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杨家轩, 萧 宇, 郑智灵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重点工作,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任着传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输入保障和智力支持[1]。 “互联网+”时代是指知识经济创新和信息通信技术双重驱动下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依托,将创新成果融入传统领域,实现变革、重组、融合、优化及创新,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最终达到社会财富的增加。“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专题教育网站、手机直播、教育公众号、微博、QQ群、微信群、抖音及今日头条等教育载体。
随机选取重庆市七所高校2100名不同专业、类型以及性别的大学生,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接受度、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满意度、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时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可度、大学生对“互联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以什么为主。发出问卷2100份,回收问卷2092份,问卷回收率为99.6%,其中有效问卷20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8%。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数据,分析得出:一是大学生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满意度低。56.2%的大学生认为是必修课才学习;30%认为思想政治课对自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0%认为部分老师上课风趣且理论结合实际;3.8%为其他原因。二是有68.9%的大学生表示通过传统教育和“互联网+”教育载体有机融合,更能激发学习热情。问卷调查显示,通过传统的线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等内容,同时结合“互联网+”教育载体,学习更有效率。三是大多数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新型教育载体获取信息。调查显示高达81.9%的大学生选择互联网获取信息,余下18.1%的大学生通过线下阅读如书本获取信息。6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25.6%在1~3小时,8.8%在1小时以内。四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效力不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方式、教育载体等方面以传统教育为主,忽视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学习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教育工作者选择载体时没有考虑到某个教育载体是否适用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同时未将“互联网+”时代特点和教育载体的属性与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使得教育载体只是充当传播中介的作用,使教育内容被架空,导致教育质量成效不足[2]。
可见,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满意且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新型教育载体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于心。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载体,并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优化“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载体及优化路径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下,外部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给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意识形态工作。掌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已进入全新的话语平台,高校教育工作者需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下要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须利用互联网引导思想舆论,只有拥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才能确保意识形态的真正安全。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舆论环境总体是好的,正能量强劲,主旋律响亮,主基调鲜明,对主流话语的呼应和传播是积极的,心态更加理性。但是传播门槛不断降低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传统权利格局被打破,话语权利向社会大众转移,形成话语权利去中心化的结果。进一步优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有利于推动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标杆和灵魂,全球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日趋激烈,各种思想舆论思潮不断出现、竞相发声。目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互联网+”时代下不仅将传统的传播形态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新形态,而且借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可以发挥各种传播方式的优势,最终实现教育主客体互动和平等。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主客体的身份被虚拟化后,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隐形教育的影响,进而达到自主吸收的效果。
党管主流意识形态是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重要保障。坚持党性和方向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把政治方向摆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党性为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舆论导向,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3]。首先,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的领导。做到党委负责制,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积极作用。以极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力,坚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底线,强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优化的领导。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稳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话语权,稳固全党全国公民协作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方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最后,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引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改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载体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应遵循知行合一与合力教育相统一的法则。首先,以大学生认同为出发点。只有大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上达到对载体的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载体的教育效果,否则,载体优化本身将失去意义。其次,以满足大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在载体的优化中要以满足大学生利益为出发点,根据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期望和特征拟定最优化方案,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接地气”,增强说服力。再次,以大学生情感为出发点。教育载体是为人服务,载体的优化只有接地气、引起载体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共鸣,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注重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在充分接受和吸收的基础上汲取传统载体的优势,做到扬弃而非摒弃。同时坚持非现代教育载体与新载体相结合,形成通力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要充分坚持渗透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渗透性原则是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其特点是间接性和隐蔽性。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表现形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在寓教于乐的文化氛围中,通过直观、感性的方式或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引领发展的首要生产力是创新,我们在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方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优化同样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坚持正确舆论为指引,高度重视对传播手段的创新,使传播力、引领力、号召力和公信力大幅度提高[5]。要顺应互联网发展态势,勇于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价值观念、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前述“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专题教育网站、手机直播、教育公众号、微博、QQ群、微信群、抖音及今日头条等。分析发现这些教育载体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是以“互联网+”时代为依托产生的新型教育载体。要优化这些教育载体,需从以深化互联网建设为手段、强化互联网设置为抓手、突出互联网特质为中心、夯实互联网效力为重心和创新互联网思维为核心五个方面优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进一步达到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一,深化互联网基础建设,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实时性。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我国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实现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据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比例突破98.3%,较2017年末增长了0.8%;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8.9%、34.5%,较之2017年末分别下降了4.1%、1.3%[6]。这充分说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优化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下,需不断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网络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加快网络技术设施建设的覆盖面,缩小区域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最大程度地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发展的动力,进而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即时性。
