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瑞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干流管理局吐皮塔西提管理站,新疆 库尔勒841000)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全长2430km,干流全长1321km,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也被称为南疆人民的母亲河,同时塔里木河流域也是中国最为脆弱的生态区之一[1-3]。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大规模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利用,致使整个流域水资源出现分配失调的现象,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台特玛湖曾一度干涸,成为风沙的主要策源地。塔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0km 河道断流近30年,大量植被物种衰败,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生态遭受破坏,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4-5]。
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作为一个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项目,经过多年来的各方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极为显著。 本文以塔里木河生态输水之后水量转化、水质变化、地下水埋深及植被面积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等指标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变化规律,为今后生态输水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参考。
塔里木河下游属大陆干旱性气候,年均气温10.7 ℃,年积温4167.7 ℃,太阳总辐射量6180MJ/m2,年日照数3118.7h,无霜期220d,平均降水量33.6mm,年蒸发量2671.4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79倍,风沙危害严重。 由于多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到5.85~10m,甚至以下,地下水含盐量及矿化度都很高[6]。 塔河下游段地处新疆巴州尉犁县与若羌县的境内,下游河道平均海拔高程825m。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地形大多平缓,下游河位于塔河下游的冲洪积平原区,东临库鲁克沙漠,西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台特玛湖湖盆区为流域的最低点,海拔高程801.5m。 土壤以细粒沙壤土为主。
为了拯救下游脆弱的“绿色走廊”,保护塔河沿线的生态环境,自2000年起,由国家投资107.39亿元启动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向下游生态输水工程是其中项目之一[7-8]。 截至2018年,累计完成19次生态输水,累计输送生态水超过75亿m3,平均每年下泄3.9亿m3,现在水头有16次注入尾闾台特玛湖,台特玛湖的湖面一度达611km2,达到了该湖湖面的历史最大值。 塔河综合治理极大改善了下游生态环境,生态输水结束了下游河道断流30年的历史,有效遏制了两边沙漠的合拢趋势,下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输水后,补给河道沿岸地下水量22.84亿m3,占44.2%;补给包气带水量为25.23亿m3,占48.8%;河道水面蒸发为1.15亿m3,占2.2%; 入台特玛湖水量2.48亿m3,占4.8%。 因此,生态输水总量中扣除7%的水面蒸发和入湖水量,有93%的水量用于补给地下水及河道沿岸包气带,起到了恢复河岸地带地下水环境的作用。
在英苏和阿拉干(两河汇合处)断面,由于水量较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比例分别达到47.9%和44.3%;其后是喀尔达依和依干不及麻断面,转化比例分别为43.7%和42.0%。 对于地表水向土壤水的转化,由于阿拉干河道较英苏窄10m,因此在水量较大的条件下阿拉干易形成大范围的漫溢,从而提高了该断面地表水转化为土壤水的比例。 受河宽和水量的双重影响,阿拉干地表水转化为土壤水的比例最高46.7%,其次是上断面英苏44.4%,最小值在下断面依干不及麻38.6%。 在下游,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和土壤水的比例分别为44.5%和42.6%; 结合水文监测资料和水量平衡原理,4.9%的地表水用于河道外漫溢的水面蒸发,8.0%用于河道内水面蒸发和流入尾闾台特玛湖。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测定英苏、阿拉干及喀尔达依3个断面输水后水质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表明输水初期矿化度变幅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幅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输水量与地下水矿化度密切相关,2007~2009年输水减少后,地下水矿化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输水前,由于长期断流,表层土壤在潜水蒸发作用下不断积盐,地下水处于浓缩状态,矿化度初始值较高。 输水后,表层的积盐溶解于水并随之渗入地下,潜水的矿化度会随之上升,曲线出现一个峰值。经过几次输水后,地下水的盐分随着地下水的运移逐渐排向下游及河道两侧,因而矿化度的变幅逐渐减小。 截止到2017年,各断面近河道区域地下水矿化度由输水初期的5.3~7.8g/L降至1~3g/L,地下水质明显改善,淡化带影响范围1km。
