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宇,柳彦佐,郝 征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少阳”这一概念早在《周易》时代就有所提及,《周易》通过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观察提炼出了少阳概念,确立了其“阳气始生”的特点;《内经》在脏腑、经络、六气等多领域中引入了少阳概念,丰富了少阳的属性;《伤寒论》中引用少阳概念描述疾病传变的中间阶段,在病理层面对少阳的含义加以充实。以上三部经典著作均有对少阳概念的渗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周易》卦象入手认识少阳可追本溯源,对理解少阳含义并指导用药大有裨益。
1.1 《周易》中的少阳 《庄子·天下篇》[1]曰:“易以道阴阳”。《周易》中的阴阳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矛盾双方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上》[2]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指阴阳,阴阳再生四象,即老阴、少阴、少阳、老阳,四象再行分化,即产生八卦。《周易》中的“少阳”指四象之一,《周易》虽未对少阳概念进行具体阐述,但后世著作对其进行了补充说明。《皇极经世书》[3]与《子平真诠》[4]结合阴阳动静的属性解释了四象的概念,“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天地之间,一气而已,惟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极动极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阴少阳”。“少阳”的“少”字指阳的程度微弱,少阳初生,属初阳、稚阳,处于阴阳之中,代表着阴势未消、阳势初长。
《周易》中的少阳概念在气象学、地理学等多领域影响深远。尚秉和《周易尚氏学》[5]言:“四象即四时,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其中的少阳代指自然界四季天然气象之一。《新唐书》[6]中用卦象解释一年阴阳的节令变化,其中冬至时“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固之气消”即为少阳之气当令,在节气中,少阳代表着阴阳转化的中间阶段。《国语·周语上》[7]结合阴阳形势解释地震的自然现象,云:“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阳伏阴迫”对应少阳,在八卦中,震卦()有震动、地震之意,应于春天、应于肝胆,其一阳爻位于二阴爻之下,是对少阳最好的诠释。
1.2 《内经》中的少阳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其将人体置于自然界中一并论之,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素问·阴阳类论》曰 :“一阳也,少阳也”,王冰注:“阳气未大,故曰少阳”,从中可看出,少阳尚处阳气微弱的状态。《内经》中共提到“少阳”112 次,其概念分布广泛:在脏腑主肝胆;在经络主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在六气主少阳相火;在四季主春;在疾病传变中主少阳阶段;在体质中设少阳……。
关于肝胆,《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肝者,罢极之本……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热论》提出“少阳主胆”,张元素解释说:“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少阳主肝胆、主春,奠定了肝胆升发疏泄的理论基础。相火是少阳的动力体现,《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关于相火功能,朱丹溪曰:“……其所以恒于动, 皆相火之为也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在经络上,《灵枢·经脉》以少阳配胆经及三焦经,对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论》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了少阳三焦通利、主动的特点。与此同时,少阳与一身气机息息相关,肺主气、肾主纳气,《灵枢·本输》提出“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的观点,说明少阳也主一身气机通路。综合《内经》对于脏腑、经络、相火等的论述,少阳虽分布于不同体系之中,然其所主事物均具有阳气初生、主升主动的特点。
1.3 《伤寒论》中的少阳 《周易》对《伤寒论》理论体系的建立影响深远,其“三部六病”思想来源于《周易》“三极六爻”思想。《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中关于少阳的观点,并对少阳病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六经辨证方面,少阳病属疾病由三阳经过渡到三阴经的中间过程;在脏腑方面,少阳病病位定于胆及三焦等起沟通宣达作用的脏腑;在症状方面,仲景总结少阳病提纲证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对于少阳提纲证,柯琴《伤寒来苏集》[8]解释为:“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与《内经》中“少阳为枢”的理论不谋而合。
历代医家对于少阳半表半里之位均有自己的见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9]言:“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魏荔彤《伤寒论本义》[10]认为:“半表者,对太阳全表而言,半里者对阳明全里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为言”。无论从脏腑角度还是经络角度,少阳半表半里的阐述均与《内经》中少阳为枢的理论不谋而合。根据少阳自身的生理特点,少阳病的特点可归纳为易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易生痰、生饮、生水,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之气不和等[11]。
