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设学习活动支架,落实语文要素

2019-02-14 05:48刘学红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树林支架活动

刘学红

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视野下单元学习的首要且复杂的学习任务。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怀着一定的学习动机对不同结构的活动任务,在实践情境中进行意义建构、能力生成的认识与交往过程。根据支架学习理论,学习活动也是为学习者完成任务搭设的一种支架,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设计是基于语文教材特点的必然选择,由单元的课时小活动走向单元学习的大活动是现代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立足整体,设计单元大活动,语文要素引领全过程

单元学习活动首先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连续性,另外,能够联接知识、情境与儿童,倡导“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设计时要依据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在准确把握单元教学内容重点的基础上,提炼单元基本问题、设计课时关键问题和架构活动环节中的核心问题,形成具有关联性、层次性的“单元学习活动”,努力体现出设计的综合性、趣味性、丰富性和开放性。

(一)基于语文要素俯瞰整个单元

部编三年级上第7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本册书的第5单元学习过“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本单元继续学习观察;第6单元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单元继续学习感受生动语言、积累语言。本单元围绕语文要素进行了结构化的精细编排。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父亲、对林和鸟》《带刺的朋友》,映照出作者留心观察、敏锐发现、生动表达的智慧光辉。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思考生活中的事件,并且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口语交际基础上,习作教学《我有一个想法》,继续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勤于思考,在关注生活现象时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诚实表达。这种编排读写并重,层层推进,利于中段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基于活动要素设计单元学习大活动

人类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表现为人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動中形成,进而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设计学习活动应聚焦于学习主体的“行为外化”,单元学习大活动一般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再有“目标、动机、意义”和“对象、内容、一定的过程与成果”构成了学习活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因此设计如下单元实践活动:“记录身边的小事”闯关大比拼活动。

这样的“大任务”实践活动是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这个大任务贯穿整个单元实施全过程,状态主要表现为:以学习者主动的言语实践为目标,以学习共同体的生活世界参与为情境,以能力生成为过程的意义建构系统。

(三)基于学情分析进行立体实施

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初步阅读和表达意识及能力,但在留心观察生活方面,意识尚不明确,需求也不强烈,导致一提笔就不知道“写什么”;方法亟待培养。七八岁的孩子形象思维水平较高,在抽象思维方面的培养刚刚开始。

1.既关注看到了什么,又关注该想到什么。第一步:观察生活,看到什么。第二步:看到的身边的小事,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能发现问题继而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第三步:发现问题后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第二步变得异常重要,首先,因为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和事,但并不是都能发现问题或有自己看法,这些小事也就成“过眼云烟”“不知何物”了。其次,学生不仅要看到行为的正确与不正确,还要学习思考,“善于发现”“关心生活”才能有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2.既关注想到了什么,又关注看到这些应该怎么去想。学生看到小事,从哪个角度去想?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从哪些方面可以做出判断?培养思考的方法是培养勤于思考习惯的脚手架,只有有了这样的方法才能一次次思考并逐步养成这样的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设计立体实施过程。所谓立体实施体现为领域内部和过程处理两个方面:

1.既关注每一个领域,又关注领域间的交融。从阅读到口语交际再到习作,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巧妙地搭建桥梁,以此支撑“读得好—想得好—说得好—写得好”的语用规律。

2.既注重过程顺序,也注重信息连接与转换。依据支架目的设计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接收支架,用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东西提高其搜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转换支架帮助学生转换所获得的信息,促进内化、交流和研讨,使所学知识更为清晰、易于理解,或使劣构的信息结构化。输出支架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创建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整个单元实施分为三步:

二、关注联系,构建专项活动组,语文要素融入全领域

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类核心学习活动设计完成后,分解类的专项学习活动组在设计时就要时刻关注学习活动间的联系,并通过课程领域的各个方面共同作用于语文要素的落实。单元学习活动外在表现主要有学习任务、实践情境、学习支架、活动评价。其中学习任务是最关键也是最难设计的,任务设计主要依据目标因素的“知识分类、认知水平、内容领域和学生模型”四个维度,任务类型可从新知、巩固、测评等角度,还可从重语言等外在表现和思维内核等内在表现角度;完成任务方式可从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角度。因此依据任务设计维度和类型方式等方面分类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专项学习活动。

