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永济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 永济 044500)
进入21 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执政为民高度,关心农民群众疾苦,把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1999 年开始,永济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把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当作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重要内容,抓规划、抓项目,抓建设、抓质量,抓管理、抓效益,努力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成标准高、效益高的为民工程。
近20 年来,永济市先后投资1.5 亿余元,实施了近100 处(内含2 次饮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其中集中供水工程4 处,单村供水工程90 余处,解决了253 个自然村、23 万余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实现了全覆盖。
郭李水源地集中供水工程。这是永济在山西省首家动工实施的、建设跨流域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主要为解决永济市北部地区张营、栲栳、城北、开张、卿头5 个镇(街道)100 余个自然村、10 万余人饮用超标含氟水,祖辈因水而病、因病而穷的问题。工程自1999年底设计施工,三次变更水源地,2003 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工程从中条山前沿打井取水汇流至蓄水池,通过主管道输送至两个加压泵站,与村级配水管网连接,送水至各村,完成供水任务。主要项目有:打井3 眼,建500 t 蓄水池1 座,架设输电线路1.2 km;铺设主干支输水管道217.5 km,村级配水管道750 km,设置分水井、检测井、气阀井、泄水井379 座,建设容量500 t 调节蓄水池3 座;加压泵站2 座,配6 台机组,流量120 t/h,扬程50 m。工程总投资3 850 万元,其中国补和省级配套2 163 万元,运城市、永济市地区配套和自筹1 687 万元,设计年供水能力86 万t,最高可达100 万t。
为进一步提高这项民生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从2006—2013 年,永济市积极实施进村入户配套工程,先后完成投资1800 万元,其中国补958 万元,配套、自筹800 余万元,工程项目有:铺设输水主管道64 km,安装村级管道786 km,实施入户工程19 368处,并安装相关配件,使20 余个自然村、3 万余人吃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风柏峪水源地集中供水工程。为解决东部地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2007 年,永济市动工实施了风柏峪水源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在省、市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工程于2018 年完工,总计完成投资1270 万元,其中国补494 万元,自筹776 万元。主要项目有:打井2 眼,配泵2 台,变压器2 台,建管理站1 座、500t 蓄水池2 座,自动化管理系统1 套,铺设各种输配水管道37.5 km,安装相关配件1.1 万套,解决了20 余个自然村、1 个农场,共计2.4 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虞乡水源地集中供水工程。工程从2007 年动工实施,先后完成投资197 万元,其中自筹111 万元,国补86 万元。主要项目有:铺设输配水管道110 km,修复300t 蓄水池1 座,安装水表、立杆龙头、闸阀600 余套,使3 个自然村、2 370 人资源性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饮水安全。
韩阳水源地集中供水工程。为解决永济市西部地区韩阳、蒲州等2 个镇、2 个街道群众饮水难问题,2009 年永济市实施了韩阳水源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270 万元,其中国补1445 万元,自筹825 万元。主要项目有:打200 余m 深井2 眼,建占地面积3 000 余m2的管理站1 座,容积300 m3的蓄水池2 座,铺设输水主管道47 km,安装入户配件10 489 套,解决了40 余个自然村、4 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1999 年5 月—2019 年6 月,永济市先后实施了90 余处单村(内含2 次饮水)供水工程,共完成总投资6 600 万元,其中国补2 800 万元,省配1 250 万元,自筹2 550 万元,打水源井19 眼,建100 t 水塔11 座,50 t水塔38 座,铺设输配水管道1 390 km,安装相关配件1.89 万套,使全市60 余个自然村、4 万余人资源性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
在工程建设中,永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市领导多次深入工程现场指导,把饮水安全全覆盖工作作为主要任务来抓;水利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科学规划,严把“三关”,解决工程实际困难,调解各种矛盾,确保饮水安全全覆盖任务按时完成。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仅要解决农民群众吃水难问题,同时要为发展新农村起到革命性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掌握一手基础资料,永济市在1999 年进行百村供水工作的经验基础上,2005 年组织力量,分10 个调查组对全市10 个镇(街道)的饮水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分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两种,饮水安全人口12.23 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23.4 万人。水质性缺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6 个镇(街道),资源性缺水主要分布在沿山、东部一带。为有效解决此问题,永济市抽调工程技术人员,从总体规划抓起,按照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原则,针对实际,制订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实施规划。主要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在北部地区继续扩大郭李水源地集中供水规模,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新建风柏峪和韩阳集中供水工程;二是在中部地区实行集中供水工程;三是在沿山一带村庄,实行单个独立工程。
