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尔指数的云南省沿边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2019-02-14 07:41张震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

张震方

[摘要]以云南省沿边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对云南省沿边地区2007-2016年的GDP总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差异逐渐缩小;沿边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是造成沿边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差异;泰尔指数;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识别码]A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普遍性的经济地理现象。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会使得欠发达地区产生严重的“抽空”效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经济现象,区域差异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对经济利益竞争与平衡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针对经济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受制于自然资源禀赋、市场发育程度、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动态不平衡,在经济上直接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云南省作为边疆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省区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边疆稳定,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其意义不言而喻。

1 云南省沿边地区环境特征

云南省沿边地区包括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内的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个地级市,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八个州、市国土面积约20.2万km2,总人口1904.6万(2016年),分别占云南省的51.4%和39.92%,居住着壮、苗、哈尼、彝、傣、景颇、傈僳、拉祜、独龙等23个少数民族。2016年沿边地区GDP为4800.52亿元,占全省32.61%。云南省沿边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有少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地势落差大垂直地带性明显,区域内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云南省沿边八个州、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数据选取2008—2017年《云南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

可分解的泰尔指数。

T=·log()+·Ti=组间差距+组内差距

T表示云南省沿边地区的泰尔指数;i是按某种特征划分的组数,i=1,2,3,分别为滇东南沿边地区、滇西南沿边地区、滇西沿边地区;Ni为第i组的人口占所研究总体人口的比重;Wi是第i组的收入占所研究总体收入的比重。

Ti=·log(),其中:Ti是未加权的组内泰尔指数;ni是第i组人口;nij是第i组中第j区的人口;Wi是第i组的收入;Wij是第i组中第j区的收入;·Ti是加权组内泰尔指数。

类似地,如果以收入为权重,则有:

T=·log()+·Ti=组间差距+组内差距

Ti=·log();为了研究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对云南省沿边地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定义组间贡献率和组内贡献率分别为:

组间贡献率=组间差距/T

組内贡献率=组内差距/T

如果一个地区的收入在整个区域中所占的收入份额等于该地区人口在整个区域的人口份额,即Ni=Wi,则log(Ni/Wi)= log(Wi/Ni)=0,表明该地区的经济差异绝对均等,此时泰尔指数值为0;收入份额很大而人口份额很小,则说明整个区域的收入主要集中在较少的人手中,经济差异很大,泰尔指数趋于1。也就是说,泰尔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泰尔指数越大,则表明地区经济差异越大。

3 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差异分析

3.1 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分析

以空间区域划分,将云南省沿边八个州、市依次划分为滇东南沿边地区,包括文山州、红河州,滇西南沿边地区,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滇西沿边地区,包括保山市、德宏州、怒江州。

2007-2016年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总量由2007年的1329.37亿元增长到2016年4619.94亿元,增加3290.57亿元,年均增幅为14.84%。人均GDP从2007年的7407元增加到2016年24256元。2016年滇东南、滇西南和滇西沿边地区的经济总量分别是2007年的3.25、3.76、3.58倍,人均GDP分别为2007年的3.05、3.59、3.35倍。

3.2 云南省沿边地区泰尔指数分析

3.2.1 沿边地区域泰尔指数。利用泰尔指数公式,以3个子区间人口和GDP为权数测算2007-2016年云南省沿边地区的泰尔指数(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省沿边地区区域经济差异整体上逐渐缩小,从2007年的0.023319缩小到2016年的0.008739,总计缩小0.01458。年均缩小11.52%。

3.2.2 泰尔指数贡献率。云南省沿边地区区域泰尔指数组间贡献率不论是人口权重还是收入权重在呈下降趋势,人口权重组间贡献率由2007年的18.05%下降到2016年的3.40%,收入权重组间贡献率由2007年的17.56%下降到2016年的3.45%。与之对应的,组内的人口和收入权重均呈上升态势且始终高于组间贡献率,2016年人口与收入权重的组内贡献率分别达到96.6%和96.55%。组内与组间的贡献率相差悬殊。说明云南省沿边地区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沿边地区区域子区间组内差异造成的。因此在沿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缩小沿边地区区域子区间内部的经济差异。

