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璐
摘 要:自我表现是为了显示和宣扬自身的优点,以言语、肢体行为、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存在感,突显出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中,自我表现贯穿于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期,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存在自我表现的倾向,甚至将自我表现作为待人接物时的一种习惯性方式。因此,本文将围绕发展心理学视野中自我表现的具体类型,针对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各个时期的自我表现呈现出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各个时期;自我表现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世界各国的心理学专家针对个体“自我表现”的类型、风格、个体差异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尤其近年来,心理学专家从发展心理学视角出发,使“自我表现”一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课题。研究表明,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中,“自我表现”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主动性特征,是一个人复杂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二、突出自我,规避消极
发展心理学视野中,自我表现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突出表现自身的良好形象,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这一类型属于自信型自我表现;第二种类型是忽略他人的价值与存在,以损毁他人的形象为出发点,达到体现自我价值的目的,这一类型属于攻击型自我表现;第三种类型是他人面前表现出良好的形象,回避自身的缺陷,在他人心里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一类型属于保护型自我表现;第四种类型是极力维护自身形象,甚至不择手段,将自身的好印象呈现在他人面前,这一类型属于防御型自我表现。
(一)自信型自我表现
这一类型属于一个人自我表现的常见类型,在自信的自我表现过程中,行为者犹如一盏聚光灯,聚光灯的光圈全部聚焦在自己头上,而他人却显的暗淡无光。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加之绝大部分家庭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从小在温室中长大,当孩子开始接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社会小环境时,家庭的优越感表露无疑,行为者在别人面前呈现出物质丰盈的一面,此时,自信心爆棚,其他人将行为者视为太阳,所有身边的人是行星,都要围着太阳转。
而这种自信型的自我表现类型极易自我膨胀,而演化成为影响一个人学业、工作、生活的负面因素。例如,在小学阶段,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穿名牌、住别墅、坐豪车,是其他同学羡慕的对象。这时,这部分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就会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来,在同学面前将家庭的一种优越感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但是,在用学习成绩来体现学生的价值的年纪,这种优越感只是昙花一现。当行为者在学习方面没有可炫耀的资本时,自信型的自我表现极易使学生失去老师与同学的信任,受人瞩目的光环也会烟消去散[1]。
(二)攻击型自我表现
这种类型的自我表现主要是通过贬损他人使自己表现的更好,这种自我表现类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通过事先规划与实施特定的计谋达成所愿,让身边的人仰慕、赞同行为者。例如,现在社会的白领阶层,由于支配关系、职责权限、公司地位、薪酬收入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一些嫉妒心强的白领往往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达到提升自己的主体地位以及得到公司领导认可的目的。但是在实施规划攻击型自我表现的策略时,行为者本身必须具有过人之处,往往利用自身的过人之处力压他人的不足之处,将自身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公司领导和同事面前。因此,攻击型自我表现与人身攻击、恶意损毁他人形象差别较大。
(三)保护型自我表现
保护型自我表现恰恰与自信型自我表现的方式相反,通常是规避坏印象,来获取别人的赞誉以及认可。这种类型的自我表现也被称之为谨慎型、被动型的自我表现。例如,对于娱乐圈来说,近年来,歌坛明星、舞蹈明星、喜剧明星、电影电视明星层出不穷,而一些明星在创造出明星效应后,往往暴露出个人本性,明星丑闻、明星绯闻频频见诸于各个媒体端,像明星出轨事件、明星逃税事件、明星吸毒事件、明星醉驾事件等,而一些清者自清、洁身自好的明星为了在观众及粉丝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形象,往往在行事作风上慎之又慎,每天只想著把歌唱好、把戏演好、把人做好,不会在大众的视野当中留下任何阴影,久而久之,这种被动的、谨慎的处事态度也使这一类明星成为舞台与生活中的常青树,正是这种保护型的自我表现,才得到更多人的追捧与关注。
(四)防御型自我表现
这一类型的自我表现形式往往以防御和澄清事实为主,以重新塑造行为者的个人良好形象,当行为者的个人声誉受到外界质疑或者攻击,行业者第一时间利用舆论、自我救赎的方式,来证实自身的清白,使一些负面的流言蜚语不攻自破,或者通过一些正能量的行为,使大众对行为者的印象转好,进而达到自我防御的最终目的。