(一)新知训练型

主要表现为语文课程不同领域内涉及的新知识。比如识字写字领域内的新字新词,阅读领域的阅读方法等。从学习观察思考方法来说,三篇课文的阅读分别从观察自然现象到描写动物再到人物事件看法的逐层深入。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语言的同时引导想象,比如风在演奏手风琴、水是打击乐器,为什么风是音乐家而树叶就是歌手等,从而学习观察中展开想象的方法。《带刺的朋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时把“我”的情感状态描写得非常生动,运用两种方法表现出来,一是直接写我的心理变化,二是通过“我”对刺猬的不同称呼。学习这些描写在表达运用和学会思考方面的重要作用。《父亲、树林和鸟》重点学习父亲善于观察(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心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体会),正是源于父亲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心理,向往自由的品性。

若从支架理论来说,依据功能学习支架可以分为概念支架、元认知支架、程序支架与策略支架四种类型,其表现形式有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连续两周“记录身边的小事”闯关活动,学生有了很多发现,接下来需要进行如何产生想法并表达想法的深度指导。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游戏类的学习活动。

师:有几位同学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下面我们围绕这个现象分组进行一个游戏活动,老师有三种颜色的帽子,请每个组的首席发言人选择一种颜色的帽子。根据小组记录卡进行小组学习,每个组的首席发言人注意汇总大家意见,然后全班交流。

(1)白色思考帽:围绕“我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列举生活中的现象,把意思说具体。

(2)黑色思考帽:我們认为这种现象及做法是不好、不对的,为什么不好、不对呢?小组能说出至少2条理由。

(3)红色思考帽:我们非常不喜欢爱玩手机现象,这种感情很强烈,能用语言表达这种感情。

(4)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大组的观点写出一篇文章,可以怎么组合呢?

(5)出示例文1(我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师生共同提炼出把想法表达清楚的方法:概括现象、摆清事实、说尽理由、抒发情感或说出想法。

这样借助教材提供的例子,运用六顶帽子思考理论,学习发现“现象、事例、理由、想法”,发现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奥秘,梳理学生的思维,分享表达的条理,为后面的个性化表达习得方法,储备策略。

(二)合作探究型

合作探究型不仅是专项学习活动的重要类型,而且是体现学生为本教学思想的重要方式。比如口语交际的一个目标是“学习汇总同学的看法”,因此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每组根据记录表现选出首席发言人,每位首席发言人选择自己记录的最满意的一件事说一说,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这件事发表看法,同时发言人要收集汇总每个同学的看法,简要记录完成表格。小组学习后全班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具有思维含量大、问题解决难度高、蕴含内涵丰富、深刻等特征。牛汉的《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作者为什么以“父亲、树林和鸟”作题目?有的版本教材改成“父亲和鸟”好不好?这个问题就是学习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在整个课堂搭设不同台阶,最后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求最终答案。

(三)思辨说理型

思辨说理型的学习活动提供的是情境支架、工具支架和实践支架,运用辩题的形式提供思维训练空间,提高高阶思维中的分析、运用、创造水平。抓住《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练习展开辩论活动:“父亲曾经是个猎人”你同意这样的判断吗?说说理由。这个辩题非常有意思,“曾经”是还是从来都不是?课文并没有直接说明,需要运用概括事件、品析词句等方法寻找答案。不仅如此,还需要创造性运用新方法,比如借助课外资料。通过辩论得出:其实父亲以前是不是猎人并不重要,他可能从小就爱树林、爱鸟;也可能曾是个打猎迷,后来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就不再打猎了。父亲那么爱树林、爱鸟,这份爱已经传递给了我们。

讨论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结尾课文明确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曾经是不是猎人无从得知,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读散文就是要读出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那句话,牛汉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最容易说到父亲爱树林和歌唱鸟,不容易理解父亲对鸟和对大自然美的热爱,传递给了他的孩子,对“我”产生的影响。教师可以点拨:父亲不仅爱鸟和树林,在我的读书路上对我的影响最大。出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片段,帮助学生感受。最后引用牛汉自述中的话深化内涵:“我总觉得,我的那些对美的寻找,是在父亲的启发下开始的。父亲那派生活情趣,对自然、对人生的美的追求,以及他的书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四)反馈评价型

