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心理弹性是指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即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的能力〔1〕。人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心理弹性的比率在增加〔2〕,Lavretsky等〔3〕研究也指出,在心理社会性取向的研究中,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可能拥有相当的或者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生活满意度是个体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和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2013 年江苏省老年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5〕显示,30% 的老年人感觉自己不幸福,7% 的老年人存在多种心理不健康症状。这些现象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显著降低或缓解老年人生活不满意问题。目前关于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研究〔6~9〕表明,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关系密切,而且心理弹性的增长能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增加。我们推测这种关系和作用也存在于老年群体中。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1.1研究对象 方便抽取四川省内江市就近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16年3~4月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在社区分两次进行调查;5~6月由接受《发展心理学》课程研究方法专门培训的学生,以入户的方式对身边的老年人开展一对一的调查。纳入标准:①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理解问卷内容;②无重大疾病;③自愿。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76.28%)。其中女172人,男156人。年龄60~64岁59人,65~69岁109人,70~74岁85人,75~79岁44人,≥80岁31人。82.9%来自四川,2.7%来自重庆,8.5%来自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3个省(自治区),其余5.9%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湖北、贵州等9个省。
1.2工具 ①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否参加医疗保险等。②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从“从不”计0分到“几乎总是”计4 分,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 0.92。③生活满意度指数(LSI)B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三种生活满意度量表中的一个,由12项开放式、清单式条目组成,得分0~22分。得分越多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 0.682。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1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 老年人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居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水平稍高于心理弹性,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弹性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01)。见表1。
表1 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r值)
1)P<0.001
2.2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以生活满意度为分析变量,对人口学因素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居住方式的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见表2),然后根据程度对差异显著的人口学因素进行赋值,使其成为连续变量,居住方式由于无法赋值故不纳入。其次,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差异显著的人口学变量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一层发现受教育程度能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健康状况能负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说明受教育程度高、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第二层,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的情况下,纳入心理弹性。由于心理弹性与各因子高度相关,如果将心理弹性与各因子同时纳入,势必出现共线性问题,因此,分别纳入心理弹性及因子。结果发现,纳入心理弹性及因子后,受教育程度的预测作用消失,心理弹性及力量性因子能够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而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见表3。
2.3不同健康状况下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回归分析 在分层回归的分析中,健康状况作为一个连续变量,在控制了人口学因素后,仍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此推测,健康状况可能在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却并没有证明交互作用的存在。但分层回归的结果似乎预示,健康状况与心理弹性在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中可能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发生作用,而是存在某种交集,是否因为健康状况由分类变量转换为连续变量而掩盖了它们之间某种层次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其中的联系,将健康状况恢复为原始的分类变量,以连续自变量+分类调节变量的检验方式,采用逐步进入法,探测健康状况在心理弹性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预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已有的四种健康状况中,有三种情况均有变量首先进入,其中在非常健康的状况下,坚韧性可以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在比较健康和一般健康的状况下,力量性可以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在较差健康状况下,心理弹性因子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没有预测作用。见表4。
表2 LSIB人口学因素差异分析(分)
表3 心理弹性及各因子对LSIB的分层回归分析
1)心理弹性对LSIB分层回归分析(R=0.327,R2=0.107,F=9.696,P=0.000);2)心理弹性因子对LSIB分层回归分析(R=0.412,R2=0.170,F=13.149,P=0.000)
表4 不同健康状况下心理弹性对LSIB的分组回归
1)R=0.565,R2=0.320,F=12.207,P=0.002;2)R=0.287,R2=0.082,F=12.854,P=0.000;3)R=0.377,R2=0.142,F=19.337,P=0.000;4)R=0.300,R2=0.090,F=1.057,P=0.381
