而成[1]。现代医学认为蜂蜇伤是蜂尾的毒刺和蜂体后数节的毒腺相通,蜂蜇人时毒刺刺入皮肤,随即将毒汁注入皮肤内而引起全身变态反应[2];临床上可表现为局部皮肤损害,全身过敏状态,以及脏器功能损伤等症状。现目前在治疗轻症蜂蜇伤的方法上比较局限,多以抗炎抗过敏治疗为主[9-10]。
蜂蜇伤临床上以预防为主,轻者外治可愈,中医治疗则以外治为主。中医辨证为热毒蕴结证,治法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痒[11]。中医学认为以病痛局部或病痛的反应点(有酸、麻、胀、痛、重或斑点、色变、肿胀等反应)作为阿是穴,在临床诊疗中往往可以取得奇效;当蜂蜇伤发生时,蜂蜇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滞,造成气血的局部性、临时性的聚集;在蜂蜇患处采用刺血拔罐疗法,气血的临时聚集也随之解除,可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局部放血的良性刺激,可调节人体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解毒镇痛的作用[12];再配以金黄如意膏封包治疗,金黄如意膏是由金黄如意散加入蜂蜜、麻油等介质调制而成[13],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化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外用于治疗痈疖肿痛、丹毒、暑湿流注、跌扑扭挫伤、急性淋巴结炎、乳腺炎等[14]。金黄如意散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里的经典方,药物由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组成。方中大黄、黄柏清热解毒,逐瘀燥湿;姜黄与天花粉同用,破血消瘀止痛;厚朴、陈皮、苍术、天南星、白芷行气燥湿,散结消肿止痛;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热毒得解,瘀血得散,湿毒得化,红肿热痛自除[15]。
蜂蜇伤患者在临床上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病情多变[16]。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蜂蜇伤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17],刺血拔罐配合金黄如意膏封包治疗轻症蜂蜇伤具有临床可行性,可做进一步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