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斌,王 兵,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马骥(1913—1991),字骏伯,自幼随祖父京城御医马承先学医,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并对后世诸家之作多有涉猎,撷其精英,兼收并蓄。28岁开始独立行医,曾参与创办哈尔滨市第一中医联合诊所,由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在患者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被誉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是内科临床常见病。其诊断标准为[1]: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FUO明确诊断的病因,依次为感染、结缔组织病、肿瘤病及其他[2-4]。西医治疗在疾病的早期多运用抗菌药及其糖皮质激素,导致疾病难以诊断,且易造成多重耐药菌感染[5]。不明原因发热多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6-7]。《素问·调经论》云:“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认为阴阳盛衰是发热的基本病机。而《素问·刺热论》则对五脏热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论述,为后世辨别发热属何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基于《内经》理论,对发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如金元朱丹溪提出“气有余便是火”,治疗上提倡泻火以保阴。明代张景岳提出饮食、劳倦、酒色、七情、药饵、阴虚、阳虚皆能导致发热。清代王清任加以补充,提出瘀血发热之证,补充完善了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马骥教授认为,不明原因发热其热势较高,且缠绵难愈,因此以内伤发热为纲辨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阴液不足为本,阳气内盛为标,可兼有热毒内侵、邪犯少阳、壮火食气等,治疗时要圆机活法,如能药中病机,则效如桴鼓[8]。
1.1 阴液不足,治以滋阴增液 《景岳全书·火论》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素体阴亏,或热证日久伤阴,或误用温燥,导致阴液不足,不能制火,阳亢于外,内而乘阴,导致发热。此是不明原因发热之根本所在。叶天士云:“热病必消灼真阴”,认为发热必伤阴液,而阴愈衰则阳愈亢,阳愈亢则阴愈衰。阴液是化气的源泉,是机体抵御阳热邪气的物质基础。历代温病名家于临床热病的治疗中,都十分重视养阴救阴[9]。如“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马老熟读经典,深谙此道,认为此病当滋阴以伐火,增液以配阳。同时,由于“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故滋阴增液首重胃与肾。肾主先天阴液,胃主后天水谷之津液。胃与肾在生理上相互既济,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胃津久耗必然波及肾阴,肾阴劫夺则胃津亦必空虚。故治疗时常同滋胃与肾之阴液治其本,以甘寒润胃燥,如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之属;用咸寒以滋肾水,如生地黄、玄参等。同时由于阴液不足,虚热内生,故常选用青蒿、秦艽、地骨皮、牡丹皮等清虚热以治其标。
1.2 热毒内侵,治以解毒透邪 《素问·评热病论》云:“阴虚者,阳必凑之”。马老认为,阴液不足,阳热毒邪必凑而内侵。《金匮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内侵之阳热毒邪不特指外感六淫之邪,还包括脏腑阴阳失调的病理产物[10]。阳热毒邪兼有火热和毒邪的致病特性,亦动血、扰心,临床常见高热、烦躁不安、吐血、便血等。阳热毒邪易在阴虚阳亢的体质中产生,故常伏留难解、病位多深。针对热毒内侵这一病机,马老常配伍清热解毒之品以除邪热,以清轻之品为主,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且处方用药时常嘱后下轻煎。其原因有二,一是宗吴瑭“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之说,取其气而弃其味,避免久煎至诸药之苦入中焦而败胃气;二则因为热病多因阴液不足,易入营分血分,宗叶氏“透热转气”之法,清轻宣透以利邪外达。
1.3 邪犯少阳,治以和解枢机 马老认为,少阳为半表半理之经,为内外交界之地,出则达太阳,入则至阳明。它既是外邪入里的必经之地,又是体内邪气排出体外的必经通路,故邪犯少阳,导致少阳枢机不利,而致发热。又少阳为气机之枢,“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脏腑功能失调,气郁胆腑,亦可导致发热[11]。邪犯少阳之发热常以往来寒热为主要表现,兼见口干苦、呕呃等证。对于如何辨别邪犯少阳之发热,马老常引仲景之语“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症俱备”,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可收疏利三焦、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功。热病常见阴液不足,临床运用柴胡剂常有劫肝阴之顾虑,对此马老指出:“只要运用得当,从未见其弊”。
