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按作文从读书开始、作文要回到生活中去、在练笔中摸索、在评改中提升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读书;生活体验;摘抄;批注;观察;修改;情感的渲泄;思考的载体;心灵的抒发
把作文教学比喻为語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作文是衡量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难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坐稳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感受和做法。
一、 作文从读书开始
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了,作文也就能运用自如,好像有神助一般。语文是一门必读的学科,引导学生借鉴阅读而进行写作,再把生活引入写作中去。也就是说,那些在阅读中能产生共鸣的同学,在写作中自然更会重视细节的描写效果,能更准确地抒发情感。那么,读什么?怎么读?
(一) 读经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经典著作,从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揣摩写作技巧,触发写作灵感。读书要勤于动手,要学会摘抄,学会批注。要走进书本,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我们还要善于动脑,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样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的,哪些地方写得精彩,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 读教材所选课文
初中教材所选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反复地阅读课文,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引发思考。比如,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学生读后被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深深感动,对深沉博大的父爱产生了情感共鸣。我乘势将话题从课文引到生活,让学生回味自己享受到的父爱,学生思绪灵动,有了具体的内容可写,写作的冲动一触即发。我又让学生分析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让学生仿写,于是学生对怎么写有了自己的领悟。有的同学写了父亲的大手,有的写了父亲的目光,有的写父亲的眼泪,有的写父亲的脚印,一篇篇佳作就这样在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中完成。
(三) 微读
读书有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要精心选择,要有充裕的时间,要有安静的处所,要有一颗沉静的心,但有时也是一件很随意的事。读书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生活中,可以在安静的图书室,也可以在喧闹的大街;可以是一本经典著作,也可以是一本作文选,也可以是同学的作文;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首诗,一篇美文,甚至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读,随处读,在随时随地的读中积累、体验、感悟,拓展视野,丰富心灵,为写作做好素材准备。
二、 作文要回到生活中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纸上谈兵。只有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有事可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
我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秋天到了,我让学生去观察校园,观察秋天的颜色,学生看到了火红的枫叶和爬山虎,翠绿的三叶草,金灿灿的杨树叶,还有五彩斑斓的菊花。又引导他们去观察景物的形态,学生看到了柳条儿颀长、柔软,牵牛花绕成了花墙,枫叶像手掌,落叶像蝴蝶。学生通过观察,丰富了写作内容。
三、 在修改中提升
一篇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写作要重视修改。修改作文,老师要做好指导。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也就是说,作文修改要靠学生自己,但教师要做好引导。比如,学生在《秋天的果园》中这样写道:“我在果园里漫步,不时有果子掉下来,打在我身上,疼死了。”我引导学生写作要注意对事物的情感,果子打在你身上,你的情感是怎样的?是简单的疼痛,还是疼痛中还有别的感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修改:“我在果园里漫步,不时有果子掉下来,打在我身上,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吓,也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样一改,感情就饱满了,文意也有了生趣。
修改作文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除了自己修改,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修改,这样还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能从别人的修改中领悟到写作的技巧。教师在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后,还可以选出优秀的习作和问题较多的作文,来集体品读、修改。在品读和修改中掌握写作技巧,体验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总之,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就一定能写出匠心独具、引人入胜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也就变成一件让师生都感到快乐的雅事,语文教学的这半壁江山也就坐稳了。
作者简介:
李晓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