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代展子虔在我国美术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作品《游春图》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画卷,也是我国青绿作品中里程碑式的开创。本文从展子虔的生平、《游春图》的艺术特色、对后世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展子虔 《游春图》 青绿 色彩
一、展子虔生平介绍
我国古代经历了一个很短暂的朝代——隋朝。隋朝时期经济社会一片繁荣,对外交流广泛,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隋代运河的开通使得人们交流更加便捷,宗教与绘画的融合更加密切。展子虔作为隋代最为重要的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隋朝和唐朝。他的幼儿时期在战乱中度过,自幼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绘画天赋,之后入朝为官,直至晚年衣锦还乡。在官场展子虔不得志,他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拜访名山大川,游历大江南北。从他的山水作品中就看得出他的性格耿直,不为世俗所染,保持自己的秉性,寄情于大自然。他在绘画方面涉猎广泛,对人物画的描写十分传神。因为隋代文化交流广泛,佛教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寺庙中的壁画盛行,展子虔曾在许多寺庙中绘制壁画,其线条流畅,对马的画法也是十分逼真。正是因为展子虔将不同年代的绘画技法不断学习,又融入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在初唐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被合称为“唐画之祖”,在整个绘画史上有他不可磨灭之功。
二、《游春图》的艺术特色
《游春图》长80.5厘米,宽40厘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描绘的是初春二月游玩的场景。《游春图》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将山水画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画科,而在这之前山水只用作人物画的衬托。《游春图》中表现的视角更宽广,人物不再占有主体地位,主要表现的是山石、树木和云水,人物在画面中只是作为点缀,不再刻意描写,与之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南北朝时期风格截然不同。在此之前,人物画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了,“以形写神”的观念已有,各类素材在画面中都已经出现过,但这些素材能够在一个画面中出现是之前画作中没有过的,也打破了之前特定的模式,使其面貌一新。
《游春图》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方式,在画面中近实远虚,近大远小,通过山石的转折把画面往后推进,形成前后关系,通过水的遮挡,让画面中的层次更加丰富,显示出层峦叠嶂之景。在水系中点缀人物、小船、楼阁,所有景物在整个画面中恰到好处。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展子虔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现人物的神态等,在画卷中,虽然人物形象的轮廓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神态,每个人物的风格也略有不同。在笔墨上,整张画面的山石全部用线条勾画出来,没有一点的皴擦,勾出山形态之后再用石青、石绿色分染,山脚下用泥金分染,在山石的勾勒上注意了山石的变化,行笔运笔上变化多端,很好地表现出了山石的质地,画面节奏感十足。画卷中左面勾画了几个小土丘,与右边巍峨的高山形成一种对比,整个画面中节奏感更强烈。在对树木的勾画上,先勾出外形然后直接填色,树干用赭色染,叶子双勾后用绿色染。松树的树干直接染色,不画出树纹,松针用墨绿色染,其余草木用粉红色、白色表现,既古朴又艳丽。远山的树木用点状表示,与远山的质感相结合,丰富了整个画面。在云水的勾勒上,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般,反反复复地叠加,使层次感更丰富。水在整个《游春图》中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画面,在水的表现上有湖水、溪水,还有瀑布景观,各具特色,动态静态相结合,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用笔上更体现出“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的法则使青绿山水画区别于水墨以及其他形式的绘画,表现青绿山水独特的美。在《游春图》中,山石用石青石绿色分染,石桥屋宇用朱砂色、赭色分染,亮出点点白色。这几种色彩的运用一直成为山水画创作当中的基调。山石上的分染能够表现出山石前后的层次感,水的分染表现出水的体积感。在整個画面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染色的方法,在整个画面中充分发挥,塑造了画面的整体感与韵律。多种色彩交会使用,注意层次的变化,冷暖协调,表现出青绿山水独特的魅力。
三、对后世的影响
展子虔之所以与前人的山水不同,是集前人的笔法开创新色彩理念,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后世青绿山水的创作有着启示作用。这也对我们当代绘画艺术提出了要求,在当今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并驾齐驱的时代,发扬和继承我们的青绿山水,既要遵循古法又要推陈出新。我们要学习古人在构图上的法则和对不同山石树木的不同笔法。用古人的用色技法来表现当代事物,不同于油画的写实,更具有笔墨效果与韵律。如何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到极致,是当下我们新时代绘画者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思智.展子虔艺术成就考[J].美术观察,2008(06).
[2]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永颖,男,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