例如,对于刑满释放人员来说,原本行为者在犯错之前,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受到身边人的尊重与认可,当犯错之后,身边人立即投来异样的眼光,指责、谩骂、污辱随之而来,行为者名声扫地,形象尽毁[2]。出狱之后,行为者想重新做人,找回原来的自我,想尽力挽回在大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于是行为者在生活当中不断努力,默默无闻奉献,甚至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将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久而久之,行为者在大众视野中的形象逐渐回归到原始的认可与赞同状态。正是行为者通过自我救赎的方式,改变了大众的看法与想法,重新塑造了自我,真正体现了自我价值。
三、自我增值,自我提升
自我表现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成长历程,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下,如何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使自我表现转变成为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学习能力、创造生活财富的源动力,是自我表现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主要方向与核心内容。
(一)角色换位,心理探究
作为行为者而言,只有准确了解他人的需求与期望,才能掌握好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因此,行为者应采取角色换位的方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验对方的情感变化、语言逻辑、肢体动作,以获取他人真实的期望内容。
例如,对于社区敬老院的老年人来说,要想在老年人面前掌握最佳的自我表现时机,获得老年人的认可与赞赏,行为者应站在老年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对老人日常生活中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了如指掌。可以经常与老人沟通聊天,或者在生活上与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当掌握了这些有效信息后,行为者可以通过自我表现,满足老年人生活以及精神需要,进而在老年人的心目当中留下了良好的形象。
(二)彼此尊重,共融共进
自我表现要想收到理想的反馈效果,就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基础之上。人与人在交往过程当中,产生了较为复杂的纽带关系,一方需要得到另一方的尊重、认可与赞同,而另一方同样需要这种“面子”。当一方“面子”受损,在另一方的面前失去尊严、失去价值,自我表现就会失去现实意义。因此,合作共进、协同并肩,交往双方的能力、学识、经验得到彼此赏识,才能使自我表现发挥出最大化价值。
例如,学生群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为集体赢得荣誉,得到老师和其它同学的认同。对于上班族而言,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部门间成员能够相互合作,针对同一个攻关项目,献计献策,既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又能体现出个人的正向价值。
(三)真诚赞赏,真实表露
自我表现旨在获取他人的由衷赞誉及肯定,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下,对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心理剖析解读后发现,为了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可以适当采取主动迎合、真诚赞赏的方式,使对方精神愉悦,激发对方的学习、工作热情。但是,虚假的赞美也容易使对方产生烦感,而使交流以及行为发生过程陷入尴尬境遇。例如,明明知道对方的缺点,却以缺点为突破口,过度赞美。这就使对方产生厌烦心理,也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源头[3]。
真诚的赞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老师对学生的赞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而在学业上有所突破;领导对员工由衷的赞赏和肯定,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加爱岗敬业,为单位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父母对子女发自心底的赞赏能够激励孩子更加奋进,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四)抬高自我,承认不足
抬高自我也属于自我表现价值增值的一条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应用这种策略的人群往往自身存在一些不足或者瑕疵,但是当着他人的面,从不隐瞒这一点,并且将自己的优势完全展现在他人面前。这样,既不会让人感觉到厌烦,而且也掩盖了自身的不足。
例如,夫妻之间,丈夫擅于理财投资,而妻子擅于操持家務,辅导孩子学习,对于丈夫而言,妻子擅长的恰恰是自身的弱势,而对于妻子而言,可能对理财投资一窃不通。丈夫为了表现自己的理财天赋,用高收入、高回报证实了这一点,而妻子为了表现自己的优势,将小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因此,丈夫与妻子都可以在对方面前抬高自我,以表现出两个人在整个家庭当中的存在感,进而达到促进和升华夫妻感情的目的,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结语
发展心理学视野中的自我表现牵涉到社会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而且在自我表现时,往往离不开最基本的四个类型,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如果选择最佳时机、掌握最佳火候、运用最佳策略,将自身的优势与能力表现在其他人面前,必将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与赞赏,从而体现出个人的最大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汗擎.发展心理学视野中的自我表现研究[J].山西青年,2017(16).
[2]蔡敏瑜.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J].心理学进展,2019(6).
[3]王晓丽,李晓文.发展心理学视野中的自我表现研究[J].心理科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