第二,强化网络技术建设,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技术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核心竞争力是国之重器,在信息领域要持之以恒,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突破。目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大多侧重于载体的形式建设、内容建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载体的技术性,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技术薄弱,缺乏技术性。在“互联网+”时代,要打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技术瓶颈,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遵循关键技术发展的自然法则,全力以赴地做好体系化技术总体布局,选优配强。要洞察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自动化为抓手,孕育新动能,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充分融合,增强载体的技术性;另一方面要加大互联网防范技术的投入,做好互联网安全防范措施。以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着重点,竭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互联网防御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充分融合,增强载体的技术性。
第三,强化网络整合建设,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系统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大力推广,大学生获取某一知识点时不再需要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而是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想要了解的信息,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答案。这种方式除带来操作上的便利外,还引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及互联网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一特征不仅会导致大学生接收信息缺乏系统性,还会改变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习惯,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断裂。在“互联网+”时代,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互联网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碎片化的发展,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系统性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信息之间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内容,当用户在互联网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中获取某一信息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向其推送与检索信息相关的内容,进而形成一种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增强互联网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整体性开发,从源头加强整体性功能,通过预先设置具有系统性的载体,及时引导互联网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用户,帮助其树立系统意识。
第一,强化网络议程设置,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网络议程设置是指信息的传导者提前预设,通过头条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密集程度来凸显,“让大众看到他们想让受众看到的内容”,隐藏各种“议题”的显著性或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借鉴这一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可以更好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内容的针对性。首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可以在载体中设置有针对性的划分依据,让载体用户通过预先设置的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组别,教育者通过信息的议程设置,利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内容传输,尽可能满足不同对象的学习需求。其次,利用网络议程设置。教育者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内容的预设,根据大学生具有思维独立、自尊心强、崇尚科学、个性意识强和心理承受力弱等特征,提供不同时段、不同频次的内容回顾,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复习,进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
第二,强化网络使用规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范性。目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内容缺乏规范性主要是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在“互联网+”时代,首先通过网络意见领袖来帮助引导和实施教育内容的规范。利用有权威、有说服力的网络大V,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其次,加大网络内容的审查力度,全面排查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从源头清除非主流意识形态和误导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内容的规范性。最后,通过增强中国网民的媒介修养,培养大学生网民积极、健康的媒介素养,自觉监督、抵制不良网络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规范性。要强化网上的正面引导和宣传,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来凝聚大学生,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着重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宣传方式上注重方式、方法和形式等的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生态文明环境。
第三,强化网络语言大众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通俗性。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内容多使用政治性、学术性词语。要想更好地实现载体的效果,载体内容要明确、清楚、明晰。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不可能取代武器的批判,摧毁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但是群众一旦掌握理论后,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能掌握群众,理论一定说服人;彻底的理论一定能说服人。彻底是指抓住事物的根本宣传话语,要说民话、实话、新话。”[7]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好声音。此外,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好的表达可以把我们想讲的转换成受众想听的,也可以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更容易捕获人心,赢得认同。
第一,突出网络开放性特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覆盖性。目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主要是通过线下教学来实现,致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面不足或者不平衡。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局联网技术,通过一根网线可以实现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覆盖范围。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线下精品课程转化为线上,最大程度地增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面。其次,通过互联网的开放性,打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网站。通过网站宣传我国的政治制度,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与政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党的理论基础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宣传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等,拓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范围。
第二,突出网络交互性特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互动性。首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在不断增长,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大幅提升创新意识,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其次,要明确载体优化目标、强化网络数据库建设。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健全网络数据库建设,为更好地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进而更好地促进载体的互动性。最后,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以网络教育平台拉近教育主体客体间的关系,增强教育对象对教育载体的黏性,促进教育主客体之间实现良性的双向沟通,促进教育载体增强互动性。