《周易》《内经》《伤寒论》中的少阳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周易》中针对世间万物特性提炼出了少阳含义,《内经》引入少阳概念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状态进行了描述,《伤寒论》中又将其引入了病理传变过程。然而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少阳都代表着中间状态,其含义都体现在阳气初生以及居于阴阳表里之间等方面。
2.1 阳气始生 《周易》中卦象的变化蕴含着丰富的奥秘。所谓“阴极而阳生”,震卦可视为由坤卦()转化而来,阴爻之下出现一阳爻,微弱的阳气从地下逐渐升起,便转化成震卦。初爻的转变意味着阳气初生,力量尚且不足,故少阳历来被称为“小阳”“弱阳”。初爻当下的力量虽然虚弱渺小,但正如新生命的诞生,拥有活力。《内经》中也将少阳比为一阳,足见其阳气始生的特点。
震卦阳爻的内涵对于少阳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论》第97 条提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其中“血弱气尽”四字是对少阳病病因病机的概括。少阳阳气本就虚弱,如气血亏虚,阳气不能卫外,则邪气侵犯少阳[12]。因此顾护少阳阳气是治疗少阳病的关键。
2.2 升发力强 震卦卦辞说:“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虩虩,指恐惧的样子,代表地震来临之时声势浩大的规模。震卦阳爻虽被阴爻制约,但其少火仍具备向上向外升发的趋势,拥有巨大的潜能。
震卦对应的脏腑为肝胆,在《内经》中,少阳在脏腑之中亦对应肝胆,肝胆五行属木,木具有升发、调达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少阳升发的特点。《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内经》极其重视胆腑,是因为胆具有升发的属性,其对人体一身气机、营血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调达作用。
《伤寒论》在病理层面上对少阳的升发属性进行了更为生动的诠释。《伤寒论》第101 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本条讲述的是少阳误下致正气虚弱后战汗作解的过程,可见阳爻升发之势如应用妥当对少阳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少阳病正邪双方实力皆弱且相当,势均力敌的双方更易处于僵持状态,因此更需正气的不断蓄积,待时机成熟一举释放能量驱邪外出,正如雷霆之势,与震卦相应。
2.3 通路枢纽 前人在八卦取象歌中提及:“震仰盂”。盂,指向上开口的盛液容器。一来,震卦中的二阴爻中空之处连接似通道,象征三焦,承载着一身气血水的运行,为三焦属少阳提供了依据;二来,其通道下为阳爻,上为阴爻,连通阴阳,象征其与人体阴阳转换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尽数》[13]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通道主动,枢机亦主动,故震卦的通道之象也应于后世对少阳枢机的解释。
“枢”是《内经》对于少阳功能的高度概括。《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主要论述了太阳、阳明和少阳在人体阳气的运行、转输和敷布上所发挥的不同作用[14]。“枢”指“枢机”,《管子·水地篇》[15]将“枢”注为“主运转者也”。少阳以“枢”字言之,说明了少阳是阳气运转的关键。少阳不仅是经脉之枢,更是营卫气血之枢、元气之枢、脏腑之枢、津液之枢[16],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维持人体各项机能运转的核心,足见其灵活机变的特性。《伤寒论》第269 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在伤寒六经辨证中,少阳位于阳经与阴经之间,是人体一身阴阳的通路。以上皆说明了“少阳为枢”的内涵,确立了少阳为人体一身枢纽的重要地位。
震卦属少阳的生理状态,如受不良因素影响,震卦就会发生相应的转化而形成少阳病。少阳层面的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温胆汤及三仁汤等,均有和解少阳的功效。将以上方剂配于震卦的不同变卦,可见其在治疗上也各有侧重。
3.2 中爻转变——易生痰生饮生水 如中爻转变,则会变为兑卦(),兑卦本意为泽,即湖泊。如少阳无法正常发挥其枢纽的功用,通道不能正常运作,则原本运动的通道就会形成一滩死水,象征人体痰、饮、水的形成,正如少阳病多项症状均因气血水通道不畅所致。后世“分消走泄”之法亦是源自于此,可使郁滞的水液恢复流动之性。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有“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18]。“分消走泄”之法代表方剂三仁汤治疗注重通利三焦,杏仁、蔻仁、薏苡仁从上、中、下三部通利三焦,意在使水恢复活性。
3.3 上爻变卦——少阳易气郁化火 如上爻转变,则会变为离卦()。八卦取象歌言:“离中虚”。震卦上爻的转化使原本与外界相通的三焦通路被阻塞,因此会造成气血水的瘀滞。温胆汤中应用半夏、陈皮、枳实等大量理气化痰之药,可见其侧重于针对离卦气滞的特点进行治疗。
八卦之中,离主火,由此解释了“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伤寒论》第263条所言:“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也正说明了少阳病易化火的特点。蒿芩清胆汤在温胆汤的基础上配伍蒿、芩等清热药,在和解少阳的同时注重清少阳胆热,以蒿、芩为君清离火之热,防离火上炎。
自古《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学与中医学都来源于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识,二者的理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故应用《周易》思维思考中医,既是对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传承,又是对中医理论知识的剖析。临床通过卦象研究众多疑难病症,追本溯源,可知其要,一言而终,能够更清晰地审查病机,抓住疾病症结所在,可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因此,通过对《周易》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从哲学角度更深刻的体会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