4 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4.1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沿边地区的人口分布、工业布局、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滇西沿边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地质灾害多发、缺少大面积宜耕土地,相对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来说水热资源及耕地资源不足。滇东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海拔较低,水热资源充裕,宜耕土地多,农业较发达。滇东南、滇西南沿边地区分别可通过滇越铁路与澜沧江航道与东南亚各国开展经济交流,但滇西沿边地区地势起伏大,缺乏便利的交通条件。

4.2 地缘环境差异

边境地区的稳定是地区发展的前提。中越、中老边境地区21世纪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对稳定,与越南、老挝接壤的滇东南沿边地区与滇西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良好。2009年以来缅甸北部地方武装与缅甸中央政府时常发生武装冲突,缅甸北部冲突对滇西沿边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对滇西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在中方“无限期”军事演习的影响下,缅甸北部地区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冲突减弱,缅甸北部呈现稳定的状态。

4.3 社会环境差异

滇东南沿边地区开发历史较早,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滇东南地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期的滇西南和滇西沿边地区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在云南省沿边地区当中,截至2017年,仍然只有滇东南沿边地区有铁路通达,滇南沿边地区和滇西南沿边地区至今未通铁路,这严重制约了两地的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南省将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基诺、德昂8个少数民族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直过民族”也多分布在滇西南和滇西沿边地区。截至2017年,滇西沿边地区的怒江州贫困发生率高达41.6%,其中怒江州福贡县贫困率高达53.56%。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交通不便对云南省沿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 结论与对策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云南省沿边地区受历史、自然条件、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发展较慢,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历史欠账较多。云南省沿边地区要发展首先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一方面积极改善沿边地区的交通条件,抓住云南省已迈入“高铁时代”的契机,加大滇西南沿边地区和和滇西沿边地区的铁路建设,完善陆路交通网络,提高交通通达度。另一方面完善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方面的公共服务,在贫困程度较深的滇西沿边地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间加强汉语普通话普及力度,使“直过民族”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提高沿边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提高沿边地区人口素质。

5.2 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云南省沿边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自然区位优势方面,滇西沿边地区地处低纬及较高的海拔落差使得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根据不同的海拔,在山脚、山坡、山上发展不同規模的种植业及林下产业,滇西沿边地区可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高原农业产业;交通区位优势方面,澜沧江纵贯滇西南沿边地区,普洱市及西双版纳两地充分发挥澜沧江航运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与合作,滇东南沿边地区利用滇越铁路优势,强化与越南的合作;沿边地区位优势,加强与邻国的交流与合作,云南省沿边地区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重点加强瑞丽、磨憨、河口口岸建设,把三个口岸建设成服务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开放门户和跨境通道枢纽,此外在安全领域也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确保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5.3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沿边发展速度

云南省沿边地区产业系数较低,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2016年云南省沿边地区的产业多元化系数为4.53,低于云南省2016年6.7的水平。云南省沿边地区要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发挥当地劳动力价格优势,在合作区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业、特色资源加工业、轻工业等,把沿边地区建设成进出口商品的加工基地。以加工业的引进来调整云南省沿边地区的产业结构,解决当地民生和就业问题,提高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继续加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抓住“脱贫攻坚、旅游脱贫”的契机,精准发力,积极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杰,洪辉.现今中国区域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经济地理阐释[J].经济地理,2012,32(01):1-6.

[2] 李丽,管卫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1605-1611.

[3] 李晋,曹云源,孙长青.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经纬,2018,35(02):20-26.

[4] 陈利,朱喜钢,李小虎.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4,34(08):15-22.

[5] 张宁,卫海燕.基于泰尔指数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05):183-186+190.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城乡收入差距多重并发因果分析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邢台乡镇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