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泽英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教学出发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阐述了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可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注重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因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质量,抑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时间较短
俗话说,量变引起质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并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时间规划,尤其是阅读教学时间占比较大,从而导致了小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都受到了限制,影响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阅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通常将课文讲解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按照“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学习老师安排的阅读素材,无法自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样的阅读教学形式也使得阅读课堂氛围变得枯燥读,从而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阅读教学情景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学生可以站在作者或者主人公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衍生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创设教学情景则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文中的乌鸦是通过将石子填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逐渐上浮,机智的乌鸦因此而喝到了水。语文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如果学生是乌鸦,口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喝水呢?语文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摆脱文中乌鸦喝水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考力,从而得到更加新颖、有效的喝水方法。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妄加否定学生的方法和见解,应该支持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从而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二)设置阅读合作小组
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在各种教学课堂中来,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可以适用于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教学。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所以对于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彼此交流观点和看法,并互相学习,从而可以对同一篇文章产生更加全面与深刻的理解。例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语文老师在已经合理划分阅读小组的前提下,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文章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且回忆一下自己父亲的背影,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部分学生的情感还不够细腻,可能无法领会到文中的情感,但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的启发下,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通过动画、图片、音频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文已经提到,由于小学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从而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改善这一弊端。例如,在阅读古诗《静夜思》时,语文老师可以讲将古诗中描绘的画面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视频来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李白当时的心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阅读教学时间较短、阅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两大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置合作学习小组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等措施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水平,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88-90.
[2]张聪聪.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93-95.
[3]陈小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118.
[4]譚礼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A].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期座谈会资料汇编(下)[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5]高福琴.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才智,2019(27):114.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