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专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2019-02-15 05:2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基地创新能力

文/宋 薇(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当前,很多学者开展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袁罡等指出就业与创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总结国外对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提出创新组织形式,通过社会实践、建立实习基地等,构建大学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体系,力争实现就业前置[1]。陶锋等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就业能力[2]。余亮等重点分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就业创业的作用,明确提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专业知识与就业实践的结合,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发挥着重要作用[3]。刘吕高等分析了地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构建社会实践的目标体系、“五化”体系和课程体系,让社会实践成为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4]。现有研究多是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指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作用,但就如何开展应用型专业的社会实践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因此,开展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对应用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专业教学和科技竞赛,较少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实践模式陈旧

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利用暑期和寒假集中进行,时间一般为1~2周,限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对于应用型专业学生来说,短时间里,学生甚至不能熟悉公司或企业的运行流程,更谈不上对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有些高校一味重复已经成熟的实践模式,只顾从全校布局,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考核时只以资金投入、参与人数、新闻报道作为考核指标,限制了各专业对实践的探索,也使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动力。

2.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很多高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仅强调政治思想上的引导,却没有发挥各专业的特点与创造性,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应用型专业学生开展的实践内容也多为红色宣讲、关心弱势群体和社会调研等,没有利用专业特长服务社会,也没有去企业检验理论学习成果。这曲解了团中央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淡化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削弱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实践基地不够稳定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保障。很多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靠的是学生家长的人脉或者其他校友资源,当学生毕业以后,实践基地就荒废弃用,这导致学校每年都新建实践基地,却又有很多实践基地荒废。由于没有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无法找到稳定的实践场所,而短期的社会实践又无法系统地学习企业生产流程。此外,很多企业也因为学生实践时间短,不愿意接收学生前往实践。而且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精力有限,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走马观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4.学生参与动机过于功利

学校一般会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给予学分或其他奖励,致使许多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只为了获得学分等奖励。学生实际参与动力不足,导致实践时敷衍了事。

二、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畅销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支援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很多高校对此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因此未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科学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2.宣传动员不够

很多高校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作用,宣传发动不到位,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校面向社会、企业的宣传不到位,没有重视学校与企业“双赢”实践体系的构建,导致企事业单位将前来实践的大学生当作“包袱”,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3.保障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来源不足,单纯依靠学校拨款,没有深入挖掘实践基地支持的潜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未能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因此很难通过社会募集到实践活动资金,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物质依托欠缺。

4.缺乏专业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根据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实践环节[5]。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相互检验、相互促进。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该过程亟需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然而因为缺乏激励机制,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动力不足,很少会到实践一线进行指导。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1.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科学设计实践内容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坚持课内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既要在“点”上集中,又要在“面”上结合。坚持短期实践常态化、长期实践固定化,重视研发型、专业对口的实践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落脚点,科学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工厂、企业一线参与社会实践。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科技含量,是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6]。同时,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应用型专业要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大学生不同专业和年级特点,科学安排实践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在认识社会,到企业认知实习;高年级学生则重在发挥专业技能优势,长期、有序地与企业合作,深入一线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以完善制度为基础,全力保障实践实施

高校要建立稳定性高、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有效开展。要与时俱进,实现社会实践从传统的团学系统的“一项活动”到教学系统的“一门课程”的转变[7]。高校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问题。

高校要给予社会实践足够的活动经费,维持社会实践正常开展;要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给予实践人员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要制定相关实践制度,包括财务制度、外出请假制度、奖励制度、责任承担制度等,保障社会实践顺利实施。此外,还要重视实践培训。实践前的培训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率。可邀请专业教师和专职团干开展社会实践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实践专业技能指导、外出生活知识培训、实践安全培训等。

3.以学生受益为标准,灵活考核实践结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8]。对于应用型专业,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应坚持灵活考核的思想,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切实受益作为标准。要改进单纯注重宣传、影响的考核形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以社会实践的“登记表”作为唯一标准,而是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能力收获以及制作产品、企业评价来判定实践是否合格。评价考核标准要提高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观念、动手能力等的比重。努力形成实践基地、组织单位和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由实践单位作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评定成绩。将评定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推优评先、组织发展的重要参考。

注重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激励,调动广大青年教师、干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每年应开展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的评比活动,给予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师可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学的总工作量,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

四、结语

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优化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应用型专业的特点,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完善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受益为标准,科学设计、全力保障、灵活考核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时,要协同多方面力量,从根本上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让学生真正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基地创新能力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的基地我的连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