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龙,褚雪菲,萨 仁
(1.三亚市中医院针灸科,海南 三亚 572000;2.三亚市中医院老年病科,海南 三亚 572000)
中医眩晕病[1]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眩晕是指头晕眼花,多伴汗出,恶心,呕吐,四肢乏力等症状,病位在头窍,医家[2]认为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笔者通过查询大量文献,结合临床自拟“眩晕十针”结合脏腑经络辨证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针灸一科门诊患者,年龄24 ~85 岁,平均年龄45.8 岁,病程最短1 天,最长20 余年。
1.2 诊断标准 肝经眩晕[3]:头晕目眩,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或兼见面色无华,肢体麻木,舌淡,脉细。或兼见两目干涩,面部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兼见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心经眩晕[4]: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或兼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弱。脾经眩晕[5]:头晕,胸闷呕恶,舌淡,苔薄白,脉滑或濡。或兼见纳呆便溏胃脘喜揉喜按,舌淡,少苔,脉细弱。肺经眩晕[6]:头晕,少气短息,面色淡白,神疲体卷,舌淡苔白,脉弱。肾经眩晕[7]: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 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眩晕十针”治疗,针灸处方组成:百会,神庭,头维(双),太阳(双),四关十个穴位。根据脏腑经络辨证,肝性眩晕加期门(双),肝俞(双);心经眩晕加神门(双),心俞(双),内关(双);脾经眩晕加血海(双),三阴交(双),脾俞(双);肺经眩晕加肺俞(双),列缺(双),外关(双):肾经眩晕加太溪(双),肾俞(双)。
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在洞床上,充分暴露针刺部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取华佗牌无菌一次性针灸针,针刺背部穴位,留针25 min;然后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针刺百会、神庭、头维、四关(合谷、太冲)及随症加减穴位,得气后快速度小幅度提插捻转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留针30 min,10 次为1 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8]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眩晕消失无其他不适者;显效:眩晕消失但有头部不适者;好转:眩晕明显减轻而尚未消失者;无效:治疗后眩晕改善不明显者。
肝经患者25例,痊愈,20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0 例,有效率100%;心经患者8 例,痊愈4 例,显效3 例,好转1 例,无效0 例,有效率100%;脾经患者12 例,痊愈8 例,显效3 例,好转1 例,无效0 例,有效率100%; 肺经患者6 例,痊愈3 例,显效2 例,好转1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肾经患者22例,痊愈14例,显效7例,好转1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
张某,女,45 岁,于2017年9月15日就诊。主诉:眩晕3 d。现病史:患者自述3 d 前因琐事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头晕,胸闷,气短,休息后稍有缓解,后头晕加重而来我针灸科就诊。现症:头晕,偶有恶心,烦躁易怒,神疲乏力,两胁胀痛,舌淡,苔少,脉细。体格检查:转头未见明显受限,椎间孔挤压试验(-),BP:110/80 mmHg。患者拒绝其他检查而行针灸治疗。诊断:眩晕(肝阳上亢)。治疗以“眩晕十针”加肝俞、期门,1 次后,症状明显缓解,3 次后痊愈。
按:本病病因明确,根据病史症状及舌脉表现诊断为眩晕病,症属肝阳上亢证,治疗以“眩晕十针”加期门、肝腧穴。百会、头维、太阳、神庭疏利头部经气,四关调和阴阳,期门、肝腧疏肝解郁共达平肝潜阳、止眩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眩晕病因[9]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以至颈部经脉不畅,络脉瘀阻,脑髓气血津液不能上承,或人体正气不足,气运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脑失所养所造成的,或颈部劳损而致眩晕。眩晕病位在头窍,多数医家[10]认为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肝藏血,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或因火热之邪内扰肝胆,循经上攻头目,气血雍盛脉络而至头晕;脾主升清,为生痰之源,脾运失常,痰湿中阻,上蒙清窍;脾气不足,精微不布,清窍失养而至头晕;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经受损,损伤经血,脑髓,官窍失于濡养而至眩晕。
笔者认为本病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应结合脏腑经络辨证治疗,心经致眩[11]: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主神明,主血,故心经受损,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而上荣于头则可出现眩晕。肺经致眩[12]:肺主气,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为娇脏,易受外邪侵犯,肺经受损,导致气血津液疏不失常,宣降失权,气血不能上荣于头而至眩晕。故而脏腑经络皆能引起眩晕,结合五脏经络辨证效果更好。
“眩晕十针”方解:“眩晕十针”结合脏腑经络辨证,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主导思想。“君”,百会[13],位于巅顶,为百脉之会,总督六阳经,具有升阳提气、醒脑开窍之功效,《针灸大成[14]》:“百会主……目眩” ,是治疗眩晕之要穴,《胜玉歌》[15]:“头痛眩晕百会好”,百会是治疗眩晕病非常重要的穴位。“臣”,神庭[16],足太阳,督脉之会,为脑海前庭,为神识所在,《针灸甲乙经》[17]:“风眩善呕,烦满”主之,主神识,是治疗眩晕的必备穴位。“佐”,头维[18],足阳明,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太阳[19],经外奇穴,两穴疏利头面部经气。“使”,四关[20],《针灸大成》:“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一气一血、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具体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以上穴位组方一起,有主,有次,有疏利,有调和,共达治疗之效。
眩晕病临床上以肝经、肾经眩晕最为常见,治疗效果也最好,肺、脾经病例少一些,心经眩晕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多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以女性患者多见,临床上治疗病程一般较长,也容易反复,是现阶段治疗本病的难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