第三,突出网络多元性特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趣味性。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受到教育内容的限制,在形式上很难突破。虽然目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正在致力于多样性的开发,以达到更好的趣味性效果,但是载体的开发依旧是以传统教育为基础,不能很好地与互联网结合。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利用互联网多元性特征,开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新形式,将互联网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利用网络游戏、网络APP、红色网站及网络社群等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教育内容贯穿其中,进行隐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进而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趣味性。
第一,强化网络监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监管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务必科学认识和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切实提高文明用网、依法治网水平,使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8]。这需要全国网民“推动依法管网、依法治网、文明上网,保证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转”[9]。互联网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网络经济、建设网络强国战略部署的坚实保障,更是“互联网+”时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监管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草案三次审议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法律规范,在有效保证大学生用网安全的同时,向正在试图通过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的人员敲响警钟,同时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提升监管力提供了方向。监管没有休止符,法治建设永远在路上。除法律法规的约束外,强而有力的监管也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监管体系,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检查部门,依法对违规、违法行为给予严肃处理,守住主流意识形态底线,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打造出风清气正的新环境。
第二,丰富网络文化,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文化力。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具备有力的精神力量。只有积极引领先进文化,才能极大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不断增强民族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才能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应将丰富网络文化作为重要的环节,以解决当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文化环境优化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高校监管部门要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全面审查网络内容,加强网上正能量的宣传,积极培育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11]。首先,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力度,改变文化因物质匮乏而缺失的现状。其次,促成齐抓共管新局面。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烦琐的工程,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需要党委网络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和后勤服务部门等多方面协调合作。最后,强调网络风气建设。网络风气既是网络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象征,也是网络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发挥着熏陶、陶冶大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
第三,拓展网络实践,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实践力。社会是个大课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青年大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必经之路。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大学生眼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智能发展十分有益[12]。在“互联网+”时代要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拓展网络实践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实践力。首先,要善于把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打造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把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并内化于心,做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拥护者和守护者。其次,要注重教育引导,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树立大学生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再次,搭建网络实践平台,提升网络服务平台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最后,强化网络实践平台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制度。
第一,提升开发意识,加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开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要打破思维定势,树立创新意识和开发意识,充分意识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教育载体优化之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积极把“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作为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联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重要中介,使之成为促进大学生接受并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利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内涵、特点、功能和运行规律,针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开发提出现实路径。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和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网络管理水平需练就四种能力,即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领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和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1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开发,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优化成为“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更加便于操作、更加富有特色”的新型教育载体[15]。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发挥载体的导向功能。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每时每刻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和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样,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优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不动摇。一方面,利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积极传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党的思想基础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坚定不移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精雕细琢,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在宁缺毋滥的基础上加大创新,从而满足更多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只有创设出思想独到、内容优质、案例鲜活、情感共鸣的载体[16],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功能。
第三,增强大学生用户黏性,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经营管理。好的经营管理能促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优化事半功倍,否则,再好的优化缺失了经营,载体会沦为“僵尸载体”。一方面要加强载体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最大范围宣传推广载体,通过应用商店、社交网站、报刊杂志等线上线下多个渠道,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关注度,促进载体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和模式,建立专门的售后平台。及时反馈用户提出的问题,根据用户反映的问题及时升级软件,提供更加多元性、针对性的服务,在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性能、体验感的同时,达到强化用户对载体的黏性目的,从而促进载体的优化升级[17]。努力实现载体间的搭配组合,发挥出整合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产生认同与依赖,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提高教育载体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