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实践三重维度”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2019-02-15 01:49张纹涵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维度民族

张纹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实践三重维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以及进行生产活动的资料、对象和场所,而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求生存以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类依赖自然,自然接受人类的改造,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人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不是单纯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其中还应蕴含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有机统一。罗川等人引入了“实践”思想,以实践统摄马克思生态思想,提出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内涵的三重维度:实践改造自然——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实践改造社会——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实践改造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人与自身关系”维度。马克思生态思想“实践的三重维度”的提出,对于人们审视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依据,把握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道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矛盾及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发展地方经济尤为困难。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旅游逐渐掀起了旅游热潮,尤其是在近年的旅游扶贫政策倡导下,民族地区旅游迎来了发展小高峰。但是,由于有些地区采取了不当的发展手段与冒进的发展方式,所以产生了许多矛盾、问题。

其一,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旅游发展的依托是资源,其中,自然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拥有极为珍贵的自然景观资源,但这些地区的生态脆弱性也尤为突出,所以,不当的旅游开发行为将直接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的失衡,进而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这种旅游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开发盲目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破坏了旅游地原有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比如,玉龙雪山是丽江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纳西族心中的神山,13座山峰连绵起伏,似银龙飞舞,因此得名。然而玉龙雪山因旅游开发而建设了3条索道,每条都深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其中,长近3 000 m的玉龙雪山索道,延伸到海拔4 506 m的雪山上,每小时单向运送客流量达426人。索道的建设和运营,给保护区带来了生态灾难。大量游客的进入使亘古冰川遭到破坏,加速了部分冰川的融化;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许多珍稀动物现在已难觅踪迹。玉龙雪山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令世界各国专家惊讶。另一方面,大量的游客涌入给当地带来了各种污染,包括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等。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因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所以天气晴好时,茶卡盐湖湖面就像镜子,堪比玻利维亚“天空之镜”,因此享有中国版“天空之镜”美誉,它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随着它在网络上的逐渐走红,来这里观赏的游客也络绎不绝。而随着游客的增加,原本的环境优良的茶卡盐湖逐渐变成了每天产出12 t垃圾的“垃圾池”。因为盐湖中含有大量结晶盐花,游客下湖体验、拍照时赤脚下盐湖会硌脚,穿鞋又会湿鞋,因此不少游客选择穿鞋套下湖,而很多游客无视景区内部的垃圾桶,将穿过的鞋套随地乱扔,产生了很多垃圾。同时,游客下湖拍照、游玩的行为,也阻碍了盐湖里的卤水结晶,本来空旷透亮的盐湖,逐渐形成了一个个黑泥洞。人的行为,与扔到湖里的垃圾,破坏了湖体生态,脆弱的“天空之镜”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在这里,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凸显。

其二,旅游开发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学界普遍认为民族地区的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项目开发的参与程度普遍较低,这体现在部分旅游项目没有考虑到当地社区居民的正当利益,没有一个合理的社区参与模式,相关单位也没有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经营活动中来,当地的社区居民无法从旅游开发中获益,因此,这些旅游开发活动无法真正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破坏旅游基础设施、不文明接待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当地居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在进行旅游接待过程中,无法做到对环境的保护。人与社会的发展矛盾也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其三,地域文化冲突的矛盾。去到民族地区旅游的旅游者,大多数属于不同文化区域,因此文化冲突在民族地区表现得非常强烈。因为饮食、生活、信仰等习惯的不同,所以民族地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

三、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鉴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人们在发展民族地區旅游时,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发展思想对相关人员加以引导。因此,引入马克思生态思想“实践的三重维度”对于指导旅游开发实践意义重大。

(一)实践改造自然:在充分保障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改造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发展适宜旅游产业

旧的唯物主义者人为地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的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有条件发展的地区,人需要介入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基础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只有具有相对便利的可进入条件才能获得旅游市场。原生态的景区虽然具有天然的魅力,但是在可持续性地拉动经济发展方面尚有不足,需要人们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而进行这些改造建设的前提条件是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应尽量避免大修大建等;建筑材料可以就近取材,并尽可能地选择环保性材料;在建筑设计风格上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考虑污染物的处理后续工作;控制开发区的环境容量等。

(二)实践改造社会:引导参与者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关注人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其后隐藏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人通过实践活动在与自然界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双向的,互惠互利是这种关系的最理想状态。具体而言,在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环节,首先需要相关单位以及旅游开发企业设计合理的社区参与制度,从源头上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保证相关的参与者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获利;引导当地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意识到旅游开发带来的远期收益,采取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对待旅游开发以及外来游客;引导当地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不仅要重视经济利益,而且更要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持。只有保证社区健康发展,旅游开发才具有坚实的后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改造人:引导参与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解放人和发展人。马克思把未来社会视作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复归,他指出:“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任何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不仅是自然的使用价值的展现过程,也是自然的审美价值的展现过程,而这“两重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的自我改变的实践。就“人的自我改变的实践”而言,人们必须实现人的传统消费方式向现代消费方式的转变:转变落后的消费观念,强化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对前往民族地区参观的游客,做好参观指引,使其尊重当地民风民俗,自觉爱护当地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缓因为文化、观念等差异带来的冲突等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维度民族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多元民族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