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审美素养,推动和谐社会构建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音乐普及教育,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所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介绍了音乐普及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当前群文工作中音乐普及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动音乐普及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群众文化 音乐 普及教育 意义 策略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保持高速发展,成绩斐然。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质量获得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发展势头。音乐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审美素養,推动和谐社会构建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一、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音乐普及教育的意义
音乐是一种兼具艺术性、娱乐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交际性等多种功能的艺术形式。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音乐普及教育,就是为了拉近音乐艺术与人们的距离,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充分发挥出音乐的社会功效。
首先,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音乐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修养等诸多育人因素融汇其中,让人们在欣赏音乐艺术美的同时,心灵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其次,音乐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音乐教育本身就是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会得到提高。再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音乐教育有助于人们合理把握控制自己的心理状况,起着疏导情绪、释放压力、避免悲观偏激情绪的重要作用。最后,音乐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教育属性,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和载体,能够促进正能量的传播,进而实现人心的凝聚和价值观的认同,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普及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质量不高。音乐普及教育面对的是人民群众,需要突出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特点。但在实践中,音乐普及教育的理念仍深受专业教育思想影响,在教育内容上理论色彩浓厚,缺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验和参与内容;在教育方式上,依然以培训班、讲座等传统形式为主,缺少实践活动。
(二)相关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对音乐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普及教育的相关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为组织力度不够。目前很多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是由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开展的,政府或者专业团体层面参与程度不高,这就造成一方面由于管理空缺,教育活动的规范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活动的场地、人员、资金也缺少有力支持。
(三)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严重。由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均衡,不同地区开展音乐普及教育的水平呈现较大差异性,例如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等。这是音乐普及教育真正落实于基层、服务于大众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三、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动音乐普及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除了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音乐专业团体、院校也要重视音乐普及教育,将该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组织、管理、软硬件等各方面积极进行引导和扶持,使音乐普及教育向着规范化方向可持续发展。
(二)更新教育理念。要充分考虑到音乐普及教育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情况,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局限,不断增加欣赏、体验、参与等活动内容的比重,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音乐美感享受,感受到更深的音乐魅力;在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尝试,积极走出课堂,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增强音乐普及教育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关注薄弱地区。音乐普及教育要落实到基层,重点和难点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因此音乐普及教育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与文化下乡工程相结合,要与扶贫任务相结合,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让音乐普及教育做到全员参与,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逐步缩小区域差异。
音乐普及教育是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繁荣、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出音乐艺术的社会育人功效,为群众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参考资料:
[1]杭奖颖.关于发展群众文化的基层舞蹈辅导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5(04).
(作者简介:李苏华,女,本科,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