我国关于老年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近五年开始出现,本调查中,老年心理弹性的分值水平刚好处于中间,均值低于使用相同工具对老年人的测查结果〔10~12〕,甚至低于老年抑郁症患者〔13〕。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分值水平处于中等,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16〕。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水平偏低,可能源于被试的收入、受教育程度和高龄被试的数量。郭大水等〔17〕调查显示,增加经济收入只对家庭月总收入低于1 700元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明显影响,高于这一界点后,老年人就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而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本研究结果说明低收入群体的比例过大,导致了本次调查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这也符合马伟娜等〔18〕总结的社会经济条件优势是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的结论。调查结果还显示,无论是心理弹性还是生活满意度都没有出现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或下降,而是在75~79岁年龄段双双出现了最低点,廖红〔19〕研究表明,75岁以后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明显。这种情况会使行走和外出受到一定的限制,有可能是造成此年龄段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最低的原因。心理弹性水平在80岁及以上年龄段有所恢复,虽然并没有回到原有水平,生活满意度则恢复到原有水平。这说明老年人确实具有在压力/逆境等不利的环境下,利用自身的内外部资源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重新构建生命发展目标,达到了一种新的稳定和平衡,从而回到原有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调查中了解到,一位近80岁老人在家中突然出现舌根僵硬、左侧不能动弹,经诊断为弥散性脑梗死,因治疗及时未出现明显异常,但老人却受到较大打击,不愿行走,更不愿外出,担心一旦外出发生此现象将危及生命。经过近一年的调整,其间又出现了二次轻微的脑梗死现象,老人已经能够很好的进行应对,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恐惧和焦虑,整个生活又恢复到原来的模样。Rothermund 等〔20〕认为,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老年人比其他成年人更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重新设定目标,接受现实,例如他们会采用乐于助人的方式来应对创伤;Deeg等〔21〕通过直接比较空难前后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发现老年人尽管有躯体健康问题,但灾后心理弹性较好。
Fredrickson等〔22〕发现心理韧性的增长能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增加和抑郁症状的减少。Zautra等〔23〕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感。可以通过提升个体心理韧性,增加个体的幸福感。赵君等〔24〕对大学生、姜恋等〔25〕对临床实习护生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冯志远等〔26〕、陈琴等〔27〕、梁三才等〔28〕对大学生及谢家树等〔4〕、郑莉君等〔6〕对初中生的研究还发现,心理弹性在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郭纪昌等〔7〕对青少年的研究也发现,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效应。董泽松等〔8〕对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除显著的正相关外,心理弹性因子中的人际协助、积极认知、家庭支持等能显著预测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王鑫强等〔9〕对初中生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心理韧性解释了 31% 的生活满意度截距方差和 16.34% 的生活满意度变化率方差。关于老年心理弹性的研究,只有张杰等〔12〕研究与积极心理有关,研究表明空巢老人心理弹性及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
本调查说明在其他年龄段存在的关系,在老年期同样存在,印证了此前的推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心理弹性可以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特别是力量性因子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里谈到的力量性并不是力量的大小,而是面对不利情景或变化的恢复和适应及达到目标。老年人由于身体的退行性变化,各种功能处于衰退状态,偶然或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一次活动都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从而使个体的日常行为受限或受损,严重影响生活满意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老年人经历了生存困境后仍然表现良好,而另一些老年人却在困境中无法自拔。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必须完成发展理论中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老年期虽然是人生的衰退期,仍然有其相应的发展任务,评判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评估个体能否完成与文化、性别和年龄相应的发展任务〔29〕。我们认为老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运用整个人生积累的智慧,重组或重构新的发展平衡,客观的看待身体各种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各种老年性疾病,积极通过各种物资的和精神的手段延缓衰退的步伐,并坦然接受这种发展结果,不生气不抱怨。如果完成了这些发展任务,个体将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能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化,由此获得极大的生活满意度。因此,力量性的预测作用才如此显著。从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人口学因素来看,健康状况也具有相当的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健康状况能够负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在控制了人口学因素纳入心理弹性后仍然显著,说明身体越健康的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更高。通过分组回归的方式,发现在身体非常健康的状况下,坚韧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即坚韧性越强的个体生活满意度越高。坚韧性涉及个体现实能力的评估和持续性的把控,当身体非常健康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对未知的变化并不感到担心和恐惧。数据表明,坚韧性每增加一个单位,生活满意度会升高0.565%。当身体处于比较健康和一般状况下,个体的生理状况会出现一些意外,导致对自身现实能力评估的信心不足,坚韧性无法再预测生活满意度,而具有恢复不利情景或适应变化的力量性则具有了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即力量性越强的个体生活满意度越高。杨一帆等〔15〕研究也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了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身体健康状况促进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升,其路径“心理健康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显著。在非常差的健康状况下,心理弹性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没有预测作用,有可能是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饱受疾病的困扰或因自身疾病而拖累整个家庭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增加了消极经历的脆弱性,出现了敏化效应。本研究说明健康状况非常差的老年人虽然占比不高,但影响力却很大,也提示政府应有针对性的关心此部分人群,特别加大对重大疾病的医疗救助力度和措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这或许是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升老年群体整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