根据实际,永济市制定了建立三大水源地、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规划。既避免了重复建设,便于管理,有节约了资金和水资源,把农村饮水安全引向新高度。
在工程建设中,永济市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严把水质、水源、施工“三道关口”,切实把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高标准、高效益的为民工程。
水质关。水质安全是农村供水工程的先决条件。永济市紧紧抓住确保群众饮水水质关键,在寻找水源地,并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定期取水化验,确保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每项取水工程,在规划设计时,必先提取水样,经化验合格后,再具体规划实施项目。对于确定了工程建设的水源地,每处工程都划分水源地保护范围,配备专职管理员,修建工程管理房,定期进行巡查保护,对水源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水源关。在确保水质基础上,鉴于缺水村庄主要面临资源性缺水问题,把解决优质水源地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关键。结合南部山区水质优良、水污染少、水量充沛的实际情况,在沿山洪积扇建立3 个保护区,保证群众水质和用水量达到需求,确保农民群众长期受益。
施工关。工程建设是农村供水工程的关键一环,因此要把工程建设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为确保工程质量创优达标,做到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进行项目化管理,实施集中统一建设。一要严把工程设计关。严格工程设计规划,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设计资质;二要严把工程材料关。严格材料技术标准,严格实行材料招标制,按规定中标后,由水利物资供应站从省农水工程材料设备协作网成员单位采购,确保材料质优价廉;三要严把工程施工关。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制,按照饮水安全标准,实行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合同制,严格施工标准,严格工程监理,与各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为高标准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为确保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真正把工程建成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同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工程落到实处。一是领导挂帅。市委、市政府将安全饮水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成立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饮水安全领导组,把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领导组与镇(街道)、水利、财政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镇(街道)与村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真抓实干局面。二是资金保障。把自筹资金落实作为重中之重,明确规定自筹资金不到位不能使用国补资金进行工程建设;严格实行报帐制,工程启动时拨付工程建设资金总额的40%,余额按进度拨付,工程全部完工拨付80%,验收合格后拨付完成;同时杜绝资金胡支乱用,在各项目村设立公示墙,公布工程项目、资金投入情况,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工程验收。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单位向水管站和镇(街道)提出验收申请后,水管站向市水利局提出申请并验收合格,之后由市饮水安全领导组,组织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进行验收;除按规定验收工程项目外,还要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竣工验收,内容包括材料来源、资金使用、工程管理和供水价格等;未通过验收的责令其限期改正,二次验收仍未达标的追查相关责任人责任。
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后,按照建管并重原则,永济市成立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服务中心,由市水利部门具体监管,制定各种工程的管理办法。一是在镇(街道)水管站指导下,对所有单村饮水工程,全部由受益村采取承包租赁、统一管理及用水协会等形式进行管理。二是对所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一律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负责工程管理、运行、维修等。三是实行按量计价,引水入户的按户安装水表,每月按时抄表收费,无故不缴纳水费者采取停水处理措施,以保证工程维修、改造和管理人员的费用,使工程得到永续利用。
近年来,永济市始终把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作为提高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标准的主要环节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技术、保障和管理措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达标、持续利用,为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保障。2019 年8 月,针对村级供水工程实施中存在的村干部重视不够、施工粗放、设计要求不达标和管理松懈等问题,水利部门举办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培训班,结合实际,就项目实施中的技术要求、施工标准、工程管理等内容进行学习,有效提升了镇(街道)、村组干部抓工程管理的积极性,为建设达标工程、安全工程、效益工程和廉洁工程提供了保障,为农民群众安全饮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大力实施,配套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实现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实现了全覆盖。目前,永济市农村供水工程各项供水设施运行良好,水价合理,群众幸福感增强,政府满意度提高,有力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