反馈评价型学习活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有评价,只是有的表现清晰,有的隐含于活动过程之中而已。而反馈评价型学习活动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单元习作要求之一就是写的时候要把这种现象和你的想法写清楚。如果有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写下来。在学生分享习作时,评价修改环节提出师生共同评议习作的评议要求:(1)你是否听明白他的想法?(2)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通过师生互评,体验规范表达的基本策略。同时,凸显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完成习作的互相评价和修改完善,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深入交流,突出本次习作的实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使用文字与人交流的成就感。

三、重在过程,搭建阶梯型结构,实现深度学习

相比实践活动类的大活动,专项学习活动具有小、实、专等特点,在两类学习活动中需要构建起联系紧密的学习过程,实现各个学习活动间的互补共促。同时平行、松散、随意的课堂环节也需要重新设计,构建起阶梯型实施结构,促进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课程实施结构也是一种工具性学习支架。

(一)剥笋式结构

这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大结构,具有由广到专、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特点,逐步深入、层层推进。

1.参考前测,完善记录单

首先进行单元实践活动设计的前测。分别选取了两个不同类型的班级,一个是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型,一个是习惯良好且综合素养较高的班级,每个班级随机抽取3名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完成一次记录。通过前测看到学生基本能把简单小事说清楚,但也发现一个问题,学生选择的事件绝大多数都指向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与自己有关的事,不容易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不愿意写出与自己有关的不文明的现象。联系口语交际和习作引导关注的是社会现象,把记录单中“看到了什么事”一项,变成了“看到了什么事(或现象)”。

2.整理前两次记录,分析数据

记录两次之后进行整理,活泼班和良好班的学生关注发生在学校里的事占有较大优势,分别达到了38%和56.4%;发生在家里的事,活泼班相对较多,达到34%;发生在社会上的事相对较少,分别是28%和31%。如果从事件发生地点的数量上看,出入还不是非常大,从事件内容看问题更加突出:学生观察的都是自己读书、上课、生活等方面的小事,诸如照顾同学、完成作业之类,很少关注社会上的与他人相关、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除了事件外能观察到的社会现象相对更少了;另外能发表对这些事或现象看法的较少,而所谓的看法也都是与己相关,表达出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等看法而已,没有相关的解释说明。

3.指导记录,单元落实

分析以上数据不难得出教材设计可圈可点,它将语文学习从课本走向了课外,从自己的小圈子引向了广阔的社会,这种导向是基于学生现有基础,并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教材编者经过深思熟虑的良苦用心、改革气度是值得我们鼓掌的。同时设计“‘记录身边的小事闯关大比拼活动”的本真意义是要弥合教学者与教学内容之间连接薄弱、学生与学习之间连接薄弱、学生与自我之间连接薄弱以及学生和世界之间连接薄弱。经过了第一次的“广域撒网”,现在需要对学生有所导向并将观察思考的范围逐步收窄。通过运用案例、示范性导向,文本阅读、搭设台阶,交流观点、表达想法三步进行指导,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中逐步深入落实。

(二)台阶式结构

这是一种针对课堂实施中的小结构,具有小步骤大视角、小环节大导向、阶梯式生长性特点。比如《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阶梯型课堂结构。

1.题目理解由浅入深

“为什么以父亲、树林和鸟做题目”这个大问题展开整个教学过程。课堂开始学生仅仅能从文章描述人物和景物等浅层次理解。在学生读事件品文字之后,深刻理解父亲爱树林和鸟的情感以及对我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实现。

2.学法指导由学到用

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是阅读测评中提取信息、形成解释的重要题型,是阅读能力较高水平的表现,因此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围绕课后题设计学习活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你同意这个对父亲的判断吗?默读课文,然后说说理由。实现阅读能力培养的三步走:理解方法—总结方法—学习方法。然后运用方法展开辩论:“父亲曾经是个猎人”,你同意这个判断吗?

3.学习判断由事到文

对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预设学生多数会作出“同意”的判断。同意的理由能从文章第一自然段找到依据,可从主要事件和部分語句找到根据,比较难的是找全词句和在感悟情理上找到理由。

4.学习观察由现象到原因

学生多从闻鸟味感受父亲爱鸟,自由读3~16自然段找一找:父亲望到的用直线,闻到的用曲线标出,然后找到望见、闻到的原因,接着读出诗味,深化感受。

单元学习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需要坚持统整性原则,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导向,构想学习任务和完成方法,体现单元学习的要素与规律,在能力生成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

注: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依托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落实语文课程实践性特征的研究》(CDDB19308)的研究成果。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树林支架活动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雨后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