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现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

2019-02-15 16:33
四川水力发电 2019年5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建筑施工应急

张 雪 松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一分局,四川 彭山 620860)

1 概 述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新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伴随而生的建筑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数据表明:不计漏报,终生残疾、轻重伤害, 2011年至2017年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达4 766人,平均每天1.87人;2003年至2017年15年间共死亡13 280人,每年因建筑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2018年,国务院安委办发布的上半年全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通报显示,建筑业事故总量持续保持在高位:上半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 732起、死亡1 752人,同比分别上升7.8%和1.4%,事故总量已连续9年排在工矿商贸事故的第一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自2016年起连续“双上升”。由此可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应急能力建设已迫在眉睫,亟不可待。

2 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与现场应急能力建设的艰巨性

2.1 建筑施工是一个技术复杂,隐患众多,事故多发的行业,具有与工矿企业明显不同的特点

产品(建筑物、构筑物)形式多样,很难实现标准化。结构、外形多变,施工方法必将随之改变。产品位置固定,生产活动都是围绕着建筑物、构筑物进行,从而形成了在有限的场地上集中了大量的工人、建筑材料、设备和施工机具进行作业,而且各种机械设备、施工人员都要随着施工的进展而不停的流动,作业条件随之变换,不安全因素随时可能出现。产品点多、面广,施工流动性大,给施工管理增加了困难。产品高、大、深,露天高空作业多,施工周期长;施工人员在室外露天作业工作条件差,危险因素多。建筑结构复杂,工艺变化大,规则性差。每栋建筑物从基础、主体到装修,每道工序不同,不安全因素亦不同,即使同一道工序由于工艺和施工方法不同,生产过程也不同。而随着工程进度的发展,施工现场的状况和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变化。机械化程度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劳动力多数为农民工,安全意识差,专业知识缺乏,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差。

由此可见,建筑施工是一个特殊、复杂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事故多发的行业。据全国伤亡事故统计,建筑业伤亡事故率仅次于矿山行业。

2.2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能力建设的艰巨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和危险源,即便是处在同一细分的行业里,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风险和危险源也有所区别。产品的一次性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应急能力建设内容只能相互参考引用而不可完全复制,多个项目不断重复的建设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建筑施工企业除公司管理层外(占比较小)主要由各工程项目经理部组成,项目部是因施工任务而组成的临时组织,组织具有一次性,构成人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而应急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需要按照“PDCA”不断完善改进、周而复始的漫长过程,一套适用于该项目特点的应急管理体系刚刚建立或是刚刚完成一个“PDCA”循环项目就已结束、项目部解散,导致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教训不能被完整的总结和传承,进而造成财力、物力乃至智力成果的浪费。

(3)项目管理的目标涵盖安全、成本、进度、质量、环保与职业健康等内容,多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难以协调统一。

(4)建筑施工企业应急能力建设的艰巨性还包括地质条件复杂、不利气候条件、工程结构复杂、工艺变化大、机械化程度低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的风险和危险源,需要施工企业在应急能力建设过程中给予辨识、防范。

3 当前应急能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应急意识普遍缺乏,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缺乏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几乎立即陷入恐慌之中,给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带来极大困难。此外,应急管理部门对突发事件视为常态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而特殊的管理方式,对应急决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威胁性认识不够,对事件的发生几率与影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突发事件的出现是偶然的,并且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而对突发事件采取的措施是被动应付性的,没有从理念上创造出 “非常态性管理”的概念,低估了突发事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3.2 应急预警机制不完善

应急预警能力不足,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特定的潜伏期和征兆缺乏敏感度,灾害风险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瞒报、谎报、漏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3.3 应急投入严重不足

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保证程度。多数施工企业不愿意为尚未发生的事故“未雨绸缪”,未设立专项应急工作经费,部分施工企业虽然单独设立,但却将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作为应急工作费用的主要来源,不能负担基本应急物资的购置、储备和维护以及应急队伍组建等工作。

3.4 应急处理滞后

应急处理要求管理部门快速地回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滞后将会错失对抗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基层项目部人员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另一方面,从事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大多不具有专业背景而且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5 应急队伍的能力不足

施工企业未建立专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多由施工队伍兼任,应急队伍不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装备水平和专业能力,导致事故发生后不能很好地保证救援的效率和质量,救援效果不佳。

3.6 应急预案的实效性亟需提高

施工企业虽然编制了应急预案,但预案普遍存在套用现象,操作性不强,而且预案虽然做到了法律规定的每年至少一次的应急演练要求,但演练实战性不强,很多演练的表演性质多于练兵性质,在演练过程中没有按照预案职责分工、指挥流程、资源调动等进行实际操作,演练结束也未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不明显。

3.7 应急恢复不被重视

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认真开展调查评估,这也是保持应急管理工作连续性、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对应急恢复的重视还不够,对应急恢复涉及的工作也不明确,因此,就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改善现有状况。

4 对建筑施工企业及项目部应急能力建设的建议

(1)整合机构,吸纳公司内外应急管理专家设立公司级常设的应急管理权威部门。

(2)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制度,旨在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素质。

(3)提高危机意识,消除麻痹思想;不断运用新技术、新科技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4)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时必须细化安全措施,尽可能地做到施工方法的“本质安全”。

(5)建立和完善一套程序化的应急启动模块(可理解为应急启动的 “情景模式”,如:迎检模式、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模式,每种模式可根据项目辨识的危险源和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再细分)。

(6)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效性。

(7)整合并充分利用既有的应急资源,尽量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投入,同时使有限的各项应急资源应用到最关键的环节。

(8)重视特种设备管理在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重要性。

(9)加强总结评估和恢复重建工作。

5 结 语

建立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能力,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建设单位、各施工企业等共同努力,在应急管理所包含的机构、资金、预案、演练、队伍、指挥等互相融合、共同提高的原则下,明确各方监督机构的职能,构建完整的应急体系和合理的管理协作模式,保证应急流程中各个环节高效运行,进而将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保障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建筑施工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建筑施工及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初探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