第2次~第4次平均生态输水水量2.03亿m3,下游地下水埋深减小了40.3%,呈下降趋势;但在第4次~第5次由于输水间隔时间较长,导致地下水埋深增幅50.3%,呈上升趋势。第5次~第8次平均生态输水水量2.64亿m3,地下水埋深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减少幅度27.9%。但在第8次~14次,受源流来水减少影响,下游平均生态输水水量仅0.89亿m3,地下水埋深增幅高达68.8%,呈明显上升趋势。第15次~第19次平均生态输水水量3.92亿m3,地下水埋深减少了43.6%;特别在第17次和18次,平均生态输水水量高达7.27亿m3,输水时间长达430d,地下水埋深在第18次输水后下降趋势最为显著。 英苏、阿拉干、库尔干和老英苏各断面河岸处的地下水位分别3.5,4.5,5.0,3.0m,地下水位均有了较明显地恢复。 据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提供的2000~2017年监测数据显示,塔河干流下游距主河道1km处的地下水位,已由最初的9.8~10.1m升到2.1~5.3m。
2.5.1 面积变化
2000~2016 年塔里木河上游林地面积增加了22.3%,草地面积增加了27.6%。塔里木河中游林地面积减增加了13.25%,草地面积增加了2.12%。 根据遥感调查统计,2013 年比输水前植被面积增加了56.1%,表明下游生态退化的趋势已得到遏止,生态环境恢复的景象已在一定区域内显现。
2.5.2 植被盖度变化
通过对塔里木河进行生态输水,下游地下水位伴随地下水位的抬升,水域面积的增加,土壤水分条件的好转,植被面积也不断扩大。 根据Mann-Kendall趋势检验,2000~2017年,塔里木河天然植被覆盖度的平均值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 (Z=3.11>Z0.05=1.96),上中下游植被盖度呈增加趋势,增加比例分别为81.1%,63.77%,58.31%。 TVDI的平均值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即土壤呈现湿润化)。生态输水前后,天然植被覆盖度的平均值增加了19.1%,而TVDI减少了16.6%。根据塔里木河天然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图得到65.4%面积的天然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其中33.7%面积的天然植被覆盖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距离河道较近、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而据监测数据显示,塔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的面积达2285km2严重,其中,新增植被覆盖面积达362km2,沙地面积减少854km2。
对于上游沿岸植被,2017年植被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w均匀度指数)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57.7%,47.9%,28.5%;而2018年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36.1%,61.5%,38.0%。对于中游,2017年物种多样性指数较2016前分别增加16.7%,110.0%,229.4%;2018年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314.9%,192.7%,173.8%。 对于下游河段,生态输水后物种多样性指数较输水前分别增加了83.52%,87.50%,140.89%。 植物物种由17种增加到46种。
(1)目前的生态输水客观上受制于源流区水文信息的不确定性及干流上、中游分水的影响,下游的水文要素难以准确预测,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种一般性的应对状态。
(2)输水虽然遏制了下游的生态退化,但下游生境依然脆弱。枯水年或断流对新生胡杨的危害最大,如果遭遇连续枯水年景,会将已经取得的生态恢复成果“得而复失”;来水量过大时,虽然采用人工漫溢的方式进行恢复,但缺乏科学调控导致水的利用效率低及种群的响应程度不高。
(1)塔里木河干流现有150.44万hm2天然林草植被,多年平均来水情况下,塔里木河阿拉尔断面来水46.5亿m3,通过水量调度与分配,继续实现英巴扎断面全年不断流,满足干流天然植被需水量不小于22.92亿m3,大西海子水库应向下游多年平均下泄水量3.5亿m3。
(2)对塔里木河生态闸引水漫溢进行优化调控,通过漫溢维系河岸两次地下水位在2~6m;从天然植被恢复的角度,在7~9月份,保障对塔里木河天然植被进行1年2~3次、每次持续15~20d的漫溢;从天然植被保护的角度,3年内保证在7~9月份对天然植被进行至少1次15~20d的漫溢。
(3)塔河下游主要建群植物胡杨和柽柳的种子集中于每年8~9月份萌发。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的角度考虑,下游生态输水时段应与天然植物落种更新时间形成一种生态契合,因此每年9~11月份下泄生态水是较为适宜的。
(4)生态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生态环境对输水工程的响应还需要长期监测,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地表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植被变化监测及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通过生态输水,约有93%的水量用于补给地下水及河道沿岸包气带,起到了恢复河岸地带地下水环境的作用。
塔河干流下游距主河道1km处的地下水位,已由最初的9.8~10.1m升到2.1~5.3m; 地下水矿化度由5.3~7.8g/L下降到1.1~3g/L。 塔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的面积达2285km2,其中,新增植被覆盖面积达362km2,沙地面积减少854km2,植物物种由17种增加到46种,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