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与解蔽:突破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教育困境

2019-02-15 20:34:48王敏王滨
关键词:场域价值观价值

王敏,王滨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这一青年寄语,必将迎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发展。一方面,创业就业是我国青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而青年大学生更是扮演着创新创业大潮中的弄潮儿角色,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青年在该领域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力探索的教育改革内容之一,创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大学生是否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踏实稳健的步伐,融入创新创业大潮中。

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比例不断提升,但是,大学生创业内在动力不足、创业热情不高、心态不稳等问题都与其创业价值观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一方面创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创业的内在驱动力,其教育现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是否有自觉的创业动力、持续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创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业中的核心价值观,其教育现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创业价值取向。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正视这些误区是突破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瓶颈的现实诉求,是跨界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诉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诉求。跨越这些误区是增强创业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现实途径,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呼唤。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之遮蔽

(一)“失宜”的创业价值诉求教育导向

所谓“失宜”的创业价值诉求教育导向,是指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虽然强调要协调好物质诉求与精神诉求的关系,但存在重物质诉求、轻精神诉求的情况;虽然把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价值观作为教育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未将创业价值观教育放在恰当的位置;虽然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创业价值观教育,但绝大多数教师只是以创业知识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创业价值观。价值观存在于主客体统一之中,是人赋予客观事物一定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明确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地位、科学把握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形式,是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首要前提。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存在“失宜”的创业价值诉求教育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业价值观教育中精神诉求的偏离

以科学性作为保障的知识教育,其权威性、合法性要远远高于未经哲学反思认可的社会价值观。创业价值观作为一种与人类意义密切相关的价值认知,其存在的合法性、权威性尚未得到哲学的肯定,只能“伪装”成创业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就是“把具有历史性传统的人的丰富的价值诉求等同于实证化、抽象化的知识,最终消除了诗意的人类生活的可能”[2]。换言之,创业价值观教育就是把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诉求简化为一元化的物质诉求。然而,多元化的价值诉求不仅包括对现实物质条件的需求,而且更包括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精神诉求是支撑人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内驱力。创业价值观教育中精神诉求的偏离、物质诉求的激增,必定会使创业仅仅停留在“此岸世界”而不能到达“彼岸世界”,即不能实现道德境界、精神世界的飞跃。将创业价值诉求狭义化为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诉求,就会消解甚至完全失去创业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失去创业价值观引领的创业者必定会在多元化的价值中迷失自我,失去导向功能的创业价值观也必定会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失去稳定的价值坐标。

2.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技能教育的夸大

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大学生创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模式日趋多样化,催生了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创业教育发展,其实质就是一种变相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这种职业教育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会不可避免地演化为就业教育。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人们逐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业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创业价值认知与创业技能教育协同推进。因此,应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创业技能教育的浅层表面,深入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深层内核。然而,绝大多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将创业技能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将创业价值观教育摆在次要位置。

(二)“竞今疏古”的创业价值观教育

所谓“竞今疏古”的创业价值观教育,是指在创业价值观教育中,忽视对我国传统智慧中创新创业理念的发掘与吮吸。当前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不够、社会认可度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充分重视并融入具有民族认可度的民族精神、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传统智慧;在教育过程中人为地割裂了优秀传统文化、伟大民族精神与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

1.观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学术领域的观点不一,导致教育实践领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持观望态度。这在客观上割裂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使其失去了权威的理论支持与社会认可的传统文化土壤。然而,创新的起点是继承,只有正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才能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权威理论支持、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2.迟疑民族精神中的创新创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3]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以其广泛的社会共识凝聚中华民族的发展合力,始终以其深厚的感染力教化人们的价值认知、行为规范。因此,应把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厚植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底蕴,充实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深刻意蕴。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然而,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充分地将民族精神中的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内涵中。

总之,“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必须充分重视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的创新创业理念,让大学生在传承与体悟中华智慧中,坚定创业理想,信守创业信念,奏响创新创业的华丽人生乐章。

(三)“孤岛化”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现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布尔迪厄指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4]也就是说,场域就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多维立体化的功能空间。基于这一理论,创新创业支持场域就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由一定社会关系而建构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功能空间,该空间不是一个静态的、“孤岛化”的空间,而是一个契合人的发展需求的动态的、立体化的空间。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依据大学生价值观不同需求的逻辑层次,建构全方位、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支持场域存在“孤岛化”的困境,即仅注重依托课堂这一主支持场域,忽视家庭、社会等其他创新创业支持场域。

1.未将创业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场域

价值观的形成与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日常生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仅重视学校教育,没有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脱离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模式,在客观上与社会大众的一般价值认知不相符,必定会使大学生觉得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假大空”教育。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创业价值观社会风尚指向不明的问题。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当今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如何保证每个渠道都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契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创业价值观,这是一大难题。如网络文化环境多样,如何营造具有良好创业价值指向的网络文化风尚则显得尤为重要。