1.4 壮火食气,治以益气扶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过用温热,内热从生,可导致正气衰夺,故云“壮火食气”。李东垣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长期高热,亢烈之阳不仅可以劫夺阴液,还能耗散人之正气。“壮火”既已形成,必然会消耗人体的元气。而元气的大量消耗,更促使“壮火”的亢烈猖獗[12]。从而形成邪盛壮火致正气不足,正气不足致邪气更盛的恶性循环。壮火食气,故发热病人常见气虚之乏力倦怠、少气懒言、纳谷不馨。而纳谷不馨,则正无所俾,无力抗邪,导致疾病缠绵不愈。针对壮火食气这一病机,马老临床常选用党参、黄芪、大枣、甘草等药,一则平补脾胃之气,二则益气扶正以祛邪,三则可防寒凉之品伤胃。
患者刘某,男,34岁。1989年8月13日初诊。主诉不明原因发热7周,午前先恶寒,继发热,至午后发汗后热减,口干不欲饮冷。舌红苔薄,脉细数滑。住院实验室检查无征。处方:生地黄25 g,玄参20 g,牡丹皮20 g,地骨皮20 g,青蒿20 g,柴胡25 g,连翘25 g,金银花30 g(后下),大青叶30 g(后下),生黄芪25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2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1989年8月18日2诊,服汤药后剂,发热减轻,热势已微,热退后仍多汗,饮食及二便尚可。舌脉无异状。处方:生地黄25 g,玄参20 g,地骨皮20 g,牡丹皮20 g,大青叶25 g,金银花30 g(后下),连翘25 g,柴胡25 g,黄芩15 g,生黄芪30 g,党参15 g,炙甘草8 g,大枣12 g(擘),麦冬20 g(碎)。4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1989年8月22日3诊,服药4剂,热势已减,余证如常。经哈医大骨穿诊为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处方:生地黄25 g,玄参20 g,麦冬20 g(剪碎),枸杞子20 g,山茱萸15 g,制首乌20 g,桑椹25 g,龙眼肉20 g,女贞子25 g,柴胡25 g,青蒿25 g,连翘20 g,党参20 g,生黄芪30 g。2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1989年8月31日4诊,服汤药,偶发微热,近胃纳较差。舌脉均可,脉仍虚数微滑。血象基本复常。处方:生地黄20 g,女贞子20 g,党参15 g,桑椹20 g,炒谷芽25 g,陈皮20 g,银柴胡15 g,龙眼肉25 g,生黄芪25 g,玄参15 g,枸杞子20 g,麦冬20 g(剪碎),青蒿15 g。2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1989年9月8日5诊,证治:胃纳增进,腹部微胀,矢气较频,偶有微热,体力增进,活动有力,动时汗出。舌脉若前。处方:生黄芪25 g,地骨皮15 g,厚朴10 g,麦芽25 g(炒),天花粉20 g,陈皮15 g,生地黄20 g,龙眼肉25 g,玄参15 g,麦冬20 g(剪碎),女贞子25 g,银柴胡15 g,党参15 g,丹参15 g,大枣10枚(碎)。2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按语:此患病发于夏暑之际,暑热外开腠理,邪因而客,伏留于内。暑热迫津外泄,汗出津伤,阴液不足。邪客于少阳,故发寒热往来。营阴不足,热蒸于上,故见口干而不欲饮。马老认为,患者发热已久,阳热内炽,阴液不足,其治首当壮水伏火,故用生地黄、玄参以滋阴增液,牡丹皮、地骨皮、青蒿以清虚热;病久而热不退,多因热毒内侵,故用大青叶、金银花、连翘轻煎清热解毒、透邪外达;寒热往来说明病在少阳,故用柴胡、青蒿清泄少阳之郁,和解枢机;壮火食气,故以黄芪、党参、甘草补气。一诊见效,二诊在一诊基础上略作增减。至三诊,患者已明确诊断为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马老衷中参西,认为人之造血功能全在骨髓,肾藏精主骨生髓,造血功能停滞则病在于肾不能藏精生髓,故佐加枸杞子、山茱萸、制首乌、桑椹、龙眼肉等益精填髓补血之品。观马老前后5次处方,前三诊均治以滋阴增液、清热解毒、和解少阳、益气扶正之法,至四诊时患者热势已退,转以养阴益气为主,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不明原因发热是内科疑难病,且西医疗效不佳。国内有学者认为,在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以及体温测量的部位和时机[13],这恰合中医“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马老认为,中医在诊治不明原因发热时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不需要完全明确其病因,可以内伤发热为纲,从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时只要紧紧抓住阴液不足为本,阳气内盛为标这一基本病机,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兼顾其他复合病机,就能获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