2.未有效发挥家庭场域的潜在支持力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5]换句话说,就是家庭这一场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家庭而言,“大众创业”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创业的态度不明确,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更倾向于让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风险性较高的创业。家庭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支持力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因此,如何发挥好家庭这一大学生创业的基础支持力,是培养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采取何种方式增强家庭创业意识、影响或者改变家庭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态度、提高家庭对创业的深入认识、从思想与行动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是当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参与创业的基础保障。

三、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之解蔽

(一)恢复创业价值观优先教育的地位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创造出一系列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规范,形成各种各样的制度。”[6]人们在从事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创业知识、创业价值、创业行为规范,进而形成多元的创业文化制度。这些创业文化制度要求人们必须以之为价值导向、以之为行为准则,并且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寓教与人、内化于心。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关于创新创业的价值认知、行为准则与制度规范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恢复创业价值观的优先教育地位、合理优化创业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价值观、掌握扎实的创业技能,这需要把握以下3个维度。

第一,正确辨析创业技能与创业价值的内涵,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思维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定的创新意识、扎实的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要协调好创业价值与创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然而,要明确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中的共生关系,就必须从明晰两者的本质出发。

第二,建构权威的、合理的创业社会价值共识,是确保这一转变实效性的重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为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创业空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支持力量。但随之而来的是“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人对于自身这样的困惑不解”[7]。自由的创业空间必然会带来对创业的多元认知,易使人们陷入创业认知的迷惑中。要克服这一迷惑,就需要进行创业价值观教育,进而证明其教育的合理性、权威性,这是协调创业价值观教育与创业技能教育关系的重点。

第三,搭建好创业价值与创业行为沟通、转化的桥梁,是检验这一转变合理性的关键。创业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基于价值引导教育,而又不止于价值引导教育的实践活动。科学的创业价值观需要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树立,也需要在创业实践中体现、检验、反思。

(二)吸吮中华传统智慧中的创新创业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认同,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最普遍的价值共识、最广泛的社会认可,“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1]。只有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业价值,汲取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创业思想,才能更有说服力地证实创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的创业思想与创业价值融入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中,是奏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乐章的必要之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智慧。“人之为人,不仅在于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性的获得,而且更在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获得性的遗传。”[9]这种获得性的遗传,其实质是人这一主体吮吸历史文化之精华、继承历史文化之文明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怀疑精神、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崇尚理性”[10]等促进大学生创造力提升的积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少创新创业思想,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是一幅全民族不断创新创业发展的宏伟画卷。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中,只有加强对传统创新创业思想的发掘与引导,才能促进大学生建立更具深厚历史底蕴、广泛社会共识、理性人文情怀的创业价值观。

此外,还应将伟大的民族精神融入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古往今来,民族精神具有最广泛的社会价值认同,是激励人们不断奋斗的动力之源,是提升人们价值追求的精神家园。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本质上都包含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创新创业价值理念。只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业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

(三)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

“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被文化化的过程,是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引导个体能够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体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过程。”[11]也就是说,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发挥好课堂这一教育主场域的育人功能,还要构建好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因此,应统筹优化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构建“敢于创业、正视失败”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持场域。这是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创业价值观、理性参与创业活动的客观现实要求。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需要坚持以下四大原则。

第一,复归人性,是统筹优化创新创业支持场域的基础前提。复归人性,客观上要求肯定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在创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始终以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并保护学生独立人格发展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更人性化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具体教学中必须以契合学生现实需求、肯定并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构建以学生现实价值需求为指向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

第二,走进生活,是统筹优化创新创业支持场域的内在需求。“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12]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必须寓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促使其以一种生活化的心态去体味创业文化、感知创业价值、提升创业追求。如创业社团等创业文化建设,就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协调好学校创业教育理念与生活常识的关系,才能形成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校园创新创业风尚。

第三,包容失败,是统筹优化创新创业支持场域的强力保障。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13]弘扬创新文化、崇尚成功,并不意味着不许失败、不准失败。创业本身就是敢于失败、宽容失败的一种大胆体验,要求学校、家庭与社会创设一种包容失败的大场域,营造一种“正视失败,向往成功”的创业价值风尚。

第四,追求美好生活,是统筹优化创新创业支持场域的终极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深厚的价值共识与鲜明的时代特征,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高目标。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共创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说,应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持场域的终极价值导向。

总之,只有恢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优先教育的地位、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场域,才能正视并跨越误区的鸿沟,实现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新超越。

猜你喜欢
场域价值观价值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一粒米的价值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